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的時候,難道就沒有想過兒子們會造反?

南閣水哥


朱元璋是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古代偉大的皇帝之一,從貧寒崛起,建立了大明王朝。

太祖朱元璋字國瑞,濠州鍾離人 ,原名朱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原本當和尚的他,在徐達的引薦下加入紅巾軍,作戰勇敢很快得到郭子興的重用,在紅巾軍中逐漸崛起,開始建立起來自己的勢力,這也是後來奪取天下的根基。

雄霸一方,逐鹿天下

朱元璋是在25歲的時候投奔的郭子興,在軍中逐漸展露頭角,被郭子興看中,將至交好友馬公的女兒嫁給他,從此朱元璋成為郭子興的心腹,由於朱元璋在軍中很有威望,慢慢的建立起來自己的實力,在郭子興和郭天敘死後,朱元璋成為這一支義軍的首領,採取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方針,暗中積蓄實力。

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攻下集慶也就是以後的南京,從此有了自己一塊後方根據地,此後他積蓄實力,廣納賢才,比如劉伯溫就是在此時加入的朱元璋集團,勢力不斷擴展,一舉擊敗陳友諒和張士誠,一統南方,成為當之無愧的南方霸主。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徵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後命胡廷瑞為徵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至正二十七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 北伐中發佈《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從此朱元璋奠定了真正的王業。

重要在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一個嶄新的王朝出現,而開國皇帝就是放牛娃出身,當過和尚的朱元璋。

分封諸子孫為王,為大明藩屏

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為讓他建立的大明王朝萬年永固,他採取了一項措施,分封諸子孫為王。

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曾說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藩王,分駐北部邊境和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皇室 從全國來看,這些封藩主要有兩類:一是腹裡,二是邊塞要地。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

而且每一個藩王除食糧萬石以外,還有軍事指揮權。當時的藩王於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萬人。九位塞王(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因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尤多。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皇十七子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這些人不僅手握重權,而且有很大的自主權,造成地方的實力過大,甚至朱棣也正是靠著這個奪取的王位。

朱元璋為什麼要傳位給孫子,而不是給兒子?

傳位給孫子朱允炆,其實朱元璋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朱元璋得意的繼承人朱標,是朱元璋悉心培養的,朱元璋對他寄予厚望,是一個幹練的守成之君,但是朱標卻病故,這給朱元璋很大的打擊,為了江山社稷,他立朱標之嫡子(當時是實際上的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繼承王位。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繞過眾多的兒子,尤其是英武的朱棣而直接傳位於孫子呢,這主要是中國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和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嫡長子繼承製影響深遠,明朝皇位繼承也實行“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樣規定也為了確保皇位過度的穩定性,減少血腥,朱標是嫡長子,也是太子,他沒有能繼承皇位,如果立朱標的兄弟,難免會引起來一陣爭奪,這也朱元璋不願意看到的,於是他就直接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繼承人,這樣禮法上也說的過去,合情合理合法。

那麼朱元璋擔心兒子們造反奪位嗎?

我認為朱元璋原本就不擔心兒子們會奪位,甚至沒有想過這些事情。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自信

朱元璋是一個極其自信的人,從一個放牛娃到皇帝,這是何等的英明神武,他給兒子們軍政大權,主要是為了他們朱家王朝千秋萬代,再者說他不認為兒子們敢違反自己的規定,皇位不是你們的,你們還敢反對不成?

二、皇明祖訓

這也是朱元璋的自信之處,兒子自然不敢反抗老子。而且朱元璋還留下一本《皇明祖訓》,這是他們朱家的祖訓呀,他認為兒子們一定會照著做,不敢違背,更加不會擔心兒子們造反了。

三、朱允炆名正言順

在古代做什麼事情都講究名正言順,朱允炆是朱元璋親自挑選的繼承人,這就是名正言順,天下認可,即使兒子們造反也不會得到天下人的支持,事實上也差不多,即使後來朱棣成為了皇帝,但是也難逃亂臣賊子的罵名。加上朱元璋是皇帝,實力最強,兒子們頂多是藩王,藩王的實力根本不可能給中央抗衡,造反必死無疑。

