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嶽嶽家鄉又多了一張國家地理名片,曾為貢品的胡蘿蔔又脆又甜


河南南樂縣是著名相聲演員岳雲鵬的家鄉,也是一個農業大縣。今年,該縣元村鎮古寺郎村種植的數千畝胡蘿蔔喜獲豐收。據考證,古寺郎栽植胡蘿蔔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北宋末年,並且至今沒有中斷過,有1000多年的歷史。因為這裡土壤肥沃疏鬆,粉砂質黏土結構良好,生產的小頂紫紅、水紅等胡蘿蔔均是胡蘿蔔中的精品,品質為上上等。早在金元時期,古寺郎的胡蘿蔔就一直是很受青睞的紅色貢品,如今又獲得農業農村部授予的農產品地理標誌。

古寺郎村緊鄰衛河南岸,這裡氣候宜人,有著適合胡蘿蔔生長的特定水土資源和地理優勢。初冬時節,場光地淨,田疇整潔,古寺郎卻是一片翡翠綠,滿世界長著的胡蘿蔔猶如一望無垠的綠浪,在寒風中盪漾。踏浪綠海,分開綠叢,在透著香味兒的泥土裡拔出紅彤彤、晶瑩透亮的胡蘿蔔,馬上就會聯想起這裡十里八鄉流傳了幾百年的俗語:百尺的白菜什固的蔥,古寺郎的蘿蔔頂著纓。

早在12世紀初,波斯國使者向北宋皇帝進貢了多種顏色的蘿蔔,其中以小頂紫紅色最為珍貴,裡外都是紫紅色,稱為“紫寶”。波斯使者說:這些彩色寶貝既能作食品充飢,又能作菜餚美味,還能作藥品治病,他們波斯人稱之“紅人參”。胡蘿蔔引入中國以後,宋朝御醫經過病例實踐,發現胡蘿蔔果然具有健脾化痰、潤燥明目、降壓強心、通便消炎、抗過敏的功效。從那時起,古寺郎村就開始栽植胡蘿蔔,併成為進貢的貢品。


大家夥兒都知道古寺郎的胡蘿蔔豐富了人們的飯桌。可紫紅胡蘿蔔並不是古寺郎的專利,在包括古寺郎村在內的十幾個村莊都有種植生產,人們習慣上認為古寺郎村種出的胡蘿蔔質量最好。這一帶十幾個村莊的地理座標相近,都是地勢平坦,都是土壤有機質轉化快、通透性好,都是綠色無汙染,都在河南省光能“三大高值區”,尤其適合胡蘿蔔生長。

古寺郎一帶因為特別的水土資源優勢,種植的胡蘿蔔確實和其他地方的不一樣。與其他地方的胡蘿蔔比較,古寺郎胡蘿蔔個兒大,皮兒薄,水分多,且含糖量高、維生素含量豐富。據農業農村部果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古寺郎胡蘿蔔中β-胡蘿蔔素含量為59.95毫克/千克,維生素C含量為11.09毫克/100克,含鈣量為31毫克/100克,粗纖維含量為總重的1.2%。相比一般胡蘿蔔,其β-胡蘿蔔素高出了10%,粗纖維含量高1%,含鈣量高2%。

近年來,南樂縣和元村鎮強力支持古寺郎蘿蔔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逐步形成“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獲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登記,胡蘿蔔種植規模逐漸擴大。每到胡蘿蔔成熟的季節,古寺郎胡蘿蔔種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京津、山陝、荊襄等地的客商競相來此採購,大小車輛在村頭彙集,紅的胡蘿蔔、綠的纓葉成包成袋裝車外運。特別是“古寺郎蘿蔔節”的舉辦,有力助推了產銷兩旺豐收季的形成。


為擴大胡蘿蔔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當地政府今年還舉辦了首屆胡蘿蔔文化節。

目前,佔地2000畝的古寺郎胡蘿蔔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園區引進的國內一流的指針式大型水肥一體化信息輪灌系統已投入使用,投資600萬元的保鮮庫項目正穩步推進。滴灌施肥的應用,不僅減少了澆水施肥和防治病蟲害等方面的勞力投入,還能從源頭上保證胡蘿蔔的品質。

據介紹,古寺郎胡蘿蔔有兩大“獨門絕技”:一是遇水落色,切絲切片後水洗,水被染紅,蘿蔔絲盛盤後先是紅色稍退,不一會兒則變得更紅,其他胡蘿蔔品種均做不到這一點;二是古寺郎胡蘿蔔做米飯,溫鍋時下胡蘿蔔丁,胡蘿蔔丁黏米黏湯,其他胡蘿蔔品種也做不到這一點。也正因如此,古寺郎胡蘿蔔成為全國唯一的胡蘿蔔類地理標誌產品。


針對古寺郎胡蘿蔔這份獨特的自然饋贈,元村鎮因地制宜,精心規劃,提出“以蘿蔔帶動鄉村振興,以特產夯實餐桌產業”,敲定了以古寺郎胡蘿蔔種植為龍頭帶動發展全鎮特色蔬菜產業、以特色蔬菜產業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的發展思路。

同時,南樂縣元村鎮還積極發展胡蘿蔔保鮮、胡蘿蔔汁加工、胡蘿蔔掛麵等產業鏈條,融合一二三產業發展,逐步建設成佔地近萬畝的古寺郎胡蘿蔔高效生態農業園區,不斷擦亮古寺郎胡蘿蔔這塊金字招牌,推動古寺郎胡蘿蔔走向全國和世界各地。歡迎關注“瘦馬視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