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做好行業分析?

我們都知道產品經理的職責之一是市場調研,通俗意義上的市場調研主要包括競爭對手調研和消費者調研。這一章我們將市場調研的內涵稍微擴大一下,上升到整個行業的高度。

产品经理如何做好行业分析?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理由有三:

  1. 站在行業的高度,才能有全局觀,不至於陷入單個區域的盲區;
  2. 以全局觀制定產品策略,更容易發現突破點;
  3. 觀察行業,能夠清晰地看出它與社會的交互關係,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以行業的視角看問題,往往是諮詢公司乾的事。產品經理資源有限,不可能像諮詢一樣專業,但依然可以借鑑這種全局化的思考方式,建立對行業的快速認知。尤其對於一些還沒有確立職業方向的產品經理,在跨入所選擇的行業前,無疑需要對該行業有一個大概的瞭解。而對於已經選定職業方向的產品經理來說,掌握基本的行業分析技巧,就更是基本功了。

俗話說,大道至簡,實用的技能背後的原理往往並不複雜。行業分析也是如此,它的核心要素只有三個:

  1. 你要探究哪個方面的問題?
  2. 對於這個問題,你要運用哪個思維模型?
  3. 找到數據填充你的思維模型。

如何運用這三個要素呢?以下是三個關鍵訣竅,分別對應上述三個要素:

  1. 掌握MECE法則;
  2. 建立思維模型工件庫;
  3. 瞭解基本的數據收集渠道;

所謂MECE法則,其實是一種思想,核心為八個字:完全獨立,相互窮盡。行業是個集合詞,本身並不能被分析,我們要分析的,是它下轄的實體。

譬如教育行業,從渠道角度,可以分為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而線上教育,從教學方式角度,又可以分為授課型和非授課型;授課型中,從年齡層角度,又可以分為k12教育和非k12教育;k12教育裡,從學生人數,又可以分為1對1和1對多;1對1,從老師屬性角度,又可以分為自營模式和非自營模式。

這中間的每個分層,都要確保是覆蓋完全且並不重複的(A與非A)的關係。而在分層中,則存在橫縱兩種關係。橫,是單一維度的是非切割。縱,是維度本身的疊加。

拿上面的教育行業分類舉例,k12教育和非k12教育;其中非k12教育又可以分為少兒教育和(非少兒教育∩非k12教育),少兒教育又可以分為學齡前教育和(非學齡前教育∩少兒教育)。這一層面無論如何細分,都以同一維度年齡層為基線。

而從渠道到教學方式,再到年齡層、學生人數、老師屬性,是疊加了新的維度。

橫縱兩個方向,切割與疊加的深度,在開始的時候,儘量越深越好,行業分得越細,認識就更為精準。而一開始的時候,行業本身的劃分必然不夠清晰,當有新的信息補充進來,原有的架構不再適用,就要反思原先的劃分方式是否存在漏洞,並對其進行優化。

仍拿教育行業舉例,當我們按渠道將其分為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時,似乎並不能將雙師課堂這種模式很好地融入進去,同時像電子詞典、取詞筆這些硬件設施,本身並不能以渠道作為分界。

遇到第一種情況,要考慮同一維度的元素是否可以疊加,例如雙師課堂,其實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

遇到第二種情況,要考慮是否存在更合理的維度選擇。在現實分類中,有些維度只適用於特定場景,例如渠道;而硬件是不具備渠道屬性的,因此我們要選擇能包容新事物的維度作為新的分類標準。例如從學習介質的角度,可以分為以人為介質和以非人為介質,這樣就可以把硬件包進去。

分類本身還有很大的學問,這裡不多贅述。從實用的角度講,只要能夠覆蓋市面上常見的類型即可。

當我們確定了一個行業內部的分佈情況後,就要提出相應的問題。有特定研究目的的研究者,會就當前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探究。而拋開這些特定問題後,一般的分析都要囊括三個方面:

  1. 這個行業是怎麼運轉的?
  2. 這個行業的現狀是怎樣的?
  3. 這個行業的未來有可能如何發展?