所以說朱元璋不會想到兒子們會忤逆自己,會造反,即使造反也不可能成功,他都安排好了。

但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孫子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以絕對的優勢居然被朱棣給打敗了。被朱棣給奪了皇位不說,自己也下落不明,真的是可悲。

再者說了,即使兒子們造反成功,當上了皇帝,對他也沒有什麼影響,畢竟這天下還是朱家的天下,並沒有因此改姓,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天楓說


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是愛屋及烏。是基於對太子朱標的喜愛。

歷史上,歷代皇帝都對太子進行防範,以免太子造反,自己皇位不保。而朱元璋卻對朱標給予厚望,並讓李善長、徐達這兩個文、武官領袖兼任太子官僚,在朱標二十二歲時候,就授予朱標批閱奏章,這個是在古代很少見的。也可以看出,太子朱標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然而太子不幸早逝,朱元璋從理法角度及感情方面,選擇了朱標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繼承自己的皇位。

當然,朱元璋也有過擔心,害怕自己的孫子和兒子們兵戎相見,臨終前告訴孫子朱允炆,要恪守祖制。意思就是不要削藩,保持與各個藩王的關係。同時,朱元璋也給朱允炆留下了善於守城的大將湯和。

但朱允炆卻未聽從朱元璋的遺命,一意孤行進行削藩。其實削藩剛開始,朱允炆是處於主動的地位,但由於用人不善,且優柔寡斷,喪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最開始,朱允炆也策反了朱棣的一個屬下,內線及時向朱允炆彙報了朱棣可能謀反。同時北平都指揮使也發現朱棣的屬兵調動異常,也向朱允炆彙報過。其實這個時候,朱允炆先發制人,也不會有後來的叛亂,但黃子澄和朱允炆選擇最差勁的按兵不動,結果北平被朱棣掌握。

朱棣起兵之後,湯和採取守而不攻,畢竟朱棣屬於叛軍,朱棣不能及時取得勝利,這樣時間一長,叛軍看不到希望,自然會不戰而散。但朱允炆卻以為湯和怯戰,換成了李景隆一個紙上談兵之人,結果首戰失敗。

後期,明朝將領平安,多次戰敗朱棣。但朱允炆卻不想揹負殺叔的罪名,導致平安每次在與叛軍戰鬥中畏手畏腳,一次次喪失了可以擊殺朱棣的機會。

朱元璋給自己的嫡長孫留下了一手好牌,結果自己的所以卻把牌打的稀巴爛,最終丟失江山,人間失蹤。





風吹下的洛夜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朱元璋傳位給孫子,絕對沒想到他的兒子們、那些藩王會造反鬧事。他臨終時看到孫子朱允炆也是二十來歲的小夥子了,可以當家做主了,況且自己經營了幾十年的江山也穩固了,藩王們也規規矩矩了,那些耳後有反骨的大臣也清除的差不多了,由於自己深遠的影響,和自己設計的國家管理模式,孫子可以穩穩地坐江山。假如他預測到燕王造反,國家混亂,孫子朱允炆被燒死,怎麼會把燙手的山芋交給孫子呢?

凡是開國皇帝,都是了不起的人!都是文韜武略經緯天地的偉人,但是,偉人也是人,尤其是在老了以後,思想固化,思維僵化,以為自己這課大樹可以蔭及後世,自己說的話還管用,自己立下的規章制度還管用。

其實,別忘了,無論多麼偉大的人物,死了,就是結束了,舊的結束,必將有新的開始!歷朝歷代都是一樣,無論哪個朝代,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儘管是子承父業,都會變化,只是變化大小而已。

朱允炆的悲劇,就在於朱元璋高估了自己,高估了朱允炆。


漫譚文史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肯定的說,朱元璋在確定了孫子朱允炆的儲君之位後,還是有擔心過自己那些兒子們會造反的。所以,在洪武末年,朱元璋也對藩王政策作出了調整。

事實上,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會“倒行逆施”,重新走上大肆分封藩王這條路,也是因為他有感蒙元末年,宗室勢力弱小,使得元朝廷缺乏屛藩的保衛。朱元璋認為這也是蒙元快速敗亡的一個原因,所以他覺得守天下,還是得靠自己老朱家自身力量強大才行。



