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剛進入歐洲市場時,當地運營商誤以為是“騙子”

中國企業國際化起步較晚,最初走出去的少數企業,經歷的挫折與困難,一般人難以想象。華為是全球化最成功的中國企業之一,最初征戰海外市場時,也被冷眼相待,甚至被歐洲運營商誤以為是“騙子”。那時,中國企業品牌力較弱,也無技術優勢,在國際市場缺乏一張響亮的名片,不被人知曉。

2000年前後,通信領域雲集了歐美一批百年企業,如諾基亞、愛立信、西門子、朗訊、北電網絡等,在這些百年巨頭的陰影籠罩下,中國通信企業根本發不出去自己的聲音,更別說去國外站穩腳跟。“海外我們不知道經歷多少年,見不到客戶,”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紀錄短片中說,華為揹負著自己的產品,希望獲得客戶的認同,直到2000年左右,才開始有人買華為設備,給華為一點合同。

華為剛進入歐洲市場時,當地運營商誤以為是“騙子”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

近日,華為心聲社區發佈了《華為是誰》紀錄短片第三集:中西合璧,在4分多鐘的時間裡,講述了華為在海外市場的經歷與成長,拓展與創新,以及華為消費者業務的品牌化路徑,激盪人心。華為的創新,是中國崛起的一個代表性故事,從白手起家,到年營收超過一千億美元,創下了一個奇蹟。

拿下訂單,華為員工痛哭

華為早期在海外市場吃過的苦,只有經歷過的華為人,才有切膚體會。世紀初,華為無線在歐洲市場的拓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背後是辛酸與淚水。歐洲是全球發達國家密集地,是GSM、3G等通信技術的發源地,當時有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等多家電信設備巨頭虎踞龍盤,不給中國企業半點機會。華為剛進入歐洲市場時,歐洲人誤以為華為是一家騙子公司——他們從來沒有聽過,也不知道怎麼拼讀“HUAWEI”。

在華為的印象中,那時的歐洲競爭對手太過強大,就像一座座大山一樣,壓得華為根本喘不過氣來,甚至是無邊的絕望。也就是在那時,華為開始認識到,唯有在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領先,才有機會叩開歐洲市場的這扇大門。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華為無線剛進入歐洲時,四處碰壁,甚至連客戶都見不到,只有歐洲運營商一籌莫展時,華為才有一點機會接近它們。當時,荷蘭有一家叫Telfort的運營商,是該國4家運營商中規模最小的,為了扭轉戰略困局,它競拍了一張3G牌照。但在建網時,Telfort遇到了一個棘手的難題——受限於機房的空間,無法擺放第二臺機櫃。

華為剛進入歐洲市場時,當地運營商誤以為是“騙子”

華為

那時,Telfort的所有網絡設備,都由諾基亞一家提供。於是,Telfort去找諾基亞尋求幫助,希望諾基亞能幫它開發小型機櫃,以便將3G機櫃擺放進去。然而,諾基亞一口氣回絕了它。這其實也可以理解——單獨開發小型機櫃,Telfort的規模不夠。諾基亞賺不到錢,沒有動力為客戶去做這些事情。

Telfort在碰壁後,又去找愛立信,只要對方能幫它開發新型機櫃,Telfort願意扔掉全網的諾基亞設備。但是,Telfort再次被澆了一盆冷水。愛立信是當時通訊設備市場的老大,不愁訂單。愛立信挑明瞭說,公司不可能為一個小訂單,去改變自己的路標。

可以看出,當時中小規模的運營商很被動,被設備商牽著鼻子走,花了錢,享受不到好的服務。回到Telfort身上,它與諾基亞、愛立信,根本就是不對等的,它們不會為Telfort提供特殊服務。

2003年,Telfort快支撐不下去了,到了破產的邊緣。華為歐洲團隊聽說這事後,特意上門拜訪Telfort。然而,就連快要破產的Telfort,也不願意相信華為。只不過,Telfort已走無路可走,才沒有拒絕華為。

華為是認真的,在瞭解完Telfort的情況後,想到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分佈式基站。所謂分佈式基站,就是把基站的室內部分做成分體式空調一樣,只有DVD一般大小,把大部分功能拋到室外去。Telfort聽了很驚訝,以為華為是忽悠,半信半疑地說:“基站說分就能分,說合就能合嗎?”

