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从铜镜的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春秋 十二虎纹镜


直径11cm

圆形,瓦钮,圆钮座,主纹饰分为内外二区,内区高浮雕四只老虎,首尾相接环绕,外区高浮雕八只老虎,虎身布满栗粒纹,四肢奔腾,神态活泼,充满动感。铜镜外缘印刻连续绳纹,此镜纹饰细致生动,极富立体感,题材特殊,品相精美,罕见。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战国 镶嵌式叶纹透雕镜

直径12.3cm

透雕镜是古镜之一种。又称夹层透纹镜,有方、圆两种。出现的时代在春秋晚期,战国中、晚期仍流行,战国后逐渐消失。这类铜镜,在湖南、湖北,河南和四川等地都有发现,但数量较少。透雕纹镜镜面是一较薄的白铜片,镜背是透雕(镂空)的青铜片,两片分别铸造,再合贯为一镜。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战国 镶嵌松石纹镜

直径11cm;厚0.1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战国 三龙连弧纹镜

直径11.8cm;厚0.15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战国 四虎内连弧镜

直径12.3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战国 杮蒂纹镜

直径22.2cm;厚0.5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秦代 云雷连弧纹镜

直径17.9cm;厚0.1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战国 四山镜

直径14.5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战国 四山镜

直径15.2cm

镜体呈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外围凹面带一周,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羽状纹或花叶纹,主纹为山字纹。镜钮座四角或每边中点各伸出一片桃形叶子,叶尖微微翘起,并有狭带向上伸展,靠近边缘处再各连结一个相同的桃形叶,这样就将镜背分成四等分,主纹山字均匀地分市在每—等分内。四个山字均向左旋,每一山字中间一竖顶住镜边,其余两竖之顶端,各有向里转折的尖角。地纹为羽状纹,填以主纹的空隙处。该镜种以质薄器轻的形制、典雅华丽的纹饰、匠心独远的工艺著称。镜面的纹路运用了战国时期初步发展的数学角度概念,使得山字纹饰充满了神秘气息。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战国 方形四龙镜

直径10.5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西汉 蟠螭纹镜

直径10.7cm;厚0.7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战国 蟠螭龙纹镜

直径23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战国 龙钮蟠螭纹镜

直径18.7cm

镂空钮在铜镜中极为少见,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铜镜成熟和大发展的产物,也是铜镜铸造技术方面的一个重大突破。在美不胜收的战国铜镜中,它以其精湛的铸造技术和高超的嵌合工艺而为世人所重。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西汉 彩绘镜

直径29.2cm;厚0.5cm

战国彩绘铜镜的彩绘图案主要有红、蓝、白、绿等颜色构成,彩绘颜料为矿物质成分,红色主要为朱砂,蓝色主要为蓝铜矿石,白色主要为羟磷灰石。主要工艺是直接在铜镜表面进行平涂施彩。战国时期,虽然铜镜已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但彩绘铜镜属于比较少见的镜类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春秋 蟠螭纹镜

直径10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西汉 四猴镜

直径8.8cm;厚0.2cm

《初学记·猴第十五》引《抱朴子·玉策记》曰:“山中申日称人君猴也,猴寿八百岁”,猿猴的形象在图案纹饰中出现被视为“寿徽”。以猿猴为主纹饰的铜镜极为少见,此镜饰四猿猴,突目竖耳,棱鼻鼓唇,双臂颀长,收拢成弓状,前足上抬,似在攀援跳跃,形象生动,俏皮活泼,精美难得。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西汉 四龙连弧纹镜

直径11.9cm;厚0.4cm

圆形,博山炉钮,伏兽钮座。座外由十二内向连弧纹分割成内外两区,外区由四乳钉将镜背分为四区,每区饰有以乳钉相连的龙纹,此系星云纹与龙纹相结合的产物。十六内向连弧纹边缘。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东汉 “五铢”龙虎镜

直径12.4cm;厚0.65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东汉 四瑞兽镜

直径11.5cm;厚0.7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东汉 “青盖”铭龙虎镜

直径10.7cm;厚0.55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东汉 仙人瑞兽画像镜

直径17.5cm;厚0.7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东汉 仙人车马画像镜

直径20.1cm;厚1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东汉 仙人龙虎画像镜

直径21.8cm;厚1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汉 仙人重列神兽镜

直径13.1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隋代 十二生肖镜

直径13.9cm;厚0.5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隋代 四凤镜

直径12.4cm;厚0.3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隋代 “玉匣”铭四兽镜

直径15.8cm;厚0.4cm

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饰柿蒂纹,凹面方框与边缘处对应的四个V字形纹将镜背主题纹饰区分为四区,每区各饰一瑞兽,三只瑞兽形态各异,悠然自得,栩栩如生,跃然镜上。一道凸棱上饰有三角锯齿纹边缘纹饰为三角锯齿纹。此镜动物纹饰刻画细腻,构图变化多端,情态不一,把情节性很强的画面巧妙的融入于装饰趣味之中,取得了很好的艺术表现效果。字体端庄,浑穆秀丽。此镜通体白亮,银光闪烁,制作精良、精美。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隋代 五兽十二生肖镜

直径14.4cm;厚1.2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隋代 “盘龙”铭瑞兽镜

直径18.7cm;厚0.8cm

圆形,圆钮,莲花圆钮座。钮座外置一六方弦纹带,沿六方弦纹带顶角延伸六条凹面射线,将主题纹饰区分为六梯形格,六格内高浮雕六只丰腴肥硕的瑞兽,似狼似犬又似狐,体态活泼灵动,或奔跑跳跃,或扭颈挠痒,或仰天长啸,或鸣嘶呜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表现出工匠们高超的艺术造诣能力和创造技术。其外铭文圈带为“盘龙丽匣,舞凤新台,鸾惊影见,日濯花开,团凝壁转,月似轮回,端形鉴远,胆照光来”。字体优美,浑穆秀丽。边缘纹饰为散点式花卉纹环绕一周。此镜版模精细,铸造精良,体现了隋唐盛世作为我国铜镜发展史上鼎盛期高超的铸镜工艺水平。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隋代 瑞兽葡萄纹镜