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間才會把自己的眾多兒子分封到各地,讓他們統率大軍,守土禦敵。尤其是坐鎮北方邊境的九位塞王,更是統率數萬強悍的邊軍,在北方防禦殘元勢力。朱元璋的構想是,這些坐鎮一方的統兵藩王,對內可拱衛朝廷,對外可抵禦外敵。

《祖訓錄》所述:“凡王國有守鎮兵,有護衛兵。其守鎮兵有常選指揮掌之。其護衛兵從王調遣。如本國是要塞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鎮兵,護衛兵並從王調遣。”



當然,朱元璋對自己兒子們的分封,其實還是不同於漢初對劉姓宗親的分封的。漢初的藩王都是有自己的封國,他們不僅擁有自己軍隊,還擁有對自己封國的行政權,可以任命封國官員。這些藩王所掌握的封國,實際上就是漢王朝體系內的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

但明初的藩王還是有區別的,朱元璋吸取了歷史的教訓。朱元璋雖然讓自己就藩的兒子們擁有軍事指揮權,但卻不擁有行政權,無法自行任命封地內的官員,也無法治理百姓。這就是所謂的“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



而到了洪武末年,朱元璋在確立了孫子朱允炆的儲君之位後,他也擔心自己這個儒弱的孫子無法駕馭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皇叔們,尤其是那九位軍力強大的塞王。於是,他在離世之前又進一步對藩王的軍事指揮權進行限制。

朱元璋嚴格限制了藩王帶兵的數量,削弱藩王們的軍事力量,避免他們用兵過多,威逼朝廷。經過一番削弱後,各地藩王不能擁有超過三個護衛,兵力只能維持在九千人至一萬五千人之間。而且,這些護衛兵只能負責藩王王府的安全。至於王府以外的地方駐軍,藩王則無法調遣。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又詔以官吏軍士俸給彌廣,量減諸王歲給,以資軍國之用。從經濟上又進一步削弱對藩王的供給。同時,還對藩王之間的聯繫走動作出一定限制。可以說,朱元璋在離留之際,還是對藩王勢力進行了削弱。

但是即便這樣,朱允炆還是在坐擁天下,手握百萬官軍的情況下,輸給了朱棣,這主要還是怪朱允炆自己太渣了,不能把鍋推給朱元璋。



這些歷史要讀


朱元璋是一個擁有複雜性格特徵的人物。

歷史上有好多人不解,為何他會傳位給自己的孫子,而不是兒子呢?

先說一下朱元璋的兒子們。

朱元璋最長子朱標,性情溫和,為人敦厚,雖然軍事能力略有不足,但是後勤工作做的還不錯。做一個建功立業的帝王確實不行,但做一個守成之主還是綽綽有餘的。

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身有殘疾。不過,這個瑕疵,並不影響他今後他登基大寶。另外,朱元璋一心立朱標為太子,也並非就覺得朱標是最合適的人選。

原因無怪乎他是嫡長子,為人寬厚,沒有大錯。在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古代,立長不立幼的思想,深刻的影響著各個中原王朝。

當然,最為關鍵的還是因為朱標有個好兒子——朱允炆,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

俗話說隔代親,確實是這麼回事。君不見康熙為了弘曆能登基大寶,才將位置傳給胤禛,就是同樣的道理。

那麼朱元璋考慮過傳位給孫子,會導致兒子們的不滿嗎?

初期是肯定沒考慮的。畢竟那個時候朱標還在。不需要考慮傳位給孫子的問題。

只是可惜,朱標天生沒有皇帝命,自己老爸的能耐太強,待機時間又有點長,竟然沒有熬過一路從沙場過來的朱元璋。

那麼接下來朱元璋就要面對一個難題,是從兒子中另選太子,還是直接立孫子?朱元璋選擇了後者。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朱元璋的做法並無不妥。畢竟朱標作為太子,早已經深入人心。其他兒子對朱標也並無太多異議,畢竟他是長子,是老大,而且還不是鋒芒畢露,四處得罪人的那種。