華為對Telfort承諾,只有給華為機會,就可以做到。8個月後,華為分佈式基站誕生了,讓Telfort刮目相看。儘管搞出了創新的產品,但無論是歐洲運營商還是媒體,當時都不看好華為。親自經歷這一幕的華為人告訴筆者,當時有一篇報道說,“華為進歐洲,就像山本五十六攻擊珍珠港一樣,必將自取滅亡。”

沒過多久,Telfort被荷蘭皇家電信(KPN,當地第一大運營商)收購,而華為則遭遇沉重一擊,全網設備被替換掉。荷蘭皇家電信認為,網絡設備關鍵得用起來不出問題。它沒有給華為試驗的機會,認為這是一個冒險。

研發人員、市場人員、交付人員,華為團隊費盡千辛萬苦,才盤下的一個項目,說沒就沒了,悲傷與挫折可想而知。據悉,拿下這一業務的是李昌竹(手機“飛行模式”發明人),他在歐洲飄蕩了兩三年,才攻下Telfort這個項目。拿下訂單那天,他號啕大哭,讓人懷疑他精神出了問題。

顛覆性技術,橫掃歐洲市場

經歷這次重創,華為在歐洲市場的拓展,步伐延緩。華為不停地尋求新客戶,等待機會。直到2006年,終於迎來一個新的機會。當時,全球最大的電信運營商沃達豐遇到了困難,它在西班牙競爭不過當地的龍頭Telefonica。沃達豐感到很困惑。這時,沃達豐想到了華為的分佈式基站。

沃達豐覺得,可以給華為一個機會。但,沃達豐告訴華為,只給一次機會。華為也知道,沒有回頭路可走,一旦被沃達豐否決,不僅僅是丟了一個客戶這麼簡單,更嚴重的是,今後在歐洲,可能再也沒企業相信華為了。

對華為來說,這個機會必須抓住,“不成功,便成仁”。幸運的是,華為這一戰打勝了。沃達豐採用華為的分佈式基站後,在指標超過了Telefonica。憑此一役,此後,華為逐漸進入歐洲客戶的認知,在歐洲市場慢慢打開局面。

華為剛進入歐洲市場時,當地運營商誤以為是“騙子”

華為

但華為並未停下來,強大的危機感,驅使華為不斷髮出追問。華為想到如何超越與愛立信,在當時,這被認為是荒誕不經的。畢竟,華為剛出透過氣來,與愛立信不在一個等級。不過,華為這時已將目標對準了愛立信,想通過完全不一致的架構,走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完成網絡設備的升級換代。

有一次,餘承東等三人爬深圳的梧桐山。路上,餘承東反覆問一個問題,“要不要做第四代基站?”同行的兩個人都不贊成,一個認為,成本會大幅升高,對一線銷售不利;另一位認為,存在很多無法克服的技術風險。

在爬山的5個小時裡,餘承東一路上給10多個相關負責人打了電話。幾乎電話一接通,他們就說風險和難度。儘管被否認,爬山下來後,餘承東果斷拍板:“必須做,不做就永遠超不過愛立信。”

推翻舊有架構,大規模投入新的技術研發,一旦達不到市場預期,可能幾年都翻不了身,這是一條險道。但,機會總是眷顧奮鬥的人、勇敢的人。2008年,華為第四代基站問世了,SingleRAN是石破天驚的技術創新,被沃達豐技術專家稱為“很性感的技術發明”!據悉,華為在歐洲應標時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任何一個標的,只要技術標沒有拿到第一,華為項目負責人就得下臺。

華為當時將項目分為三個標:技術標(技術排名)、服務標(交互工程方面)、商務標(性價比)。SingleRAN在技術上的優勢太明顯,當時愛立信的基站要插12塊板,華為只需插3塊板。這次技術突破,一舉奠定了華為無線的優勢地位,以風捲殘雲般,橫掃整個歐洲市場。

2010年之前,華為無線花了多年時間,在西歐市場取得9%的份額,但兩年後,華為的市場份額飆升至33%,高居歐洲第一。憑藉無線業務掃平障礙後,華為在歐洲的品牌形象,也逐漸建立起來,併為其他業務在歐洲的拓展奠定了基礎。

