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陳村歌”潤民心——浙江省江山市大陳村調研札記

在浙江省江山市大陳村,散發泥土芬芳的甜美村歌讓人印象深刻。近年來,大陳村堅持以黨建為統領,以村歌為抓手,推動文化和經濟融合發展,成為推進農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方法。

大陳村位於江山城區西北10公里處,下轄7個村民小組,有458戶1376人,其中黨員64人。村子四面環山、風景秀麗,是一個歷史文化深厚的古村落。但過去的大陳村,卻是個典型的後進村,因村辦企業倒閉欠債68萬元,2000年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4000元,村裡垃圾滿地,汙水橫流,矛盾糾紛較多。

2005年,退伍軍人汪衍君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他回鄉辦過企業、跑過供銷、見過世面。一上任,他就認識到:“治村必須先治心,人窮志不能短。”汪衍君帶領村幹部,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先從清掃村莊保持清潔開始,然後又爭取上級支持,修復了有300多年曆史的汪家祠堂,修建了村道,安裝了路燈。2007年,他發揮自己的文藝特長,與他人一起創作了第一首村歌《大陳,一個充滿書香的地方》,2008年又根據汪氏歷史傳說,創作了第二首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從此,村歌在全村傳唱,大陳村也因村歌出名,成為江山市第一個“幸福鄉村”建設示範村,先後獲得了“全國村歌示範基地”“中國村歌發祥地”“中國十大最美村莊”等榮譽。

這些年來,大陳村以“黨建+文化”為發展總引擎,藉助村歌文化帶來的疊加效應,全力打造鄉村一體、動靜相宜、內外兼修、農旅融合、主客共享的美麗鄉村。其村歌文化有三個顯著特點:

持續時間長。大陳村的“村歌治村莊”已有12年時間,而且不斷創新,隊伍不斷擴大。特別是《媽媽的那碗大陳面》,一路高歌,傳播很廣。

參與範圍廣。十幾年來,大陳村形成男女老少齊聲歌唱的氛圍。從2009年開始,每年的十月初十,他們都要辦麻餈節,每戶均派代表在“賽歌擂臺”上一展歌喉,慶祝豐收,表彰“三好”(好媳婦、好孝子、好家庭)。大陳村的“村歌治村莊”經驗也在江山全市農村推廣,目前全市292個行政村中,有192個村已有了村歌,有些還拓展辦起了農家趣味運動會,當地人稱“不管男女老少,人人傳唱村歌,人人載歌載舞,人人獻技顯能。”

實施效果好。當地的幹部群眾反映,“村歌響、麻將息,舞蹈起、爭吵止”,村民的生活豐富了,精神頭旺了。與此同時,藉助村歌帶來的熱度,村民們開始“秀”文化、“賣”文化,推出了統一品牌“大陳有禮”。目前,大陳村成立了旅遊公司和電商公司,改造了養生精品酒店,開設了各具特色的小吃作坊和民宿,努力將文化產業街做大做強,大大拓展了農民增收的渠道。僅“媽媽”牌大陳面一年銷量就高達2000到3000噸。大陳村已成為3A級旅遊景點,去年共接待遊客27萬人次,帶動周邊旅遊產業創收800多萬元,走出了一條產村人文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大陳村十餘年的治理經驗,有幾點重要啟示。

千招萬招,把村黨支部建好建強是最根本之招。大陳村堅持一切工作到村黨支部、一切工作到網格,村黨支部建在網格上、服務融在網格里。堅持黨建統領,這是他們最重要的經驗。他們創新推行寓意“黨群一家親”的黨建工作法,全村黨員與農戶分別結對互助,做到了黨員聯戶全覆蓋。實踐證明,堅持把黨領導農村工作的傳統、政策、方法一體落實,就抓住了鄉村振興的“牛鼻子”和“金鑰匙”。

千功萬功,符合實際才是真功夫。大陳村挖掘自身人文歷史,探索出“用村歌治村莊”路子,是符合實際、管用有效的。各地農村千差萬別,要善於從本村實際出發謀劃方案、開展工作。要堅持傳承,讓鄉村留住記憶、留住文化、留住鄉愁,同時,強化創新,積極探索鄉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子,加快構建“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千道萬理,抓住人心是硬道理。大陳村村歌為什麼有巨大魅力?因為其寓教於樂,集思想性、藝術性、群眾性於一體,是村民們從心底裡流淌出來的歌聲,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特點,比一般的說教更容易為群眾所接受。實踐證明,村歌是鄉村精神的象徵,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可以做成農村標誌性的文化符號。

千言萬語,行動是最管用的語言。萬事開頭難,汪衍君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一把笤帚掃出新天地”。改變習慣是難事,一開始群眾漠視。後來村兩委幹部帶頭掃,發動黨員接力掃,鼓勵全體村民跟著掃。行動是最有力的“語言”,讓幹部走進了群眾的心,贏得了群眾信任,改變了陳規陋習。

千治萬治,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是長治之道。大陳村在基層建設和治理中對實踐摸索的方法,10多年不“換頻道”,也不折騰,並不斷汲取實踐經驗和群眾智慧,使“後進村”蛻變成為鄉村振興的“明星村”。因此,凡是符合方向、切合實際、得到群眾歡迎的決策部署,都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周國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