而朱允炆作為朱標的兒子,本來就應該繼承大統,於情於理而言,都沒有任何的問題。當然,雖是情理之中,但一眾兒子自然也會有個別心思湧動的。

不過,當朱允炆被正式選定為下一任國家領導人,他那些叔叔們動的小九九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但是,朱元璋的兒子們都接受了這個現實,按部就班的各司其職。並沒有謀反的想法。然而,豬隊友伴身的朱允炆卻不消停。忘記了朱元璋臨終時的囑咐,急不可耐的就要消藩。結果自己皇位丟了不說,還弄丟了卿卿性命。


Crazy歷史


在古代封建社會皇位的繼承,基本上都是遵循父子傳兒子這種父親隔輩傳給孫子的,做法是非常罕見的,他打破了正常的皇權傳承的傳統,被很多人質疑。

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朱元璋傳位給朱元元的過程和原因是什麼,朱元璋原本立下的太子是他的長子朱標,這是他與大腳馬皇后生下來的嫡子,可謂是名正言順,但非常,可惜的是朱標這個人的壽命太短,還沒等到繼承朱元璋的皇位,他就死了,正常來說太子死了,作為皇帝的朱元璋,還有其他兒子可以選,可是他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對於自己剩餘的幾個皇帝並不是非常滿意,於是就選擇了朱彪的兒子,他的孫子朱允文做了皇位的繼承人

可是令人非常奇怪的是,這個朱允炆其實並不是朱標的長子。事實上,朱標的長子也已經英年早逝,朱元璋沒有顧及到其他兒子的存在,反而是直接跨過了兒子這一代,將皇位傳給孫子這一輩,還不是嫡長子,再加上朱允文本身性格就十分懦弱,因此會被燕王奪權,也就成了見怪不怪的事情了。

那麼,朱元璋在傳位朱允炆時,沒有考慮過這中間的兒子們會不會有造反心思嗎?很顯然疑心病很重的朱元璋是不可能沒有考慮過這種可能性存在的。之所以堅持選擇力朱允文為皇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明朝特殊的皇位繼承製度,另外,為了杜絕安全隱患,他將其餘兒子全部趕到封地,禁止他們在沒有宣召時入京,最大限度杜絕藩王造反的隱患。

古代中國自秦漢時期以來,皇位的繼承製度遵循的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只不過每個朝代在具體操作中都會秉承一個原則,所以可能在細節方面稍微有所不同,這個原則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歷朝歷代都免不了後宮爭權,朱元璋為了避免這些矛盾的發生,同時也是希望朱明王朝的存續時間能夠更久一些,制定了一系列相當嚴格的制度來鞏固明王朝的統治,並告誡後世子孫應該怎麼去做。為了穩定後宮,朱元璋在皇位繼承製度上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有嫡長子立嫡長子,沒有嫡長子就往下輪序。而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先於朱元璋離世,因此朱元璋不得不立朱標的嫡長子紙朱允文做皇帝。這其實是在一定程度上委婉的遵循了嫡長子繼承製度,朱元璋之所以會這麼幹,主要還是希望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度能夠穩定過渡下來,並且一直傳承下去。

事實上如果按照明朝的皇位繼承製度註定也是可以當皇帝只不過對於祝願張那張他自己本人在,創建大明王朝的過程中殺戮過重,第四子朱棣的性格非常像朱元璋,這就不太符合朱元璋的心意了,因為當王朝穩固下來之後,他更希望一位有人心的皇帝來統治天下,而朱棣的鋒芒畢露顯然不太符合朱元璋對於皇位繼承人的期待。

其實無論是朱棣繼位,還是朱允文當皇帝,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都沒有違反明朝初期確定下來的皇位繼承製度,所以即便是朱棣有篡位的舉動,也並沒有影響到明朝後世皇帝的皇位繼承製度的傳奇,並且後世的皇帝也相當嚴格的去遵守嫡長子繼承製度


小芊芊愛歷史


沒有誰考慮,考慮造反有個前提,那就是有實力造反,你有實力,無論傳給誰,你都會造反的,而你沒實力,就只能老老實實的,

朱元璋的兒子們,有實力造反嗎?

很多人從結果看,當然有啊,你看燕王朱棣不是造反了嗎?

