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文 | 魚鹿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八十年代,北京的車輛很少,高樓也是稀稀落落,反倒是玉淵潭公園東門口的一條古玩街熱鬧非凡。


破舊的老瓦罐,爬滿了銅綠的小擺件,伴隨著雜亂的吆喝聲,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傳奇故事。


那個時候,有個二十多歲的青年,每天都會擠進熙熙攘攘的人群裡,時不時跟人討價還價。


他的收藏之路從北京的小地攤開始,最後收藏出了新中國第一傢俬人博物館。


這個人,就是馬未都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馬未都打小在空軍大院長大,年輕時就是一頑主,上了年紀,依舊我行我素,實打實的北京老炮兒。


但人們接觸之後又不得不感嘆:“他是有自己真東西的。”


作家海巖也說:


“每次去觀復博物館,都會對馬未都非常羨慕,覺得他才是一個真正做了大事的人。”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馬未都曾說,自己的11歲到21歲是從“文革”中完成的。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人們高呼著讀書無用論,學生不必再去課堂。


馬未都的學生時代,在小學四年級就戛然而止。


在那段歲月裡,他下過鄉養過豬,又應召回城當鐵工,一干就是六年。


而馬未都,骨子裡就帶著一股叛逆勁兒。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當時,整個中國都在熱火朝天地“燒書、禁書”。誰要是留了一本禁書,那就是大逆不道的事。


而馬未都卻偏偏要看,偷偷地看。


一瓶水,兩個饅頭,一天一夜,便可以把書看完。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馬未都回憶起過往的那段歲月,感嘆道:


“那時看書看一天一夜是非常正常的,因為你也睡不著覺,文學曾經是我的夢想。”


既然文學是夢想,那麼不妨就開始寫作好了。


不久,馬未都的處女作《今夜月兒圓》居然就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了!


對此,馬未都開玩笑:


“有人說我大器晩成,我說你小看我,其實我年輕就有過成名的事,沒當回事。”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確實,在當時,報紙的發行量極大,傳閱率極高,一個工廠車間 100多號人,就那麼一張紙,這個人看完了,那個人接著看,相當搶手。


那段時間,只要提到《今夜月兒圓》,幾乎每個人都能脫口而出:


“這不是馬未都寫的嗎?”


就這樣,只有小學四年級學歷的馬未都,被破格調入中國青年出版社,一名叫瘦馬的作家從此在文學圈出現了。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但成為編輯後的馬未都,還偏偏不愛走尋常路。


作家王朔,名聲很大吧?


有誰能想到他當初就是馬未都挖掘出來的。而這件事,也是馬未都乾的最果斷、最大膽的一次。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那個時候,王朔還是一個籍籍無名的投稿青年,四處投稿,卻無人賞識。


直到馬未都在審稿時,無意翻開了他的作品,開頭看到的第一句便是:


“一切都是從我第一次遺精時開始……”


如此大膽而赤裸裸的文字,實在是讓人瞠目結舌。


然而看完了整本小說,馬未都還是忍不住為王朔的才華拍案叫絕。


可惜,在那個年代,中國青年出版社是苗根正紅的單位,出版的書籍怎麼看都是:《紅巖》、《紅日》、《紅旗譜》之類的,多正經,多嚴肅啊。


但是馬未都是多有意思的人呢,別人看不上的,馬未都反而惜才。


縱使頭兒不喜歡,他是一根筋地極力推薦。


終於,《青年文學》頭版發表了王朔的《橡皮人》,整個社會都震驚了。


有趣的靈魂總是惺惺相惜,以至於後來,王朔的小說中出現了兩個人物,一個叫李東寶,一個叫馬青,人物原型都是馬未都。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八十年代,簡直是中國當代文壇最璀璨的十年了。


那些年,馬未都接觸了各式各樣的文人,現在隨便拎一個出來,也都是相當了不起的人物。


馬未都憑藉自己的眼力,間接或直接帶動了當時80年代的文學熱潮,帶動了一批如今炙手可熱的作家。


要知道,當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只為兩個人舉行過大型座談會,一個是顧城,另一個就是馬未都!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然而,幾乎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1990年,在馬未都文學事業正處於巔峰的時候,他卻突然主動辭去了編輯的工作。


瘦馬就這樣在文學圈內消失了。


面對鏡頭時,馬未都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都是從來不回頭的”。


一句不幹了,那就真的不幹了。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九十年代初,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橫空出世,轟動一時,火遍大江南北。


而這部劇的編劇之一居然是消失已久的馬未都!


那時候,正統主流,與旁門左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


寫嚴肅文學看不起寫小說的;寫小說的看不起寫劇本的。


當然,這種文人的鄙視鏈對於馬未都來說,壓根不算什麼。


他想寫劇本,就寫了,僅此而已。任性,果斷,敢作敢為,帶著一絲與生俱來的叛逆感。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拍完了《編輯部的故事》,馬未都很開心,原來拍個電視劇,不僅有影響力,還能賺錢,還不是一丁半點的那種。


不久,馬未都就成立了被號稱為中國第一個編劇公會的組織。


這個編劇團隊,囊括了王朔、海巖、劉震雲、莫言、梁左等二十多位著名作家。


如此盛況,只在當年,如今再難得見。


不久之後,當人們在一部熱播的電視劇《海馬歌舞廳》中,再次看到馬未都的名字時,他的身份已經變成了這部電視劇的總策劃人。


最終,《海馬歌舞廳》捧紅了葛優,陳小藝等一批演員,報酬也達到了幾十萬!


