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晃有條貴州街

新晃有條“貴州街”

貴州街寬不過兩丈,長不過三百米,原本是條鋪著麻石板的S型老街。九十年代,有位領導出資三萬在麻石板上鋪了一層水泥,還在糠弄子裡立了塊功德碑。領導的名字就刻在這塊石頭上,這幾年縣裡想打造古鎮文化,老百姓對石頭上的領導就有了怨言,就連過往的公狗也在這塊石頭上抬腿撒尿。

湖南新晃有條貴州街

貴州街寶豐金號

早在2006年的時候,我就想寫一部關於龍溪古鎮的長篇小說,但由於種種原因,遲遲沒有動筆。貴州街是龍溪古鎮上的一條老街,有事沒事,我都會到這條老街上轉轉,聽街上的老人們擺門子,因此也就知道了貴州街的來歷。貴州街的來歷源於一樁無頭命案。從貴州奔騰而來的舞水與龍溪交匯後,在龍溪口拐了一個大彎,曾經有個來自貴州的生意人在舞水拐彎的地方栽了十幾株桂竹,這灣就叫桂竹灣了。那年,龍溪口發生一起無頭命案,屍體漂到桂竹灣,有人跑到晃州廳報案,衙門的人聽說命案發生在桂竹灣,便推說那是貴州的地界,不歸湖南管(那時候,貴州叫貴築,與桂竹同音)。玉屏官衙得知此事,立馬派人過來調查,這樁無頭案雖然沒有查出什麼結果,但桂竹灣卻成了貴州在湖南的一塊飛地,桂竹灣裡的這條街也就成了遠近聞名的貴州街了。貴州官府還在這條街上設稅官,凡是到龍溪口做買賣的,一律收稅。自從有了這條貴州街,在湖南、江西犯事的人都往這條街上跑,龍溪口從而變得魚龍混雜。隨著湘黔公路的開通,舞水截流,沅水三大碼頭之一龍溪口漸漸走向沒落。民國三十二年,經民國政府內政部和湖南、貴州兩省民政廳派員會同晃縣、玉屏兩縣縣長實地勘察、調整晃縣與玉屏之間的飛地和插花地,晃縣用偌大的一個羅家寨換回貴州灣,貴州街從此成為了歷史。

龍溪古鎮共有三條老街,分別是貴州街、萬壽街和福壽街。真正意義上的貴州街只有五十餘米,也就是浮橋口到萬壽街入口處,但龍溪口的人習慣把正街也叫做貴州街,所以貴州街又長了很多。兩年前新晃縣爭創國衛,把貴州街更名為龍溪路。龍溪古鎮與縣城隔著一條舞水。只要過了龍溪口大橋,往左拐七十米就是龍溪口的牌坊了,再往裡走二十米,就是浮橋口。

浮橋口是貴州街的入口處。這裡有一片癩子巖,癩子巖上曾經有一座浮橋與縣城連接。浮橋是民國21年當地民眾捐資修建的,浮船11只,橋長70米,寬2.8米。但這座浮橋我只走過一次,那是八十年代初,父親趕牛到龍溪口去賣,我特別想吃胡老狗的狗肉包子,聽說龍溪口胡老狗的狗肉包子又大又香,我便追著去了。那牛到了浮橋頭,死活不肯上橋,父親在前面使勁地扯,牛鼻子都扯出血了,還是沒能把牛扯上浮橋去,父親用竹鞭拼命地抽打那頭牛,牛在橋頭拼命地打轉轉,就是不肯上橋,後來有好心人使勁推了一把牛屁股,才把牛推到了浮橋上,浮橋晃動,牛便拼命地往前跑,弄得父親和橋上的人都很狼狽,差點掉到河裡。那一次,我沒有吃到胡老狗的狗肉包子,牛沒賣出去,父親就說胡老狗死了。1984年7月,龍溪口大橋通車,浮橋便荒廢了。如今浮橋沒了,只有癩子巖還癩在那裡,偶爾也有一兩隻篷篷船泊在岸邊,像點點溫暖的記憶。

浮橋口有一座鎮江閣。據記載,此閣為六角寶塔形,三層,磚木結構,飛簷翹角,氣勢宏偉。李白流放夜郎時曾留宿此閣,並在閣中讀書吟詩。光緒二十二年重修,門額上鑲嵌著甲午科拔貢龔少白書寫的“中流砥柱”四個大字,閣內懸掛太白像,並留存著李白當年用過的青石桌凳。閣中有楹聯:“閣鎮江頭,寒暑遷更,佇看此日新天地;邑臨楚尾,滄桑歷盡,難認當年舊夜郎。”此閣文革期間被毀,九十年代重新修復鎮江閣,並把它移建於離浮橋口百餘米的山腰上。

浮橋口前行二十米處,有一道觀,這便是灶王宮。灶王宮始建於清末,佔地面積148平方米,正殿供奉著灶王神,左殿供奉著慈航真人,右殿供奉著財神。每逢祭祀或法會活動,觀內外必定是仙樂飄飄,香菸嫋嫋。凡路過龍溪口的人大都被這一迷人的景象所陶醉,故有“未入龍溪,先入仙境”之感嘆。文革期間,“灶王宮”三字和精美的浮雕、神龕、神像悉數被毀。1997年,政府把灶王宮撥給道教協會使用,現已恢復原貌。