打個比喻。

你準備結婚了,你父母跟你說,“結了婚就好好過日子,你們是一家人,多為老公考慮。”,你點點頭。

你閨蜜對你說,“女人要多為自己考慮,要是你老公不要你了,你要能養活自己,結了婚自己多存錢,男人靠不住的”,

你聽了,覺得你閨蜜說的很有道理,於是按照你閨蜜說的做,最後果然離婚了,你會覺得你閨蜜很有先見之明,幸虧聽了她的吧?不然人財兩失。

朱允文就像這個閨蜜,他爺爺說他說了再多,他覺得朱元璋是老糊塗,不然怎麼會分封諸侯王呢?他認為那三個腐儒說的話才是真理,我一削藩他們就造反了。

其實呢,朱元璋分封的諸侯王,根本就沒有能力造反。

朱允文削藩,是大張旗鼓的同時削藩,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柏懼,無以自明,闔宮焚死;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兩個月後,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

劉邦敢這樣削藩嗎?漢文帝漢景帝敢這樣削藩嗎?康熙倒是敢,結果呢?差點被打回關在了。

而朱允文削藩,他的叔叔們都束手就擒,有的甚至嚇得自焚,

燕王直接把幾個兒子送到南京做人質,如果不是偶然巧合,他的幾個兒子,包括他自己,當時就死在南京了。

如果這些諸侯王有實力造反,會這樣嗎?


中國通史視頻


朱元璋想沒想過兒子們會造反?感情上不相信,但理性上作為白手起家的偉大帝王。即使自己的兒子造反的情況他也應該有想過。

太祖(朱元璋)語太孫(朱允炆)曰:'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太孫曰:'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不安分),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 汝意如何?' 太孫曰:' 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太祖曰:' 是也,無以易此矣'。

本文段選自《史竊》。我們從文段可以看出,即使朱元璋出於家庭親情相信他的兒子們不會造反,他立為皇太孫的繼承人也曾經直接提醒過他。而且朱元璋認可了朱允炆對付諸王的策略。

事實上,朱元璋作為社會底層跨越所有階層開創一代大一統王朝的著名政治家,其實對家庭親情看的很重。他的侄兒子朱文正反叛他,他恨鐵不成鋼處罰了侄兒子後。親自撫養朱文正的孩子並封為靖江王,終明朝276年世襲罔替。對侄子都這樣,更別說自己的兒子們。朱元璋為他們制定了豐厚的俸祿制度。削弱功臣之後把兵權交給自己的兒子們。希望諸王龔偉朱家江山,可以防備北方少數民族,也可以在中央政府被奸臣把持的情況下起兵靖難(這一條被朱棣利用)。

當然,一代雄主其實對諸王勢力的膨脹也是有所防備的。比如朱元璋在世時曾經減過一次諸王的待遇。諸王不得指派官吏,王府掌史由中央委派。諸王雖然可以自領衛隊。但畢竟人數有限,而且周邊衛所要接到皇帝命令才會配合諸王展開軍事行動。可以說朱元璋的分封。從財富上留給諸王比較豐富的物質財富。這作為一個窮苦出身的農民來說比較可以理解,從軍事上希望諸王作為屏藩王室的屏障,兒子作為出色的將領畢竟比外人來的放心。

但朱元璋留下的體制,其實完全可以保證諸王造反的可能性很小。因為諸王掌握的衛隊畢竟對於全國來說是少數中的少數。而且邊上還有中央派出的地方官員監督著。朱元璋還規定諸王即使要來中央述職也要一個一個的來,不許串聯,不許走親戚。連他老人家過世,都不讓諸王來京。就是怕諸王有聯繫,會對中央不利。

就這種局面,朱允炆都要被燕王朱棣反殺。這種事情朱元璋可想像不到。


丁強888


明太祖朱元璋是個狠角色,三十四個開國大臣生生的被他除掉三十個,他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子孫掃平障礙,因為不論是太子朱標或者是孫子朱允炆,都是宅心仁厚之人,朱元璋怕自己一死子孫控制不了局面,所以先下手為強。


至於說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想沒想過兒子們會造反?朱元璋肯定想過,而且是第一個想到,那他為什麼要執意把王位傳給孫子呢。難道是老糊塗了嗎?