幾十萬,放在九十年代,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啊。


“那時候賺錢太容易了,很多企業拿著錢送給你拍,而且不要回報。”


馬未都這樣說道。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是啊,影視界的錢真是太好賺了。可是僅僅兩年後,馬未都居然就退出了影視圈?


一切都讓人猝不及防,而理由只有簡單一句話:我不喜歡了。


“我不喜歡影視界那種紛雜的生活,不適合我。”


即使眼下的路前程似錦,他不想走了,那就不走了。這一切,幾乎和他離開文壇一樣,果斷,任性,從不回頭。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1997年1月18日,位於北京琉璃廠西街53號,人頭攢動,熱鬧異常。


在那裡,舉行了一場獨特的博物館開館儀式。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如同從天而降一般,在眾人的議論聲中成立了。


馬未都以館長的身份,再次出現在了大眾的面前。


館名“觀復,取自老子《道德經》:“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意為:看了一遍又一遍。

從業餘文玩愛好者,到新中國第一傢俬人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只用了十幾年。


人們開始習慣性地稱呼他為:“收藏家”、“馬先生”。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對於收藏,馬未都如同上癮一般,幾乎走火入魔。


在工廠做機床時,他就揣著五毛錢一塊錢去攤販上淘個瓶瓶罐罐。


混跡文壇時,依舊不忘省吃儉用收藏文物。


即使拍影視劇賺了第一桶金,也全投給了這些小古董。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馬未都曾經看到一戶人家有文物,便就天天跑上門,主動幫忙搬蜂窩煤、扛大白菜,大爺大媽地叫著,幹完活就抱著瓶子看,一副愛不釋手的樣子。


時間久了,老大爺哭笑不得,直接擺擺手:“你喜歡就拿走吧。”


馬未都對於文物的愛好幾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每天都要溜一溜早市,並非每天都買,卻一定要每天都看,可不是嘛,萬一哪天就錯過了什麼好東西呢!


後來,北京整頓文物市場,不讓擺地攤。


北京不讓賣,那怎麼成?馬未都索性搭車去天津,去上海。


“當時北京不讓賣,北京沒這個市場,天津讓賣,當時我去看那個天津的早市,那早市上,全是,按今天說全是國寶,全是好東西。”


如今,再次提到當時的景象,馬未都依舊格外激動。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演員王剛同樣愛好收藏,談起馬未都,他這樣評價:


“他是一個多側面的人,比如我說他聰明、睿智、有悟性,也可能有人說他狡猾,雞賊著呢。”


有一年,馬未都和朋友同遊杭州。在一家小店,馬未都看中一個象耳銅盆,形制、紋飾是晚明的。


老闆眼尖,一眼就認出了馬未都,趕緊將銅盆拿給他看。


馬未都一瞧,這銅盆底下還有個四字款:“德利新制”。


這時馬未都的朋友開口了:


“這是個簡化字啊。如果是老東西,應該是繁體字。未都,這東西肯定不是老的。”


馬未都馬上接話:


“這東西就是新的,你看還寫著'新制'。不過我可以買著玩,賣多少錢?”


老闆一看這架勢,還真被忽悠主了,於是比成本價加1000塊錢,就把東西賣給了馬未都。


當然,這飼盆是晚明的真東西,如今很多簡化字在歷史都是使用過的。


後來,這個銅盆也成為了觀復博物館的展品。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為了收藏到喜愛的文物,馬未都撿了不少漏,也吃了不少虧,但也樂此不彼。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雞賊”的人,為了收藏費勁心思的人,把這些寶貝看得比命還重要的人,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決定——


馬未都決定無條件全部捐出自己名下的所有文物!


這個老炮兒,做的每個決定,都讓人大跌眼鏡。


但是這一次,又有點不一樣,似乎讓人心頭微動,人們紛紛肅然起敬起來。


“自我釋權,目的是確保藏品迴歸社會,代代相傳。”馬未都這樣說道。


在他心中,如果有一天,中國重新成為世界最強國,依賴的一定是我們的文化,而不是其他。


而博物館,就是讓文化共享的一個存在。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我認為,最終能救中國的,一定是我們自己的文化。”


這個老炮兒,心很大,目標很遠。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但僅僅是一個觀復博物館,對於馬未都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在馬未都從事收藏的這些年,他又是出書,又是開講壇,開微博,甚至00後扎堆的二次元B站,都有馬未都駐紮的身影。


“我覺得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把中國文化,能夠讓大眾理解。”馬未都這樣說。


他從來都不是什麼時代的弄潮兒。


一切都很簡單,想做什麼,便去做,那就對了。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如今,馬未都已經64歲了。


轉眼四十年,老舊的時光也已經落滿了塵埃。


當初那個在北京玉淵潭公園的東門,小販們熙熙攘攘擺攤,倒騰古玩的場景已經不復存在了。


回憶起當時的盛景,馬未都忍不住眯起眼睛懷念起來曾經的歲月。


馬未都:撿漏的人那麼多,撿出上億身價的卻只有我一個


對於收藏,馬未都的心裡一直都是清清楚楚的———


“收藏最初的宗旨,往大了說,是一個民族的記憶、證據,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實時標告。”


這個老炮兒,任性妄為了一輩子,也總有些東西,是從來也沒變過的。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們終其一生,輾轉了無數個黑夜白晝,都在追尋著各自的方向。


時而對自我的迷茫,時而對他人豔羨。


或許有時候,生命中碰到的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以秒計算的。


而所謂的“老炮兒”,也不過是楊瀾說過的那句話:


“人生莫過於做好三件事。它們是,知道如何選擇;懂得怎樣放棄;明白勿隨意盲從,忌一味跟風。”


在柴米油鹽中,一樣可以快意江湖。


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我們亦要有不老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