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李嘉誠、孫正義是商業夥伴,助馬雲渡過難關,被稱為投資教父

在中國創投圈,被稱為投資教父的人並不多,閻焱是一個。

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他,經歷過下鄉、遭遇過饑荒,從插隊到上大學,再到改革開放,出國留學,幾乎每一個點他都踩得很好。

他與李嘉誠、孫正義是商業夥伴,助馬雲渡過難關,被稱為投資教父

賽富投資基金首席合夥人 閻焱

1994年,閻焱踏入投資圈。近二十年來,他經歷了中國創投的啟蒙、熬過互聯網泡沫破裂後的寒冬、親歷上市窗口期與黃金時代,在一輪又一輪新的洗牌中帶隊前行。他以火眼金睛在投資領域縱橫捭闔,助力馬雲和陳天橋這兩代中國首富度過最困難的時期,與日本首富孫正義、商業大佬李嘉誠等展開商業合作,在收穫豐厚回報的同時也交出了一連串漂亮的成績單。

馳騁創投圈二十多年,他所投公司包括:匯源、盛大網絡、完美時空、58同城、中糧我買網、北京科興、車託幫、橡果國際、神州數碼等。也許有人會覺得他很幸運,那麼他為什麼如此幸運?除了幸運之外還有哪些制勝法寶?


01

知青下鄉,一年收入只有兩毛七分錢

1957年,閻焱出生於安徽安慶。1975年,他作為知青參與了上山下鄉,到潛山縣插隊。農忙時,每天早上5點要起床幹農活,一直忙到晚上九點才能休息。面朝黃土背朝天,閻焱開始直面窮苦的農村生活。辛苦勞作一整年,閻焱掙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兩毛七分錢,落下了腰椎、頸椎的毛病。

身體上的勞累還是其次,一想到將來的日子,閻焱就會感到一陣恐懼,這種恐懼和一年兩毛七分錢的收入關係不大,而是來自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待一輩子,由此產生的對未來的無法掌控感。

當時他有一個強烈衝動:離開這個地方。

為了離開農村,閻焱一直保持讀書的習慣。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閻焱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在錄取率僅有1%的情況下,閻焱考上了南航,學的是飛機制造。從此,生活像一副巨軸畫般鋪就開來。

大學畢業,閻焱被分配到某飛機制造廠。他一來就成了主管工程師,一干就造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殲八Ⅱ改”戰鬥機。但他很快發現,在當官的面前工程師啥也不是,便認定了在中國要幹成點事,一定要當官、能掌權。

1984年,滿腦子“官迷”的閻焱聽說北大社會學研究生只招4個人,學的是管理社會的大學問,便再次開掛考了進去,成了一代宗師費孝通的學生。結果又發現,社會學跟當官毫無關係。雖然失望,但他不後悔。他認為,在生命的關鍵時刻要勇於選擇。如果不嘗試,永遠不會成功。

學霸的人生充滿無盡機會。

1986年,普林斯頓大學教授Roger Michiner到北大講課,極其欣賞閻焱的才華,還給他寫了封推薦信。普林斯頓很快將其錄取,又給了全額獎學金。這成了閻焱重要的人生轉折點,他在普林斯頓追隨著眾多世界級學術大師,重新思考了人生中的很多問題。

1989年,他考入世界銀行,拿到了人人羨慕的金飯碗。舒服日子沒過幾天,他又迅速嫌棄起這個官僚氣息濃重的地方。

1992年,他加入美國知名思想智庫哈德遜研究所,成為當時美國副總統、副國務卿的同事。他想通過戰略研究影響美國政策,卻發現一箇中國人要幹成這事幾乎不可能。他再一次感到人生無趣。

此時,他曾在工作過的世界銀行的老上司跳槽AIG(美國國際集團),向他拋出橄欖枝,極力邀請他加入剛成立的AIF(亞洲基礎設施基金)。迷茫中的閻焱不禁仰天長笑:“人一輩子最好的事就是花別人的錢,那就是做投資啊!”

折騰了大半輩子,37歲的閻焱終於找到了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


02

踏進創投圈,親歷中國創投草莽時代

1994年,閻焱加入AIG亞洲基礎設施投資基金,擔任該基金北亞和大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成為一名風險投資人。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一批外國風險投資機構代表,閻焱見證了國內創投的從無到有。

那時的中國創投尚處於草莽時代,IDG VC在中國還只是公司內部剛成立一年的投資部,27歲的沈南鵬還在美國,高瓴的張磊還在人大學習,經緯的張穎還沒大學畢業,馬雲在還沒開始做中國黃頁英文網站,距離百度和騰訊的出現還有5年。