就地接入,吸收宇宙能量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紀錄短片中說,華為是通過技術創新,贏得了歐洲市場。華為在歐洲的突破,源於SingleRAN技術,發明該技術的專家,當時是一個20多歲的小夥子。這是一名數學天才,在華為俄羅斯研究所工作。

華為俄羅斯數學研究所招聘了一大批數學專家,其中有一名技術天才,打通了移動網絡算法。這個研究所是在任正非親自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主攻數學算法——俄羅斯是出數學大師的地方。事實證明了任正非的眼光,正是這個研究所,幫華為突破了無線網絡的算法瓶頸。

據透露,俄羅斯研究所的這位天才,在數學領域才華突出,但在性格上特立獨行,如果按正規公司管理流程,可能容不下他。事實上,一段時間裡,華為都不知道他在搗騰什麼。不過,華為認為,但凡天才都有獨特個性,因此,華為對其在管理上給予寬容,允許他一定的自由度。

華為剛進入歐洲市場時,當地運營商誤以為是“騙子”

華為

華為的耐心與寬容管理,終於取得了收穫。有一天,這位技術天才豁然開朗,宣佈打通了不同網絡制式之間的算法,這讓華為在這個領域一下子處於絕對領先。在過去,不同的網絡制式,有不同的算法,這個瓶頸一直困擾著所有電信設備商。移動網絡算法打通後,華為的產品可以在同一平臺上運行,不再需要一個波段一根天線,這一革命性技術突破,可給運營商節省30%以上的成本,而且更環保。此外,電信運營商還能節省站址空間,使得基站佈局更靈活。

俄羅斯數學研究院之後,2016年,華為又宣佈在法國成立數學研究院,挖掘法國基礎數學資源。法國也是誕生數學家的地方,在歷史長河中,這裡誕生了一大批群星璀璨的數學家,如笛卡爾、馬蘭 ▪ 梅森、波萊爾等。

華為一直主張,哪裡有人才,就在哪裡設立研發中心,吸收宇宙能量,讓全世界的優秀天才,能在家門口參加華為的工作。

以客戶為中心,助客戶商業成功

華為早期走出家門,去海外搶市場,是迫於無奈。華為生不逢時,乾的又是信息行業,誕生初期,放眼望去,家門口已被國外通信企業佔領。

2000年,華為在深圳五洲賓館舉行了第一次出征將士送行大會,當時的標語是:“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這是一次悲壯的出行,甚至連馬革也沒有,有種風蕭蕭易水寒之感。因為,那時華為完全不瞭解世界,奮不顧身地奔向海外,只為活下去。最初,華為只能去那些歐美設備商不重視的地方,只能去那些條件惡劣、硝煙瀰漫的市場,去打一點糧食。

華為進軍歐洲發達國家,面臨重重困難,沒有絕對的技術領先,難以進入高壁壘的領域。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在短片中說,歐洲有很古建築,找站址非常困難,華為開發出一個創新性的解決方案,把基站做成一個小盒子,加上一根天線,安裝到樓頂上去,這樣就幫運營商以較低的成本,解決了信號覆蓋問題。

以客戶為中心,是華為企業文化的核心部分。前沃達豐首席技術官Steve Pusey在紀錄短片中回到了這個問題,他說,運營商非常依賴網絡供應商的創新,華為一直傾聽沃達豐的訴求——關於增長、覆蓋、能力的挑戰。華為把沃達豐的意見帶走,幾個月後就能交付全新的科技產品。

華為根據客戶的需求開發產品,不斷創新,並與客戶共同承擔風險。筆者在跟華為各產品線打交道時,他們經常說到一點,要讓客戶賺錢,才是可持續發展之路。所以,華為一直在幫助客戶解決問題,實現商業成功。

華為在研發上一直不惜成本,相信最優質的產品,一定不缺客戶(用戶)。現在,華為的想法得到了印證。華為的歐洲客戶,對華為給出了極高的評價。無論是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還是消費者業務,華為都通過創新與重構,贏得了客戶與消費者的認可。文/徐上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