灶王宮前行三十米,有兩個岔路口。其中有條小巷往山上走,是去貴州灣,有條是萬壽街入口,通往二中方向。萬壽街入口處有座看似碉堡式兩層舊建築,其實不是碉堡,是金銀鋪,以前賣金銀首飾的地方。沿貴州街往前走二十米,有個弄子口,是糠弄子,以前專門賣米糠的地方。類似的弄子還有雞弄子、銀弄子。它們相當於現在的XX一條街。再往前走百把米,就是萬壽巷了。萬壽巷是通往萬壽宮的一條小巷,萬壽宮是江西同鄉會會館,建在萬壽街,文革期間被毀,只剩下三級石階了。

湖南新晃有條貴州街

貴州街68號龍溪書院

再往前走二十米,就是龍溪書院了。其前身為舞陽書院。據《晃州廳志》“藝文卷”《建修舞陽書院引》載:“嘉慶二十二年,吳生繼儒,以道一風同,辭義學,建書院為請。”《新晃縣誌》“大事記 ”載:“道光元年,建舞陽書院。”“光緒二十七年廢舞陽書院,建立晃州官立高等小學堂。”一年前,龍溪書院掛牌成立。書院是一古香古色的清代徽派建築群,窨子屋,磚木結構,外有封火牆,內有天井、閣樓、戲臺、講壇、展廳、茶樓、書畫室、藏書閣等,佔地1800平方米。抗日戰爭期間,大批文人西遷,沈從文、林徵因、梁思成、聞一多等人都曾在此上岸飲茶,小住過數日。沈從文的《沅水上游幾個縣份》提到過晃縣土妓,“她們多瘦小,營養不良。”

書院斜對面是春和瑞、春和元商號。春和瑞商號是光緒年間江西人楊志軒經營的油號,其財冠全鎮,有“楊春和的銀子”之稱。而春和元商號則是其長子楊啟元分出後開的商鋪。1936年1月,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晃縣,指揮部就設在春和瑞,任弼時、賀龍、關嚮應、肖克、王震等就在這裡指揮部署便水戰役。

再往前就是斌星街口了。這裡也是張本卿斃命的地方。張本卿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參加過東征、北伐,曾受蔣介石重用,官至少將旅長。因不滿內部派系鬥爭,自己回鄉開採汞礦,產銷燈具,後來還在斌星街跟江西幫強行要了塊地,修建油號。江西幫的人對他是既恨又怕,但是拿他沒辦法。姚大榜是唯一一個敢與張本卿對著幹的人。後來張本卿想除掉姚大榜,就用一百塊大洋收買了姚手下的通信員。當時姚在三拱橋橋頭楊鐵匠的樓上打牌,通信員拖槍從龍溪淌水過來,朝姚連連開了三槍,子彈穿過樓板打穿了姚的長衫,人沒事。姚因此與張結下死仇。姚派神槍手吳玉清等人槍殺張本卿。1949年古歷二月二十四日,龍溪口趕場,非常熱鬧。張本卿和父親帶著兩個衛士到對河蔡鬍子的回族館吃羊肉粉回來,想到本善公司查看油號生意。他在斌星街口買菸,父親和兩個衛士走到前面的福音堂去了。埋伏在斌星街口的吳玉清當即從長衫下摸出手槍,從張的後腦打去,張頓時斃命。除掉張本卿後,姚大榜出任保安二團團長。保安二團進駐龍溪口的時候,江西幫和龍溪口的老百姓放了三天三夜的鞭炮,貴州街、萬壽街和福壽街的麻石板上,炮紙足足堆了五寸厚。

湖南新晃有條貴州街

貴州街三拱橋

走在貴州街上,冥冥之中又聽到了鞭炮的聲響。猛一抬頭,發現自己竟然站在三拱橋的牌坊下面。腳下踩的不是五寸厚的炮紙,而是五寸厚的水泥地。這裡是貴州街的盡頭了。三拱橋是湖南最西端通往貴州的一座橋樑。初建於明末,復建於乾隆八年。橋面為麻石路面,橋上的風雨長亭屬典型的侗民族石木結構建築,是侗族橋樑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三拱橋分上下兩層結構,上層為木質結構風雨亭,下層結構為巨石砌成四礅三拱,橫跨龍溪,兩橋頭各砌七級石階,寓意“金山(三)”、“銀齊(七)”。貴州玉屏、大龍、長嶺等方向的客商赴龍溪口經商必經此橋。

從這裡過橋去,可以去土地坳,去姚家壠,去貴州。姚家壠是姚大榜的老家。解放的時候,姚大榜“選擇與人民為敵”,於1950年冬天葬身舞水。但龍溪口的老人還在唸叨著他的故事。他帶著弟兄們在大街上收稅、維護治安。趕場的頭一天傍晚,他都會派一位弟兄到土地坳上放三響鐵炮,提醒湖南,乃至貴州的人,明天龍溪口趕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