中國投資市場幾近空白,鮮有對手,但閻焱也切實感受到了孤獨,“國內大部分人管我們叫皮包公司,你說你做風險投資,大家也搞不清楚。你說你有錢,別人也見不著。” 這是閻焱對90年代初在國內做風投的回憶。

所以,閻焱想要找到靠譜的項目把錢花出去,顯然並不容易。

他與李嘉誠、孫正義是商業夥伴,助馬雲渡過難關,被稱為投資教父

1998 年,被譽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父”的成思危先生提交了《關於借鑑國外經驗,儘快發展中國風險投資事業的提案》,這就是後來被認為引發了一場高科技產業新高潮的一號提案,風險投資由此在中國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

1999年,美國經濟出現波動,互聯網泡沫破裂,而亞洲經過1997年危機也出現了問題。當時他是基金裡最年輕的合夥人,就被派到亞洲來做整個亞洲的,從華盛頓搬到了香港。

1999年10月,中海油在香港和紐約上市失敗,正經歷最大的艱難時刻,因為中海油有對海上油氣資源獨家的勘探權和開採權,閻焱非常看好這家公司。但是,當他將中海油項目報給投委會時,竟然被否了。這群投資老炮表示一百個不相信:“公司這麼好,為什麼上市會失敗?肯定有問題!”這種荒謬邏輯讓閻焱極度鬱悶。

被否定的閻焱遇到了時任美國國際集團顧委會主席的基辛格。基辛格跟閻焱開玩笑,“嘿,年輕人,發生什麼事了?我從沒看過有人像你這樣沮喪。”“Henry,我的一個項目被投委會否決了。但你想一想,如果美國有一家公司,對全美所有海上石油、天然氣有獨家勘探和開採權,這家公司值多少錢?”

就這一句話,基辛格就聽明白了。

中海油項目在基辛格的推薦下順利進行。3年後,中海油成功在紐交所上市,2億的投資變成6.8億,成為閻焱投資案例中的經典。

2001年,在AIF撲騰了7年的閻焱,為基金帶來了可觀的賬面回報,也成為最年輕的基金合夥人。但他對複雜官僚的投資決策過程深惡痛絕,渴望更自由的機會。

當時,日本軟銀和美國思科籌建十億美金,要做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基金,並在全球招CEO。他們需要招一個亞洲人,而且要管過十億以上的基金,最後找到了閻焱。於是,閻焱成了軟銀亞洲基金的總裁。


03

投資盛大,一戰封神

2003年,盛大因為中國互聯網泡沫陷入了最艱難的境地。投資者紛紛要撤資,盛大還和韓國的公司產生了糾紛。

那個時間節點上,《傳奇》未火,外人看不懂它的模式,況且當時互聯網泡沫被刺破的陰霾依舊揮之不去,人人避而遠之。但閻焱看出了些許門道,他堅決看好盛大的模式和團隊,甚至向董事會表示,願意用自己的錢一起投資,以證明巨大的投資價值。

閻焱的信心並非空穴來風,他深切瞭解盛大的商業模式。它賺錢的遊戲都是租來的,投入的是強大的網絡服務,擁有的服務器比新浪、網易、搜狐三大門戶巨頭還多。另外,盛大“最困難”時,賬面現金都高達2億,引入投資只是為了上市……

在閻焱的堅持和遊說下,2003年3月,軟銀亞洲為盛大投入了4000萬美元。“這是互聯網領域當時單筆最大的投資(2004年前),同時也是持股比例最少的投資——4000萬美元僅持股21.5%。”陳天橋回憶說。

對於這筆投資,軟銀亞洲預期是“7年10倍”的回報率。2004年5月,盛大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募資1.52億美元。8個月後,軟銀亞洲成功在股價高位退出,退出資金達5.6億美元!

從投資到退出僅花了20個月,風投以14倍的回報退出,這一戰績成了中國MBA的經典案例。“互聯網財閥”軟銀亞洲藉此聲名大振,閻焱一戰封神。

軟銀在盛大的成功退出,第一次讓全世界資本市場意識到:在中國做風險投資是可以賺大錢的。業內將盛大視為一道分水嶺,此後,風險投資在中國進入了春天。

而盛大對於閻焱的另一個意義是,投資盛大的成功是其離開軟銀亞洲,創立軟銀賽富的導火索。

2005年,閻焱從軟銀亞洲獨立成立了軟銀賽富,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投資時代,掀起中國VC獨立風潮。閻焱“鬧獨立”還能不跟軟銀傷和氣,就此在業界確立了江湖地位,有了“中國VC教父”的名號。

賽富獨立事件也標誌著“VC獨立運動”的開始。閻焱之後,IDG開始獨立融資;吳尚志離開了中金創立了鼎輝;徐新離開霸菱投資創辦今日資本;張磊也離開紐交所創建高瓴資本。

