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說起北京的著名吃食,除了想到烤鴨涮羊肉就是想到各種小吃了罷。從包子炒肝兒到艾窩窩豌豆黃驢打滾兒麵茶豆汁兒焦圈,再到滷煮灌腸……大磊子今天跟您說的就是地道的老北京“炸灌腸”。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老北京炸灌腸的真正歷史發展由來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炸灌腸其實是滿人的一道菜系,

炸灌腸是滿人炸鹿尾(yi3)兒的變種,(鹿尾兒——指的是梅花鹿或馬鹿尾巴的名稱)滿人進入北京城以後採取的是滿漢分離居住的制度。因此滿人居住在北京現在後海以北的部分。因此後來的炸灌腸有“後門橋的炸灌腸”之稱。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滿清進入北京城以後自然就把其菜系帶到了北京,尤其著名的有炸鹿尾兒。我們的相聲段子裡邊“滿漢全席”也有這一段。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國運的衰退,鹿尾兒已經越來越少,加上北京地理位置的限制,因此替代炸鹿尾兒的一道菜就勢在必行了。最早替代炸鹿尾兒的是用豬肥腸洗淨,以優質麵粉、紅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製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鹹辣。那時候這個灌腸其實還是比較接近炸鹿尾兒的。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但是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到了晚清,中國進入了動盪的階段。因此灌腸的配料也隨著國運的衰退而減少。到了最後改用澱粉加上紅曲和香料灌在豬小腸中成型,這就是第三代的灌腸。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老北京的灌腸原是粉色的,可能是用了紅曲。後來據說這東西對人體不好,管理部門便禁止添加紅曲了,於是北京的灌腸就變成灰色的了,這個變化大家還是歡迎的,畢竟看著好看沒有身體健康要緊。今天我們食用的灌腸,也是第四代炸灌腸。灌腸又分兩種:一種為大灌腸,用豬肥腸洗淨,以優質麵粉、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製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鹹辣。 另一種叫小灌腸,用澱粉加豆腐渣調成稠糊,蒸熟後切小片塊,用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 灌腸外焦裡嫩,用竹籤扎著吃,頗顯特色。這就是老北京特色菜-炸灌腸的歷史發展由來。北京炸灌腸的店很多,各店有各店的高招和絕活。

灌腸兒老大哥-合義齋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這是京城獨一份兒的真正的葷灌腸,清末開始最早在什剎海就火了,現在搬到護國寺小吃街,誰讓它是紅灌腸獨一份,盤中的灌腸,色澤微紅,食在口中,香脆適口,再沾上蒜汁、鹽水的小料,略有辣味,十分爽口。最正宗的老北京灌腸呢,一旦沾上“最”和“獨”,名號都是響噹噹?!

因為商標名稱被搶注,現在改名字叫惠豐門釘肉餅店,還在護國寺街。

名氣最大的——豐年灌腸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論北京灌腸,按名氣來說,豐年必須拔得頭籌,幾十年,只做灌腸,豐年的後廚一口大鍋,一口平煎鍋,兩口大盆,灌腸是用純白薯澱粉,生灌腸是白綠色,煎熟之後微微發黑。講究的菱形塊兒,薄厚不均,更利於呈現多層次的口感。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再說說蒜汁兒,豐年的灌腸不用刀,用蒜臼子一點一點搗爛,保證大蒜所有的精華都溶在這裡,一點兒不糟踐。蒜汁兒拉黏兒,這叫“出油兒”。蒜汁兒偏鹹口兒,不辣嘴不燒胃。蘸在蒜汁兒的灌腸兒,口感脆,微焦,很有鍋巴的感覺。

