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行動”移風易俗

大紅燈籠高掛,大紅地毯鋪就……11月3日,百對新人身著大紅中式禮服或本民族婚慶服飾,在福州工人文化宮參加一場主題為“建有福之州·做有福之人”的2019年新福州人集體婚禮。在婚禮現場,新人們掛上福袋,進行愛心捐款,在移風易俗簽名牆上鄭重簽下自己的名字。

濃濃民族風,滿滿儀式感,集體婚禮越來越被福建的年輕人青睞。這股簡約的文明新風,讓曾經風靡一時的“天價彩禮”“黃金新娘”等習氣一去不復返。

福建省紀委監委回應群眾關切,採取務實措施,探索出一條抓黨風帶民風促新風的移風易俗新路子,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一場從長樂起步的“清風行動”

這幾天,劉美雨很是高興。

這種喜悅,既源於兒子的婚事,也源於自己做的善事。

劉美雨是福州市長樂區潭頭鎮二劉村一名在外經商的企業主。在10月19日該村敬老院舉辦的慈善捐資儀式上,他當場捐贈20萬元善款。而這筆善款,原想用於兒子的婚宴。

“由於長期在外,以為老家還是原來的習俗,但回來看到如今大不一樣,我不能壞了好規矩。”談起簡辦婚宴的緣由劉美雨說道。

“以前操辦婚喪喜慶,主人不但得設宴,還得給賓客分送紅包,操辦規模和紅包金額水漲船高,比闊炫富,不少民營企業主甚至藉機大肆宴請黨員幹部。”長樂區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陳剛介紹道。

一樣的紅白喜事,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氣,這種轉變,始於群眾給福建省紀委主要領導寫的一封信。信上反映長樂存在大操大辦婚喪喜慶、濫發禮金的不良風氣。

這封信反映的問題引起了福建省紀委的高度重視,該省紀委把長樂作為推動移風易俗工作聯繫點,省紀委主要領導多次深入長樂開展專題調研、部署專項整治。省市兩級紀委制定整治方案,提出近期、中期和長期工作思路,遠近結合、上下聯動、共推共管,形成省紀委領導推動、福州督促指導、長樂具體實施的工作格局。

整治中,長樂建立黨委主抓主管、部門齊抓共管的合力機制,採取堵疏結合、抓兩頭帶中間的辦法,一方面管住黨員幹部,教育幹部“知所止”;另一方面引導企業家通過做慈善來贏得“真面子”。在此基礎上,做好群眾工作,爭取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僅一年多時間,長樂的婚喪喜慶活動濫發紅包現象基本剎住,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歪風得到有效遏制,社會風氣明顯好轉。

隨後,福建省紀委總結長樂的整治經驗,以點帶面化風成俗,一場劍指歪風陋習的“清風行動”在全省範圍內展開。

“一縣一專項”整治歪風陋習

福建依山傍海,閩南、客家、莆仙等民俗文化多元共融。曾幾何時,一些歪風陋習躲在傳統習俗背後,在不同地區以不同方式存在,呈現不同特點。閩南地區的中秋“博餅”,閩東地區的“帶彩打牌”,閩西、閩北地區的鬧酒、斗酒……

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沒有可照搬的經驗,怎麼辦?

“從長樂的整治經驗來看,哪個地方哪種歪風陋習突出,就重點整治。”福建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負責人介紹,該省選取10個工作聯繫點,以點帶面掀起一場移風易俗專項整治活動。

隨後,省紀委監委乘勢出臺《關於推動全面開展移風易俗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結合實際,找準本地區較為盛行、群眾反映強烈的歪風陋習,開展“一縣一專項”整治行動,推動移風易俗實現全覆蓋。

“搬入棺,傢什任人搬。”石獅市流傳的這句閩南俗語,調侃的正是以往的喪事奢靡陋習。針對這股歪風,石獅市堅持高位推動、層層發動、整體聯動,用專項整治的“鉗子”,拔除了這根“刺”。

“現在,甭管有錢沒錢,出殯花圈和表演隊伍數量得到了節制,舊俗的‘對年’‘三載’辦宴回禮也取消了,再也不用憂心因為簡辦而丟面子了。”談及殯葬移風易俗,石獅市永寧鎮子英村的村民心裡美滋滋。

和石獅市一樣,全省84個縣(市、區)堅持問題導向,深挖當地根深蒂固的歪風陋習,制定具體治理方案,採取有力措施,開展專項治理。永安市把矛頭指向當地盛行的“帶彩打牌”,因勢利導,狠剎不正之風。莆田市秀嶼區針對“吃元宵”的陳規陋習開展重點整治,讓元宵節迴歸到傳統的“鬧元宵”習俗上。

“一縣一專項”打破了陳規陋習,樹立起一個個文明新風尚。同時,各地還注重總結經驗,用制度規範“殿後”,把治理工作納入幹部考核、績效考評、文明單位創建等,將移風易俗專項治理的成功經驗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來,堅決防止反彈復燃。

“三管齊下”釋放綜合效應

俗話講,“打蛇打七寸,牽牛要牽牛鼻子”。福州外語外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鄭又賢認為,福建移風易俗之所以能夠持續鞏固,就是抓住了黨員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通過把握和尊重不同群體的客觀差異,分類施策,剎住了一個個歪風陋習。

黨員幹部怎麼抓?縱觀福建移風易俗全過程,關鍵的一點,就是撬動責任支點,督促黨委扛起主責,真抓真管,嚴抓嚴管,常抓常管。福鼎市堅持把移風易俗作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的重要內容,出臺《福鼎市推進移風易俗專項治理網格化管理辦法》,對市、鄉、村三級實行網格化管理,層層傳導壓力。

紀委監委監督檢查也不缺位。全省各地通過建立健全“1+X”監督機制,把移風易俗納入巡視巡察、專項檢查的重點事項。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約談教育,並用嚴肅查處的案例對黨員幹部當頭棒喝。

通過責任和壓力雙傳導,黨員幹部以身作則,“頭雁效應”充分凸顯。

企業家怎麼管?“引導+規範”釋放企業家正能量。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引導下,福建各地企業家協會、行業協會通過修訂行業自律章程,發出倡議書、簽訂承諾書等一系列自我約束措施,不僅改變了行業以往存在的歪風陋習,還颳起了一股慈善新風。

群眾又該怎麼辦?宣傳引導形成群聚效應。各地在各類媒介上設立專欄,開展形式多樣的移風易俗宣傳活動,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通過一攬子舉措,贏得了群眾理解支持擁護。

特別是今年來,福建省紀委監委立足於八閩大地積澱的孝廉文化,深入開展“一鎮一孝廉”創建活動,用孝廉文化涵養家風民風社風,進一步提高幹部群眾對移風易俗的認同感,從而推動移風易俗不斷走深走實走心。

“我們將以中央農辦、中央文明辦、農業農村部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指導意見》為新起點,持續督促黨員幹部發揮走前頭作用,一體推進黨風政風、社風民風良性互動、鞏固提升、常態長效。”福建省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本報記者 陳金來 通訊員 陳寶福 塗志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