軟銀賽富獨立募資,第二期6.4億美元、第三期11億美元,連華人首富李嘉誠都來捧場。賽富的投資主要瞄準創業中後期,此時企業大部分已穩定盈利,很快能上市。賽富自律性很強,他們不爭搶風口,就怕賭輸在“飛豬”身上,所以社交網絡、團購大火時他們統統繞著走。

“世界很大,賺錢的機會有的是,不要擔心錯過什麼。”閻焱始終記得李嘉誠的諄諄教誨。


04

他與孫正義一起,幫助馬雲渡過難關

作為中國頂級風險投資人,閻焱經常四處遊走,接觸新的人、想法和技術,捕捉既能改變社會、又能賺大錢的好機會。最重要的是,他敢於講真話,哪怕刺耳難聽也毫不避諱。人們總有聽君一席話、顛覆世界觀之感。

正是因為說話直爽,為他引來了眾多非議。但他只是說真話、辦實事,不在乎別人看法,更不怕得罪人。他認為,只有發現別人話語中的合理部分並善於應用,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當然,閻焱口中也有“正能量”。他認為成功的創業企業有大致相同的DNA:一是參與市場足夠大;二是商業模式可複製、能擴充;三是盈利模式清晰;四是有核心競爭力;五是管理透明制度化;六是專注;七是對現金流和商機有良好把握;八有傑出的企業領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個聰明、好奇、有想象力、包容天下、能化繁為簡、具有傳教士精神的傑出領袖。

在閻焱眼中,馬雲算是企業領袖代表人物。

2001年11月,閻焱在香港接到了孫正義的電話:你一定要幫幫馬雲,他沒錢啦。孫正義忽悠了幾個日本銀行家,包了架飛機飛到杭州。沒想到馬雲更雞賊,在西湖上租了條船,整整忽悠日本銀行團兩小時,跑都跑不掉,直到拿下幾千萬美金才放過。

馬雲激情的演講給閻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馬雲是真的相信他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他相信這件事情能夠改變人類。儘管他那個時候工資都發不出來,自個兒連肚子可能都填不飽。”閻焱說。

閻焱曾被問到VC如何去改變創業者和創業公司,“投資人和企業家的關係,永遠即是相互輔佐又是一個相互制約的關係。”這是閻焱與所投企業的相處之道。

他與李嘉誠、孫正義是商業夥伴,助馬雲渡過難關,被稱為投資教父

下鄉知青、飛機設計工程師、社會學學者、世界銀行研究員、研究外交政策的博士、投資人……在閻焱的人生道路上,從來都不甘平庸。他嘗試的多,體驗的多,感受的也多,日漸練成殺伐決斷的冷靜,甚至有人說他“夠冷酷”。

“所謂冷酷,就是同時要保持非常冷靜和高度理性,不能為某些表面的東西所誘惑。”閻焱的一位朋友曾這樣描述。

這種冷靜與理性在兩點上被貫徹得最為徹底:第一,不信情懷;第二,不信風口。

“作為職業投資人,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投資決策中屏蔽感情”;“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可以做朋友,一種人可以做合作伙伴,僅有極少的人才能兼而有之”;“投資必須絕對理性,按照程序一步步推演”;“這是一個典型的結果導向性行業,賺錢是王道”。他刻意讓生意與生活涇渭分明,感情永遠被鎖在談判間的門外,上不得沙場。

在創投圈,風口無異於“飛上天”的捷徑。閻焱面對誘惑卻絲毫不為所動。即便在團購炙手可熱,人人都想分杯羹時,賽富也選擇冷眼旁觀。電商來襲,他們僅投了兩家優質公司。

在閻焱眼中,投資是一個聰明人的行業,你必須是真懂。投資人每天會接觸很多東西,比如上午談了一個IT、互聯網的項目,下午去談生物化學的東西,晚上再去看一個新材料的東西。也許一個人不可能全都懂,但是一定要具備快速學習的能力。兩天的時間,你要把這個行業主要的東西全部掌握了,你即使不能掌握,也要知道在哪能找到這個行業最關鍵的專家,你可以去找到它最重要的信息,這種快速學習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從1994年開始做投資,到今年是閻焱在風投界的第25年。如今,60多歲的他,依然活躍在創投的舞臺上。

或許未來的幾年、十年,會有一批投資界大佬從堅守二十多年的舞臺上退出來。即便如閻焱所說,他熱愛風投行業,“每一天太陽昇起的時候,都是新的一天”,也總有一天會成為年輕人的幕後導師。而他,有那麼多的人生故事與創投傳奇可以講給創投新秀。

《閻焱:老大比團隊更重要》

《老幹部閻焱:一針見血的強勢與善良》

《雙面投資教父閻焱:都說我強勢,我只是不圓滑》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