其實朱元璋有他自己的想法,他的精明之處就在於此,因為在朱元璋上任之初,便開始給各個兒子封王,分封到各地比如,燕王,魯王等,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呢,但是他的晚年,皇太子朱標,皇二子,皇三子相繼去世,兒子們的去世給朱元璋很大打擊,特別是自己的結髮妻子馬皇后的去世,更讓朱元璋痛不欲生,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孤單淒涼的老人了。


朱棣之所以造反,是因為大哥二哥三哥相繼去世,在藩王朱棣變成老大,他認為即使自己幾個哥哥去世,那皇位子輪也得輪著他了,確實沒想到自己老爹反其道而行之,皇位越過他,而輪到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身上,這讓朱棣很是憤怒,但是那時候自己老爹還活著,就是借他十個膽,他也不敢說半個不字,再說也沒有他說話的權利。

秦王朱樉,是除了太子朱標以外的藩王之首,可是不幸也先老爹而去,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孫子的時候,他第一開始想過兒子們會造反,但是在他看來也不足為慮,這是為什麼呢?



我經常聽到有句俗話叫做:“肉爛了在鍋裡”也就是說即便兒子們造反,那也是他老朱家的天下,怎麼輪都輪不到別人,怎麼跑也跑不到鍋外面去,朱元璋當時想的是不造反更好,如果造反倒也無妨,反正都是自己的骨肉,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呢。


總結:朱允炆同自己的的爺爺和叔叔比起來,生性還是比較懦弱的,如果他上臺,叔叔們造反的話,他能壓制過去算他的本事,壓制不過去,那只有取而代之,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弱肉強食,這一點朱元璋是想到了,我倒覺得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孫子更是明智之舉,這也正體現了他的睿智之處。


佳寧談歷史


朱元璋在臨終前,下了嚴令“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嚴令禁止藩王進京,其次朱元璋也在《皇明祖訓》 中規定,“清君側”須先經皇帝召喚,藩王才能起兵,且在將奸臣剷除後,五日內必須離京。


很顯然,朱元璋料到了,也做出了相應的措施,只是沒想到最終自己不願意看到的局面還是發生了。

那麼我們現在就要反思一個問題了,既然朱元璋想到了這一層,又為何還是堅持傳位給朱允炆呢?


首先,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最年長的三個皇子都有戰功和領軍的經歷,且與開國重臣的關係十分的緊密,每個皇子都與開國武將有著聯姻關係,也就是說無論朱元璋選擇哪個皇子立為太子,勢必引發其他兩個的不滿,唯有立朱標的兒子,也就是皇長孫才能避免這個問題。


其次,原本東宮勢力可以說是一整套的“小朝廷”,原本朱元璋以為朱標能繼承自己的衣缽,成為新任的大明之君。所以他的這一套班底可以是說最優秀的,也是朱元璋為朱標準備的未來的國之棟樑。他們首先很難會改換門庭投到其他皇子門下,而且就算真的讓他們改換門庭了,也會與其他皇子原本的班底發生矛盾,那麼就會引起爭鬥。


其三,朱元璋在世的時候,這些皇子們都頗為老實,甚至有想法也不敢提。那麼朱元璋認為孫子繼位兒子們為他保駕護航是沒有問題的。而且更沒有任何的跡象表明這幾個勢力較大的藩王有謀反的跡象。

其四,天下已定,所有可能引發天下不安定的因素都已被朱元璋消滅殆盡(胡藍案等)。這個時候朱元璋需要的繼承人是一個能與民休養的“仁君”,顯然除了朱標,在沒有第二個皇子符合。

綜上四點原因,朱標死後,朱允炆是朱元璋繼承人的唯一人選,而朱元璋更是從頭到尾他都沒考慮過其他人。

當然針對題主所說的,有沒有想過兒子們會造反,文章開頭像素也已經說過了,朱元璋在臨終前,下了嚴令“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嚴令禁止藩王進京,其次朱元璋也在《皇明祖訓》 中規定,“清君側”須先經皇帝召喚,藩王才能起兵,且在將奸臣剷除後,五日內必須離京。等一系列的措施,我們不難看出朱元璋料到了,也為朱元璋想到了一切,能做的他都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