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記,請你留下來!”

奉化孔峙村325戶村民聯名寫信挽留“跨村書記”陳倫

“陳書記,請你留下來!”

本報記者 王晨輝

  “您上任第一天,就一頭扎進村民中,走訪瞭解村裡的實際情況。”

  “您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村民的事情和需要,就是我們村幹部的大事要事。”

  “我們發自肺腑,迫切希望和請求您,為了我們全村老百姓,再多留任一屆。”

  ……

  讀著信中鄉親們的一句句心裡話,42歲的陳倫眼眶溼潤了。

  陳倫是寧波市奉化區西塢街道蔣家池頭村黨支部書記,從2017年底起擔任西塢街道孔峙村第一書記。作為一名“跨村書記”,兩年的工作中,陳倫真誠對待孔峙村每一位村民,用心做好村裡的每一項工作,讓村裡的面貌煥然一新。

  眼看兩年任期就要到了,孔峙村的村民捨不得這位好書記,前不久,325戶村民聯名寫了這封挽留信,發給陳倫和當地組織部。信中鄉親們的深情與希冀,激起了陳倫內心的波瀾,他說,會認真考慮大家的請求,也會把這封信一直帶在身上,時刻鞭策自己。

  “他把村民當成了親人”

  一封挽留信,是千餘村民深深的不捨

  冬日的水鄉古村,恬靜安寧。

  12月3日中午,記者來到位於奉化東北部的千年古村孔峙,村裡的老人們正圍坐在打穀場上聊著天,大家談得最多的,就是陳倫書記。

  “陳書記,請你留下來。”說這話的,是66歲的村民蔣國良,這封挽留信,就是他主筆的。

  “兩年來,陳書記為鄉親們辦了很多好事,我們都很喜歡他。”蔣國良說著,從口袋裡掏出了厚厚一疊紙條,“鄉親們委託我給陳書記寫一封挽留信,我說,大家有什麼話想對陳書記講的,都可以寫給我。不到兩天,就有100多位村民把自己的心裡話寫在紙條上交給我。”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今年春天,我身體不適要去城區的醫院看病,兩次都沒有掛上專家號,您知道後,排了3小時隊,幫我預約了專家號,還開車送我去醫院。”

  “今年夏天台風天氣發大水,我家門口的路被沖毀了,您自己掏錢給我修了這條水泥路!”

  “多虧您幫我推銷大棚蔬菜,我家今年收入起碼翻了一番!”

  ……

  一張張大小不一的紙條,記錄了陳倫為鄉親們做過的大事小事,也表達著大家對他誠摯的感謝。蔣國良說,當他根據這些紙條的內容把挽留信寫好後,全村325戶村民派代表簽了名。“有的老人拄著柺杖過來,一些在寧波、杭州等地工作的村民也特意請假過來簽下自己的名字。”

  “陳倫把我們村當成自己的家鄉,把村民當成他的親人。”孔峙村村委會主任蔣竹林說,兩年來,在陳倫的帶領下,一件件民生實事不斷落地:村民的房前屋後有了嶄新的柏油馬路,老年活動中心修繕一新,原本廢棄的會場成了寬敞的文化禮堂……

  孔峙村村監委主任蔣勇對記者說,陳倫擔任第一書記期間,沒向村裡報銷一分錢,兩年來還為村裡花了20萬多元,同時通過各種方式為村裡爭取了200多萬元建設發展資金。

  “大哥,你的事也是我的事!”

  一句玩笑話,是一份藏在心底的承諾

  “大家可別再誇我了,挺不好意思的。”這時,從遠處走來一位皮膚黝黑、身材健碩的中年男子,聽著大家的讚譽,他一邊紅著臉揮了揮手,一邊向記者做自我介紹,“我是陳倫,鄉親們說的這些,都是我的分內工作。”

  “你剛來的時候,我們還有些不信任,沒想到,一個外來書記把我們村當作自己的村,把我們村民當作自己的親人!”蔣竹林的話把陳倫的思緒拉到了兩年前。

  2017年底,孔峙村發展遇到了建設滯後、面貌陳舊等問題。

  “孔峙村要是有一個像你這樣的‘領頭雁’該多好啊!”一天,西塢街道組織委員竺韜韜在和陳倫聊天時道出了自己的想法。當時,陳倫已在蔣家池頭村做了12年的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該村從一個普通的村子發展成奉化頗有名氣的示範村,並獲得浙江省文明村等多項榮譽。