當然,問問題很簡單,回答起來就難了。但好在,商業世界發展的時間夠長,這些問題早已有了對應的解。這個解就是思維模型。所謂思維模型,就是固化了的解題方式,不同的問題對應不同的解題方式。遇到問題,找到對應的解題方式,問題的難度就被消解很多。

拿上述三個問題來說:

  • 第一個問題,我們可以用價值鏈分析來回答;
  • 第二個問題,我們可以用市場集中度分析和PEST分析來回答;
  • 第三個問題,我們同樣可以用PEST分析來回答。

(1)價值鏈分析

價值鏈分析,指的是從原材料開始,到把產品交付給消費者的所涉及到的各個關節,包括行業價值鏈,企業內部價值鏈和競爭對手價值鏈。

拿教育行業來說,原材料是知識本身,知識同時向學生和老師這兩方傳遞,形成高低位差。平臺則作為中介渠道,使得位差發生作用,從而讓高位的老師能夠輔導低位的學生。

在價值鏈中,知識、學生、老師、平臺通過傳輸,發生作用,形成了最基本的教育行為。如此,我們得以粗淺地理解行業的運轉模式。當然,這只是價值鏈的表現形式,它的深層次意義在於,通過價值鏈去判斷鏈條的哪個部分成本最高,獲利最高,從而做出相應的調整。

在具體的運用中,我們甚至可以結合其他的思維模型來對價值鏈進行混合應用。但它給我們帶來的最重要的啟發是過程性,一類事物的產生、發展到與其他事物的交互,這種先後的順序關係是掌握價值鏈分析的精髓所在。

(2)市場集中度分析

市場集中度反映的是一個行業的整合程度,一般看行業的top10和top5佔整個市場的份額變化。

如果近幾年,top10和top5的市場份額都在飛速上漲,那說明市場還不穩定,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如果top5的份額幾乎不變,top10的份額卻穩步提升,說明行業到了細分期,要精耕細作。如果top5和top10都不變,說明行業已經很成熟了,後入場者不太有大的機會了。

如果說價值鏈分析能夠讓我們知道改做哪些事情,那市場集中度就是告訴我們該在哪些時間做事情。而通過市場集中度的分析,我們能夠判斷企業和市場目前的需求關係。

(3)PEST分析

PEST其實是對宏觀環境的分析,主要包括政治、經濟、社會人文因素、技術因素。它與價值鏈分析的區別在於,價值鏈聚焦於生產過程,並且呈線性關係,而PEST則聚焦於生產外,呈網狀關係。

一個行業,在政治層面受到法律、政策的影響;在經濟層面受到居民收入的影響;在社會人文方向受到年齡結構、審美觀點的影響。在技術方面受到新興科技的影響,企業在處理好生產的同時,要了解它所在的行業環境,社會環境。這是它當前的現狀,同時這些宏觀環境的因素往往會影響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政策導向如何,生活水平如何,科技創新如何,只有明晰這些,才能根據外部環境及時調整自身的生產動態,從而對現在做出改變,對未來做出察覺。

當我們回答完行業的問題後,還可以進一步縱深,來研究企業在行業中的定位。企業之後,還可以研究企業中的產品線,產品線後,就到了單個的產品。完整的縱深路徑如下:行業-企業-產品線-產品。

而無論是行業、企業、產品線還是產品,都遵循一樣的規則:問題是什麼?用什麼樣的思維模型去解決?找到對應的數據進行填充。

這裡提幾點簡單的思路:

  • 針對企業,我們可以問企業當前的現狀如何?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可以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針對產品線,我們可以問我們應該重點關注哪些產品?可以用波士頓矩陣分析;
  • 針對產品,我們可以問產品現在處於什麼樣的階段?有哪些機會點?可以用SWOT、LTV模型分析。

上述提到的幾個模型,網上已經有大量的文章進行闡釋,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搜索,此處不再贅述。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思維模型貴精不貴多,關鍵是理解模型背後潛藏的視角。時間視角?空間視角?場域視角?理解了背後的道理,我們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型。

當然,實踐出真知,理解了問題,掌握了模型,就要去實踐它。而實踐是需要燃料的,有了思維模型,就要知道去哪裡蒐集數據來填充它。因此,本章的最後,將提供幾個常用的數據蒐集方式,主要來源如下:

  • 上市公司財報、招股說明書、致股東信,一般可以從公司官網、證券交易所和監管機構的官網中獲得;
  • 券商、諮詢公司、研究機構公開報告,如蘿蔔投研、樂晴智庫、艾瑞諮詢、易觀智庫,麥肯錫、德勤、羅蘭貝格等;
  • 政府數據,如國家統計局、工信部、巨潮信息網。

數據源本身當然有很多,但大體可以分為這三類。在諮詢行業中還要對數據進行交叉驗證,但對於產品經理來說,選擇跟自己行業相關的數據源,並且可信任的(至少是行業知名而非野雞),就夠了。同思維模型一樣,貴精不貴多。不過值得推薦的是,產品經理可以定期看看經濟學人、麥肯錫季刊這樣的分析刊物,培養對宏觀視角的敏感。

以上是本章的全部內容,感謝讀閱。

#專欄作家#

善寶橘,微信公眾號:善寶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個崇尚終身學習的互聯網斜槓青年,擅長學界理論與業界實踐結合,專注新媒體、遊戲領域的運營策劃。當然,偶爾會寫點互聯網時事評論。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