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廚房”,讓泰順山區老人吃飯不再難

以引入社會資本、開展送餐服務、“勞養結合”試點三種方式,創新走出了一條“輕成本”的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

“中央廚房”,讓泰順山區老人吃飯不再難

工作人員給蔡旺博老人送餐。

  溫州網訊 前兩天,泰順部分山區下起了入冬初雪。當天早上10點多,該縣東溪鄉蔡宅村孤寡老人蔡旺博家中,準時響起了一陣熟悉的敲門聲。老人會心一笑,轉著輪椅來開門,迎上“老朋友”送餐員吳李紅冒著雨雪送來的一餐兩葷兩素的熱飯菜。足不出戶就能吃到的熱乎乎的飯菜,給氣溫驟降的山鄉增添了絲絲溫暖。

  從酷暑,到寒冬,得益於鄉里老人專屬的“中央廚房”,這樣三餐不用發愁的好日子,蔡旺博和全鄉120餘位空巢、獨居、失智失能老人們,已經享受了大半年。從今年6月8日開始,東溪鄉黨委政府結合主題教育,立足當地老人需求這一民生實際,以引入社會資本、開展送餐服務、“勞養結合”試點三種方式,創新走出了一條“輕成本”的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

  多方籌資,破解最大難題

  現年81歲的蔡旺博,三年前因為腦梗塞,導致左手左腳提不起來,出門都要靠輪椅。由於手腳不利索,這三年來,蔡旺博日常吃飯全靠家中那口小電飯鍋。“老人就是倒入飯菜一通亂燉,哪有什麼味道和營養,只圖個‘不餓肚子’。”鄰居季愛花有時看不過去,偶爾送些菜過雲,也要洗好切好才行。

  “前期摸底的時候,看到很多老人三餐都是剩菜剩飯應付,有些黴變了還在吃,讓人看了揪心。”東溪鄉黨委委員、人武部長徐崇溪介紹,東溪鄉是個老齡人口大鄉,全鄉60歲以上老年人共1900餘人,佔戶籍人口的17.75%,且多數是留守、獨居的老人。

  然而,有個令人奇怪的現象是,明明多數老人存在吃飯難題,可鄉里原有的兩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門庭冷清。徐崇溪一番瞭解後發現,除了老人們嫌每月300元餐費偏貴外,對於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來說,這“最後一公里”還沒有打通。

  如何安頓老人的一日三餐?年初,鄉黨委政府開始謀劃送餐服務,最大的難題是資金保障。“摸排發現存在就餐需求的有120餘位老人,按每人餐費月成本約300元,加上工作人員、車輛等開銷,一年運作要50萬元左右。”徐崇溪說,目前除了自費部分外,資金主要有三塊來源,通過向上“跑政策”,縣民政和縣殘聯給予年補助15萬元左右;一次江蘇無錫靈山慈善基金會到東溪舉辦助學活動,得知鄉政府的想法後,與東溪鄉達成長期協作,每月捐助運行經費;其餘則由鄉里自費出資。

  “政社結合”的資金模式,帶給老人的實惠顯而易見。目前,每月餐費標準為持殘疾證老人免費,低保戶100元,普通老人200元,而其中七成老人是低保戶。

  老人“吃飯錢”有了著落後,徐崇溪開始琢磨各個細節,訂餐盒、保溫箱,為餐具標號,僱車排路線,聯絡第三方廚師團隊等,事無鉅細,力求要把這件事辦到實處,讓老人真正滿意。

  送餐到家,打通“最後一公里”

  每天早上5點多,廚師長吳陳柳就在“中央廚房”內忙活了。三菜一湯、兩葷兩素是正餐固定搭配。“今天的食譜是花椰菜、筍乾、紅燒肉和蝦皮雞蛋湯。前段時間豬肉漲價,我們也天天有肉。”吳陳柳笑著告訴記者,中餐一般早上9點半左右裝盒,做好保溫措施後,一小時以內送遍9個就餐分點。

  “這一路線設計,可減少年運行成本40多萬元。”徐崇溪向記者介紹,如果按照傳統各村設廚房的運行模式,不僅成本高出不少,管理也更費勁。經過討論,鄉里創新提出“一點九線”的外送助餐服務。政府以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廚師團隊,入駐積庫養老服務中心,由這個“中央廚房”統一製作餐食,並作為固定就餐點,又在上村、蔡宅、琴橋、秀溪等6個村設9個就餐分點,定時向各就餐分點配送午餐和晚餐,行動不便的老人則直接送到家裡。

  午飯時間到了,現年85歲的陳秋蓮老人家裡卻沒開伙。和平常一樣,她步行到積庫就餐點,和老夥伴們圍著桌子吃了午飯後,便相約到隔壁的“就業中心”做起手工活。這是去年以來,泰順縣在東溪鄉率先試點的“勞養結合”的運營模式。“村裡老人一般都閒不住,動動手時間也好打發,每天能賺5元至30元不等的收入。”村民吳國科在當地辦了來料加工廠,特意挑選了掛繩、貼紙等簡易活,送到養老中心來。“做得挺不錯啊。”說話間,陳秋蓮已經做好了一捆掛繩,聽到“小吳”的讚許,她眯著眼睛笑了起來。

  “農村老人主要存在溫飽和孤獨兩個問題,尤其後者不是錢能解決的。”為此,徐崇溪還在琢磨著在送餐的同時“送就業”,為身體狀況允許的老人送去來料加工物料,沒有工作量和工期要求,讓鄉里老人“有點事情做”,而不只是在“吃了這頓等下頓”中度日。

  送餐服務運行半年來,老人們在看似簡單的一餐一飯裡,品到了“情為民所繫”的幹部使命擔當。“我們每頓食材都會留樣,每日登記就餐,每週訂食譜,每月報銷費用……目前運行已基本走入正軌,同步還會強化機制建設和監管,今後無論誰來抓,都能長久辦下去。”徐崇溪告訴記者,下一步,打算繼續拓寬捐助資金來源和送餐服務擴面。

  明年,另一頭的黃淡漈等4個高山上的自然村都將納入送餐範圍,實現全鄉覆蓋。“還有40餘人有送餐需求,得再加一輛車,預計一年要增加10萬元的支出。”徐崇溪指著地圖說,自己的父母已經來不及盡孝,為了鄉里老人,能多做一點是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