  “要不我去試試?”陳倫說。他沒想到,這句玩笑話,讓西塢街道當了真。幾天後,他被任命為孔峙村第一書記,成為奉化“跨村任職”第一人。

  “其實,這句‘玩笑話’並不是玩笑,是我對一位朋友的莊重承諾。”說到這裡,陳倫輕輕嘆了口氣,向記者透露了一個藏在心底的秘密。

  2017年下半年,陳倫的好朋友——西塢街道城建辦主任、孔峙村聯村幹部王世權病重。“那天我去醫院看望,王大哥拉著我的手說:‘阿倫,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孔峙村,我答應村民們把文化禮堂修一下,答應殘疾老人鄔海良幫他裝修房子,現在怕是要食言了。’我說:‘大哥,別擔心,你的事也是我的事!’”

  幾天後,王世權因病去世,陳倫也把自己的承諾放在心裡。當他被任命為孔峙村第一書記後,第一時間來到王世權的墓前,向自己的老大哥保證會努力做好這份工作。

  然而,來到孔峙村,陳倫面對的卻是各種質疑。有人說,村裡難道沒人了,要一個外人做書記?也有人說,這個第一書記怕就是來“作個秀”“鍍個金”吧。陳倫記得,第一次召集村民代表開會,一些村民當著他的面說:“這個村誰都搞不好,你也一樣!”

  這樣的質疑,對於陳倫來說並不陌生。2005年,28歲的他放下紅火的苗木生意,成為當時奉化最年輕的村支書時,就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當時大家都覺得我年輕,辦事不穩。剛開始不被信任是可以理解的,我要用真心換取大家的信任。”

  和12年前一樣,陳倫把心留在了孔峙村,他花了近兩個月時間走遍村裡的每家每戶,瞭解他們的需求、願望和期待。2018年春節,他給村裡每位老人發了賀歲紅包,兩個月後,村文化禮堂改建工程和鄉村小路硬化工程同時開工,在村民的讚譽和機器的隆隆聲中,孔峙村的面貌不斷髮生著變化,陳倫也贏得了大家的認可。

  “孔峙村將是我永遠的牽掛”

  一份計劃書,是他對第二故鄉的深情

  遍山杉翠綠,百鳥林中叫。如今的孔峙村,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生活安逸,村民們說,陳倫帶給村裡的,有基礎設施的好轉,有農副產業的發展,也有村民精神面貌的變化。

  “兩年來,陳書記帶我們去了他所在的蔣家池頭村和淳安下姜、安吉餘村等多個先進村,讓大家學習他們的發展理念,也感受那裡的文明風尚。”村民蔣志存對記者說。

  12月4日中午,記者在95歲的蔣志良老人家看到,3位志願者正在為老人洗衣做飯。蔣志良高興地說,這些志願者每天都會來照顧他,讓一個人生活的他不感到孤獨。

  “陳書記自掏腰包給我們辦了這麼多好事,作為本村村民,我們更應該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志願者蔣東國說,在陳倫的支持和帶領下,現在全村有100多位村民當了志願者,併成立了環保、助老、助殘等多個志願服務小組。

  陳倫在孔峙村的成功實踐,得到了奉化組織部門的肯定。現在,奉化已有10多個村有了“跨村書記”,“本村幹部本村選”的思維定勢正在被打破。

  隨著任期臨近,陳倫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孔峙村將來的發展上。前不久,他寫了一份孔峙村今後兩年發展計劃,對產業發展、古村旅遊、環境改善等都有具體的設想。

  “雖然才來兩年,但我已深深愛上了孔峙村,也把這裡當成了我的第二故鄉,今後無論到哪裡,我都會一直關注孔峙村,關心每一位村民。”陳倫說,他希望這份20多頁的計劃書,能給村裡的幹部群眾帶來一些參考。

  而村民的挽留也讓陳倫的內心難以平靜。“這封挽留信,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很多細節,我自己都忘了,沒想到村民還記在心裡。”陳倫說,如果還能再幹一任,他一定會努力培養一支年輕的幹部隊伍,讓這個千年古村走上持續發展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