以前隆福寺街的老店因為市政規劃關了, 現在在前門又開回來了, 想要品味老北京人從小吃到大的味道,還不趕緊嚐嚐去。

民間灌腸之神——花市董大爺灌腸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本是個早餐車的攤兒,沒成想賣出了名頭,人稱“花市大爺灌腸”。大爺其實姓“董”。 現在在天雅珠寶城對面。董大爺將生意交給了兒子和兒媳,不是吹NB,對自家灌腸相當驕傲。比以前的小吃車,店裡的桌椅多了很多。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白薯澱粉和綠豆澱粉的混合,在保證了酥脆的口感同時,還神奇的體現了一絲淡淡的回甜,這在吃到一塊灌腸的最後一口是尤為明顯——當蒜汁兒的濃郁褪去之後,留在唇齒間的是一股似有似無、若即若離的微甜。這在酥、化、不粘牙、不粉的基礎上,提升了另一種層次。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董大爺的兒子說,不光澱粉講究,油也講究,“必須是網子油”。何謂“網子油”,就是豬肚油,跟一般的板油/豬油/大油比起來,網子油沒有腥臊味兒,更加純。所以,與屠宰場直接掛鉤的豬肚,精挑細選才能煉出這一鍋油。蒜呢?蒜也不含糊。菜農特供的飽滿蒜頭,口感脆生得很,辣而不駭。

現在人家有門臉了,位置沒怎麼變,得空您瞅瞅去。

最接地氣兒的灌腸——天橋郭記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天橋是百戲雜練的市井喧囂之地,所以這一帶原本就是小吃發源及盛行的地界兒。郭記沒有門牌、沒有宣傳、沒有電話,要問位置,只能說在天橋德雲社附近,最近固定的位置是雜技劇場往西一拐彎兒的路邊兒。老闆姓郭,麻利的很,添油、加灌腸、煎炸、裝盤兒、撒蒜汁兒,一氣呵成。偶爾會有家人來幫忙,老郭就能稍微鬆寬點兒,和食客們聊聊天兒。老郭樸實自然不裝B,蕎麥、紅薯、綠豆三種澱粉按照自家獨門比例混合,每天現做、現蒸、現切;下午四五點鐘出攤兒,賣完為止,從不隔天兒。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郭記灌腸也是為了一片灌腸呈現不同口感,切成並不均勻的片,所以酥而不油,嫩而不生,蘸著同樣講究比例的蒜汁兒,細嚼之處能感覺到回甜——老郭說,“這就是糧食味兒!”所以,這一盤兒就是“正宗天橋兒的味兒”!

人家也搬家了,現在在雙井橋東馬路南邊。

“全北京最好吃最NB的灌腸”-老於灌腸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店老闆老於說;各家灌腸的成分都不相同,大意就是澱粉,是什麼樣的澱粉?那就有門道了!老於說是紅薯澱粉+玉米澱粉+綠豆澱粉,比例秘方,灌腸自制。

老於有一口大鍋,其實也不叫鍋,就是個大餅鐺/大鐵盤。底下是煤氣爐子,邊兒上放著一鍋神秘的東西——灌腸澱粉佔第一,神秘東西那必須是排第二了——油啊!老於把灌腸切成厚薄不一致,大小差不離兒,名言道“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片灌腸”。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人老於灌腸有一絕,一樣的灌腸炸出不一樣的口感來,老於會問您“喜歡吃外焦裡嫩的?還是入口即化的?還是又酥又脆的?”料汁兒有傳統蒜汁兒和山椒辣椒汁兒,蒜汁兒的鹹味兒比較重、蒜辣、夠勁兒!山椒辣椒汁兒有點海鮮小料的鮮味兒,創新的有意思。三粉合一的自制灌腸,入口“脆”——第一口咔嚓一聲兒倍兒脆!第一咬“酥”——鴨油用得太絕了,酥香酥香的!嚼起來“嫩”——因為切得不規則的灌腸兒,故而中間隆起的部分沒有被充分炸透,於是會形成很嫩的口感!發自肺腑說一句NB!見仁見智啊。

人家地方在北新橋地鐵站東邊300多米路南邊,自己找找,不遠。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您最愛吃哪家的?評論區分享下吧


來都來了,就別走了

關注“四九城大磊子”,關注咱四九城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整個北京城最好吃的炸灌腸全在這了,寫到一半都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