直径11.8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隋代 “放日图形”铭瑞兽镜

直径19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隋代 “秦王”双虎方镜

边长9.8cm;厚0.4cm

这首诗上关于“秦王”的典故,有两个说法,一说指秦始皇,在阿旁宫的入口处悬挂一面巨大的铜镜,传说铜镜可以照胆,对人有震慑作用,秦始皇用它来照出怀有异心的觐见者或刺客;一说指即位前封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曾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此秦王镜纹饰精美,所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唐 葡萄海兽方镜

边长11.5cm;厚1.4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唐代 双凤双兽透腿镜

直径18.3cm;厚1.5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唐 王子乔吹箫引凤镜

直径18.7cm;厚0.5cm

吹箫引凤,弄玉成婚刘向《列仙传》曰:“王子乔,周宣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荀子·解蔽》云:“凤凰秋秋,其声若萧。”民间也有“吹箫引凤”之说。据《邳县银杏志》载,传说春秋秦穆公时,有一位萧史擅长吹箫,时作凤鸣之音。秦穆公的女儿弄玉聪明美丽,善音律,私下倾慕吹箫之人。穆公便差人找来萧史,与弄玉成婚居于凤台,夫妻每次吹奏笙箫,引来凤凰与他们相伴数年。凤凰为感谢知音,便带他们来到邳州沂河旁的港上,用嘴喙衔出万顷良田。最后引用一下西方童话故事的结局: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反正这类镜的寓意便是夫妻和谐美满。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唐 鸾鸟瑞雀镜

直径17.1cm;厚0.5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唐 鸳鸯双龙镜

直径14cm;厚0.65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唐 双凤狩猎纹镜

直径26cm;厚0.6cm

唐人喜狩猎,得力于统治者的提倡,《资治通鉴唐纪十一》卷一九五记,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说:“上封事者皆言联游猎太频,今天下无事,武备不可忘。”《唐会要狩》中曾有记载:“贞观五年正月十三日,大狩于昆明池,藩夷君长咸从。上谓高昌王曲又泰曰:大丈夫在世,乐事有三。天下太平,家给人足,一乐也。草浅兽肥,以礼畋狩,弓不虚发,箭不妄中,二乐也。六合大同,万方咸庆,张乐高宴,上下欢洽,三乐也。”唐代宫廷和高官显贵以狩猎为乐事,杜甫《哀江头》:“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待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齿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同时,唐代的狩猎也是上层社会的娱乐兼武备,李白《行行游且猎篇》:“半酣呼鹰出远郊,弓弯满月不虚发。”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极为精美,在造型与装饰方面具有时代的变化,图案装饰生动活泼,布局灵活多变.各色花式的造型以及明快清秀的构图,迎来了中国铜镜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唐 丛篁双犀镜

直径22.3cm;厚0.6cm

圆形,圆钮,钮侧饰两只隔钮对峙的犀牛,犀牛的额头和鼻上各生一角,全身满布圈状纹,细尾下垂。钮上方 为竹林,围绕着篱笆丛,竹林两旁各置一丛花卉。钮下方为山峦、池水和树林花丛,镜体硕大,黑漆古,有修。古人认为,犀牛是一种神秘的灵物,在古代中国确实存在过,商代青铜器中就有犀牛的形象,古文字著述则更为多见。《墨子·公孙篇》:“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可知犀牛当时主要生活在西南和江南一带。到了唐代,中原一带野生犀牛已绝迹,在京畿苑囿中所豢养的犀牛是来自热带和亚热带的贡品,对中国的水土气候并不适应。白居易的《新乐府·犀牛》描写了外来犀牛在长安冻死的情况。此面铜镜的犀牛形象并不如早期青铜器上的犀牛肖似,这说明作者也没有看过禁苑中的犀牛,于是做成了非羊非鹿的形象,这与此种珍贵动物逐渐在中国稀见和绝迹有关。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唐 双鹰双兽镜

直径21.8cm;厚0.3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唐 尖八角双鸳鸯瑞兽镜

直径20.5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唐 剔地平雕竹林人物镜

直径21cm;厚0.6cm

此镜纹饰的制作方法与唐镜常见的高浮雕不同,纹饰采用“减底法”平雕,这一工艺在唐镜中较少见,为以后的制作工艺所沿用。这是一幅布局繁密的画像镜,构图风格较特殊,为镜中所罕见。可以以唐画视之。唐代以人物做题材的铜镜比较少见。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唐 银壳鎏金镜

直径6.2cm;厚0.35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唐 八卦莲花镜

直径17.2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唐 双狮方镜

直径12.5cm

战汉、唐代铜镜鉴赏

宋 双鹤八卦方形镜

直径12.7cm;厚0.5cm

所有铜镜的图片,从锈上来说,新仿的铜镜,它的锈是后做上去的。接纳了一些化学的作用,或把一些老铜器上的锈划下来以后,用胶和起来粘连在上面,可以用水来分辨。仿制品的铜镜,将其放在水里,会泛起几种情形,一种情形就是不沾水,有锈的地方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叶沾水一样的感受。沾水以后,新仿制的铜镜有这样几种味道,一种是硫酸味;一种是臭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尚有一种是铜腥味。就是刚炼出来的铜作成的铜镜,也有一种铜腥的味道。而老铜镜一样平常有一种铜香味,这里所说的铜香味,就是出土后的土壤香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