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橋樑的狀元”——洛陽橋


“福建橋樑的狀元”——洛陽橋

洛陽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有“海內第一橋”之譽,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然而,洛陽橋,並不位於洛陽,而在如今的福建泉州。

“福建橋樑的狀元”——洛陽橋

洛陽橋,曾用名“萬安橋”,位於洛陽江水道之上,連接了現福建省泉州市境內臺商投資區和洛江區,距泉州城5公里。洛陽橋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46座,全部用巨石砌成。橋上有500個扶攔,28只石獅,據說分別代表了建橋的500個橋工和28個技師。還有7座石亭,9座石塔。

“福建橋樑的狀元”——洛陽橋

為什麼會叫做“洛陽橋”呢?據記載,唐朝初年,社會動盪,戰亂不斷,大量的中原人南遷,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同化並引導了當地人。而遷移至此的,多為洛陽人士,因見此地的山川地勢頗似洛陽,於是將此地取名為洛陽,此江改名為洛陽江,修成的橋也就叫做洛陽橋了。這裡至今仍叫洛陽鎮。

北宋時期,洛陽江以“水闊五里,波濤滾滾”著稱,當時江口兩岸的百姓只能通過江口的“萬安渡”渡船來往於兩岸。當地是江海交匯地,江闊水深,潮狂浪急,十分兇險,但它又是人們往來東南沿海的必經之地,每逢春夏,水漲潮高,濁浪衝天,渡江翻船之事常有,葬身江中者不計其數。據《泉州府志》記載,北宋慶曆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但是浮橋不穩定,並沒有真正達到讓人安全渡江的目的。

“福建橋樑的狀元”——洛陽橋

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陽橋建橋工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經六年之久,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建成後的洛陽橋,不僅是連接福州和泉州的古官道,還是整個惠安縣最主要的交通要道。北宋年間泉州的海外貿易正盛,洛陽橋的建成更加促進了貿易往來,其他一座座跨海大橋也陸續建起來,江海連通,滿載瓷器的多桅帆船艦隊從這裡出發,跨越大洋大洲的異邦客船亦到此歇腳。

然而,在江水浪潮間,橋常遭天災人禍破壞,因此洛陽橋重修興築的次數不勝枚舉。幸運地是,雖經數次修葺,古橋上至今仍然保存著石亭、石塔、祠廟、歷代碑刻等,承載著過往印記和文化故事。

“福建橋樑的狀元”——洛陽橋

洛陽橋的南、北兩方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座石塔,塔身基本完好,雖有補綴,但依然保持了北宋初建時的模樣。其中橋南的窣堵坡式塔,以蓮花瓣狀圓形塔心為石座;左側的三層六角樓閣密宗塔,則為六稜柱石塔造型,還有石雕挑簷,十分精巧。洛陽橋的中亭有一間掛著“天下第一橋”牌匾的展示館;其左側榕樹下是西川甘雨亭,為紀念明嘉靖年間泉州郡守方克而立;中亭上還有十多方記錄著洛陽橋從宋代到民國時期的修橋碑刻,非常珍貴。

“福建橋樑的狀元”——洛陽橋

中國橋樑界有“北趙州,南洛陽”的說法,洛陽橋的珍貴之處除了悠久的歷史,還有它的造橋技藝,可以說它是我國古代所有名橋中科技含量最高的橋,是那個時代造橋技術的集大成者。洛陽橋被我國橋樑專家茅以升稱為“福建橋樑的狀元”。北宋年間就能在一公里多的水域上架起跨海梁式石構橋,不得不令人稱歎,它的“造橋三法”至今仍為人稱頌。

首先,它創造性地使用了“筏形基礎”,就是在與橋身垂直的水底下,用石塊壘砌成寬度遠遠超過橋身的石堤壩,然後在石堤壩上修築橋墩。洛陽橋的筏形基礎寬達25米,長500餘米。現代橋樑技術中筏形基礎的採用,只是近百年的事情,比它晚了900多年。

“福建橋樑的狀元”——洛陽橋

其次是“浮運架橋”法,即利用潮汐和木頭浮力運石料,架石樑。大潮之際,用木排運載石樑劃入兩橋墩之間,當潮水退走以後,石樑就可以很容易地安放在橋墩上了。洛陽橋長800餘米,構成橋樑的石材有300多塊,每塊長約12米,重達7、8噸,用這個辦法才能成功安裝。

“福建橋樑的狀元”——洛陽橋

第三是“殖蠣固基”,根據牡蠣總要附在其他物體上生長,而且一旦黏附上去便永不分離的特性,它巧妙地利用繁殖“蠣房”的方法來聯結、膠固石塊,增強穩固性。

洛陽橋的建造,使洛陽江天塹變通途,讓當地變得繁榮,它充分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如今依然屹立的洛陽古橋已經不再通車,千載潮起潮落,洛陽橋總是當地最厚重和生動的一處。


  •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與我們聯繫。
“福建橋樑的狀元”——洛陽橋

“福建橋樑的狀元”——洛陽橋

  • 相關雜誌推薦
“福建橋樑的狀元”——洛陽橋

【2019年7月刊:西部地區高原湖泊】,椱ァ製這段描述₳E6u7Y7lTp22₳後到◇綯℡寳

複製以上內容,打開淘寶APP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