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軍履新泰州書記月餘:大興實幹之風,攪動發展“溫吞水”

“為官避事平生恥”,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一句話。到泰州市委工作的第一天,“我在工作日記的扉頁上寫下這句話,時刻提醒自己:幹部就是幹事的,不會幹事就不能當幹部,不想幹事就不配當幹部。”12月7日,在與泰州部分中青年幹部代表座談交流時,史立軍如是袒露心跡。

之前的11月29日,史立軍被任命為泰州市委書記。澎湃新聞注意到,履新一個多月,史立軍在泰州多次公開提出要“大興實幹之風”,並痛批擅做表面工作的“孔雀型幹部”、不敢擔當的“鴕鳥型幹部”。他表示,要為泰州的發展努力注入“奮起直追不服輸”的精氣神,黨員幹部要有想幹事、敢幹事的拼勁闖勁,掀起真抓實幹的熱潮。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史立軍的公開行程發現,在市(縣)調研中,史立軍除了時常把“實幹”掛在嘴邊之外,還對各個板塊進行“把脈”和定調,逐步展露了其治理這座城市的思考。在外界看來,史立軍正在攪動泰州發展的“溫吞水”,攪出各版塊比學趕超的氛圍。

“說到底,關鍵是幹”

在履新泰州“掌門人”的就職發言中,史立軍表態要同大家一起拼、一起幹,一起苦、一起樂,並多次提到要“做實事”,給外界留下了務實的印象。

當此之際,泰州發展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已十分明顯,甚至還感到有些焦慮。這是因為泰州在江蘇全省地理位置居中,發展水平居中,同時又是“四不靠”——不靠南京,不靠上海,不靠鐵路大動脈。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區域競爭日趨激烈,泰州面臨著邊緣化的危險。

在就任泰州市委書記之前,史立軍已在泰州工作5年,先後擔任市委副書記、市長等職,對於當地的各方面情況十分熟稔。履新的第一週(11月5日),史立軍便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針對當地幹事創業激情消退、項目招引建設氛圍淡化、幹部考核機制不精準、區域競爭和邊緣化趨勢加劇、創新氛圍不濃等深層次問題,提出“大興實幹之風,致力高質量發展”。

“泰州有好的定位、戰略、機遇,也有不少規劃、計劃、方案,但是缺的是更好的貫徹、落實和執行,缺的是更濃厚的實幹氛圍。”史立軍表示,衝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好,打造江蘇高質量發展中部支點城市也好,“說到底,關鍵是幹”。

“現在不是誰要跟誰過不去,而是我們自己要跟自己過不去,只有這樣,泰州的發展才能過得去。否則,機遇就會變成危機,一體化就會變成邊緣化,標兵就會越走越遠,追兵就會越來越少。”史立軍說。

大興實幹之風,各級領導幹部要怎麼幹?也是在這次會議上,史立軍明確了實幹的方向。具體來說,就是以項目建設為切入點,來掀起真抓實幹的熱潮。以對標找差為著力點,來增強真抓實幹的緊迫性。以科學方法為落腳點,來提高真抓實幹的有效性。

短時間內,“大興實幹之風”成為泰州全市上下的“熱詞”。其中,下轄的泰興市站出來表態稱,將全力拼搶項目,配強招商力量,確保全面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9個、新竣工項目8個。

“黨員幹部有多努力,泰州就會有多大希望。是什麼樣的奮鬥姿態,泰州的未來就會有多美好。泰州在發展的資源、條件上跟其他地區還有差距,但在精神狀態上跟別人不能有差距。”史立軍在與部分中青年幹部代表交流時表示。

他痛批,現在有的幹部是‘孔雀型’幹部,報喜不報憂,表面文章做得漂亮,工作成效不敢恭維,有‘唱功’沒‘做功’。有的幹部是‘鴕鳥型’幹部,怕擔責任、怕冒風險,不敢擔當,總是打太極。特別是有的幹部熱衷於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花心思包裝表演,世故老到,喜歡搞“口頭秀”’“行為秀”,熱衷於搞聚會、拉關係、交朋友,把很多心思用在吃吃喝喝、迎來送往上……

史立軍總結道,“精神狀態也是生產力”,必須要有奮起直追不服輸的精氣神,必須要有想幹事、敢幹事的拼勁闖勁。

找“鯰魚”,攪出活力

泰州下轄三區、三市、一個國家級醫藥高新區。截至目前,史立軍的足跡已走過六個行政區,據泰州市委辦相關負責人稱,史立軍近期將赴醫藥高新區,屆時他將完成履新後的首輪調研。

12月5日,作為在泰州已工作5年的新任市委書記,史立軍在調研高港區時,吐露了他這輪調研的強烈願望和鮮明目標。史立軍坦言,“現在泰州發展最大的問題是不溫不火”,他鼓勵高港當好‘鯰魚’,攪動泰州發展的“溫吞水”,把泰州發展攪出活力,攪出幹勁,攪出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泰州,位於長江之北,於1996年從揚州分出,組建新的地級泰州市,系江蘇最年輕的地級市之一。從地理位置上看,位於江蘇省的中部,與揚州和南通統稱為“蘇中”地區。

在外界看來,泰州的百姓一直過著相對悠閒的“水城慢生活”,雖然地方貧富差距不大,但人們的進取心也同樣不太強烈。這一區域的民眾性格反映在經濟社會發展上似乎也是如此。

有鑑於此,如何點燃幹部群眾幹事創業的激情、激發城市發展的更多動能,成為擺在史立軍面前的重大課題。正因此,他鼓勵各版塊之間對標找差,相互拼搶,“爭先進位”。

比如在“蘇中第一經濟強市”泰興,史立軍說,“蘇南一些地區都是全國有名的經濟強縣,發展得比我們好,還這麼拼命幹,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我們還能坐得住嗎?還有什麼理由不奮鬥?”他要求泰興,“扛起標杆大旗,拼進全省八強”。

靖江在很長時間裡是蘇中、蘇北的標杆。地級泰州市組建後,靖江人敢於第一個吃螃蟹,跨過長江與蘇南的江陰合作,成立全國首個跨江、跨行政區域的聯動開發區。史立軍表示,曾經的標杆不能沉淪為“沒落的貴族”,要點燃激情“搶”回全市第一的標杆大旗。

姜堰的地域面積佔泰州市區的58.9%,戶籍人口占47.5%,相當於市區的一半,是市區的“大塊頭”。“姜堰發展的鮮明特點是‘穩’,但明顯不足是‘太穩’。”史立軍分析說,姜堰的資源稟賦並不比海陵、高港差,產業發展的腹地空間更大,城市建設的縱深空間更大,抵禦風險挑戰的迴旋餘地也更大。因此,他要求姜堰,“跨越趕超,爭當主力”。

海陵區則是泰州的中心城區,但首位度一直不高。對此,史立軍調研時提出,海陵區要有爭先進位不服輸的精神,“實幹當先鋒、城區爭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被史立軍打過“雞血”的第二天,海陵區第一時間召開區委常委會擴大會議,提出“一率先四在前”,所謂“一率先”,就是全市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四在前”,就是要發展高質量走在前、城市美譽度走在前、治理現代化走在前、奮鬥精氣神走在前。

同時,海陵區委書記陳翔還要求,各單位提的目標,定的計劃,不能停留在嘴上、寫在紙上,要對社會進行公示,公開比,公開賽,以實打實的成效來衡量、來比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