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未見底?11月乘用車產銷雙位數下跌,新能源車全年或現負增長

在國五國六切換、新能源車補貼退坡的“威力”逐漸減弱後,最新的11月汽車產銷量,同比去年依然有明顯的下跌。

12月10日下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舉辦最新一次信息發佈會,數據顯示,1-11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917.5萬輛和1923.1萬輛,產銷量同比分別下降10.7%和10.5%,但產銷量降幅比1-10月繼續收窄。逐漸“斷奶”的新能源車,銷量起色依然不明顯,11月產銷同比去年均下跌四成左右,已經連續五個月呈現下跌狀態,中汽協表示,新能源車全年或呈現負增長的狀態。

仍未见底?11月乘用车产销双位数下跌,新能源车全年或现负增长

新能源車“斷奶”後急跌

今年乘用車的整體下跌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但連續下滑五個月的新能源車,全年或也出現負增長。

中汽協今天公佈的數據顯示,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萬輛和9.5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6.9%和43.7%。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6萬輛和8.1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9.6%和41.2%;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均完成1.4萬輛,同比分別下降63%和54.4%。隨著拿到的補貼越來越小,插電混動車型的跌幅繼續擴大。

放眼今年,截至1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9.3萬輛和104.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6%和1.3%,在2018年取得60%的同比高增長後,新能源車產銷遭遇“急剎車“,此次“剎車”,也與今年6月補貼大退坡以來的銷量幾乎完全同步。

中汽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介紹,11月新能源汽車繼續呈現下降,已連續5個月同比下滑,“累計產銷量同比僅實現微弱增長,全年或呈現負增長。”

不過,從最近的廣州車展來看,新能源車的整體佈局,依然是各大車企的“重點工程”。包括大眾、豐田等車企都宣佈了更明確的電動車投放計劃,而李斌、何小鵬等造車新勢力代表,也向媒體釋放出“積極信號”,那就是賣給個人消費者的新能源車仍取得了較高的增長。

自主品牌遭遇新一輪挑戰

整體車市方面,1-11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303.8萬輛和2311萬輛,產銷量同比分別下降9%和9.1%,但乘用車的跌幅稍大一些,1-11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917.5萬輛和1923.1萬輛,產銷量同比分別下降10.7%和10.5%。

儘管跌勢依然,但車市卻也呈現出不少利好的一面。陳士華指出,從11月產銷數據完成情況看,產銷量繼續回升,產銷量恢復到250萬輛左右的較高的水平,尤其是產量同比呈現了正增長,“一方面反映企業在連續降低庫存水平後,開始回補庫存,生產節奏有所恢復。”

但對於中國品牌來說,經歷了多年的高增長後,中國品牌正遭遇市場份額的一次重大挑戰。數據顯示,1-11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747.8萬輛,同比下降16.9%,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8.9%,比上年同期下降3個百分點。今年以來,銷量位列前十的中國品牌分別是上汽、吉利、長安、東風、長城、北汽、奇瑞、一汽、比亞迪以及江淮,多家車企同比去年都出現較為明顯的下跌。

以吉利為例,今年前11個月銷量為123.15萬輛,儘管同比去年同期下跌約13%,但在今年的車市“寒冬”中,已經完成91%的年銷量任務,其中11月份位居廠商銷量第三名,超越了東風日產和上汽通用。

另一邊廂,長城汽車前11個月累計銷量為95.43萬輛,同比去年增加3.81%,取得如此成績也“實屬不易”。

也有的品牌下跌幅度“更慘”,長安汽車10日下午公佈的最新銷量數據顯示,重慶長安前11個月累計銷量為55.2萬輛,比去年同期減少超過10萬輛。

東風悅達起亞總經理李峰在廣州車展期間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自主品牌經過五年(2013-2018年)高增長後,隨著合資品牌目前也在產品佈局、智能化、高顏值這些方面發力,自主品牌的差異化優勢已經“開始失效”。

採寫:南都記者 鍾鍵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