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河南豫劇的起源嗎?

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是目前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因其鏗鏘大氣、韻美味純的唱腔特點遍佈於祖國大江南北,不僅在豫、魯、蘇、皖流傳甚廣,而且在美麗的新疆、寶島臺灣都能看到豫劇的身影。

那麼這個流傳如此廣泛的劇種是怎麼誕生的,又是怎麼不斷髮展壯大了呢?那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

你知道河南豫劇的起源嗎?

常香玉

源頭的爭議

關於豫劇的源頭曾有至少四種說法,即“豫劇羅戲說”,“豫劇西來說”,“秦腔同源說”,“開封自源說”。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秦腔同源說”。

最初有學者專家提出“秦腔同源說”,就是說這個梆子戲是存在於豫、晉、陝三省交界的劇種,流傳到陝西成了秦腔,到了山西成了晉劇、到了河南就成了豫劇。這個說法看似正確,但是經過專家們仔細比對、研究就發現秦腔和豫劇無論從音樂形態,還是板式結構,都存在著巨大差異。秦腔的音樂板式中只有悲音和歡音,並且多表達悲愴的情緒,聽起來很粗獷。而豫劇的音樂板式是四大板式(二八、流水、慢板、非板),表達情緒有豪放,也有婉轉。因此與“秦腔同源說”對應的“開封自源說”就被大多數專家學者所接受。

你知道河南豫劇的起源嗎?

開封自源說

通過不斷的翻閱古籍和實地考察,最終找到了豫劇的前身,證明了豫劇就是從開封以及開封周圍幾個縣的發展起來的劇種。通過查找清朝乾隆年間的古籍《杞縣誌》發現,裡面記載了當時人們喜歡看的梆戲,這個梆戲其實就是後來的河南梆子。無獨有偶,同一時期的小說《歧路燈》上也記載了梆戲 ,也叫土梆戲,並且當時有梆、羅、卷三個劇種同臺演出的演出習慣。《歧路燈》是一部紀實性的小說,記載的就是當時開封的風土人情。土梆戲最初的演出的情景多是賽神、廟會,這與早期的河南梆子的演出習慣十分接近。

花雅之爭

在當時,社會主流將崑腔作為“雅部”,將除崑腔以外的劇種稱為“花部”,這種局面直到到四大徽班進京後才被打破。花部取得全面勝利。而當時的土梆戲就趁著這股東風,迅速發展起來。梆戲曾和羅戲同臺演出,其實就是依附的關係,梆戲依附於羅戲和另外的卷戲,隨著梆戲慢慢的進步與發展,依靠開封這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豐厚的中原文化,不斷汲取羅戲、卷戲和當時存在的崑腔的養分,就迅速強大起來。

輝煌一時的班社

至今,在開封仍能見到一些戲樓和斑駁的石碑,石碑上刻的就是班社名字,有70多個,可見當時的盛況。這種盛況的背後是社會的認可和支持,說明當時社會對河南梆子已經非常認可,並且有家境殷實的強勢人群所支持,有了這種支持,河南梆子又飛速發展起來,這也促使了演員對專業的不斷學習,因此,當時的戲班可謂個個身懷絕技,每個戲班都臥虎藏龍。深得人們喜愛!

你知道河南豫劇的起源嗎?

戲樓

四大聲腔

發源於開封的河南梆子,為了適應不同地域人們,向周圍擴散時,派生出了其他三種聲腔。形成早期豫劇的四大聲腔:

以開封地區為中心的“祥符調”

以商丘地區為中心的“豫東調”

以洛陽地區為中心的“豫西調”

以漯河地區為中心的“沙河調”

這就是同一劇種不同風格聲腔模式的呈現方式。同時也促進了豫劇的不斷髮展。

蔣門和許門

蔣門和許門就是從乾隆末年流傳到當時的兩大班社,專門培養豫劇祥符調的演員,為當時的河南梆子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時的演員可以說是不是出自許門的,就是出自蔣門。曾有順口溜描述“祥符調,不用問,不是蔣門是許門”。

河南梆子改稱“豫劇”

你知道河南豫劇的起源嗎?

陳素真

1950年8月間,陳素真、王魁元等率領該劇團在河南、河北等地巡迴演出時將河南梆子定名為豫劇,此後“豫劇”一詞正式取代了河南梆子。

此後豫劇就在每一代豫劇人的推動下,不斷進步發展,走向一個又一個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