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為神奇,井陘青石華麗轉身變“白金”

井陘是個純山區縣,自古置身地少多山窮苦山民就有一個變石為寶,能靠山吃山的夢想,期待夢境仙界眷顧“點石成金”。這種化腐朽為神奇變石為寶的夢想雖荒誕不經,但卻時常縈繞在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夢幻之中。

化腐朽为神奇,井陉青石华丽转身变“白金”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終於有一天“青石變白金”在井陘美夢成真!哪這“白金”是傳說中的金子嗎?它又是怎樣變成的呢?

井陘位於太行山東麓,是個“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純山區縣,土地薄瘠,山廣石多。據國家權威勘探部門測定,井陘縣境內僅石灰石一次探明儲量就達130億噸。報告顯示,石灰石是我們隨處可見的大青石,是在距今大約300萬年前,淺海的環境下形成的。石灰石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碳酸鈣(CaCO3)易溶蝕,可以溶解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中。一般情況下一升含二氧化碳的水,可溶解大約50毫克的碳酸鈣。據化工行業權威部門測定,井陘的石灰石氧化鈣含量高,品位好,氧化鈣含量達到55%,接近理論數值,是我國長江以北最好的礦藏。物理學角度,將石灰石煅燒至1000~1300°C時,可將CaCO3(碳酸鈣)中的CO2(二氧化碳)排出,生成CaO(氧化鈣)就是生石灰。生石灰為白色固體,耐火難溶,遇水放熱吸水生成熟石灰Ca‹OH›2(氫氧化鈣)。這種乳白的膏體最早出現在建築壘砌、室內白牆泥料,以及造紙腐化。

化腐朽为神奇,井陉青石华丽转身变“白金”

井陘是個千年古縣,土法燒製石灰歷史悠久,但起源於何時?現已無據可考。據有關專家從古塔、古廟建築就地取材角度推斷,應於井陘瓷窯時代相當;從工業用途上看,我縣現存最早“雍正九年志”就有:土法燒製石灰,用於建築、冶煉、造紙等記載。從這個角度講,井陘先民至少也在北宋時期就已經掌握利用這門技術了。如果說這個漫長曆史時期算是開始“變石為寶”的話,那麼二十一世紀我縣的“鈣鎂產業經濟”應該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點石成金”了。

相傳,早先民間石灰利用主要在民居、橋涵、寺廟、城牆等建築上居多,灰窯一般都在冬春季節按需燒製,石材以河卵石為主,產量小,產能地低下。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縣這項產業有了轉機。在農業學大寨的火熱實踐中,人民公社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如火如荼,水庫塘壩、揚水站、渠線防滲等項目點面開花,工程浩瀚石灰用量俱增,鄉村兩級灰窯比比皆是,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石灰產量提升。然而,當硝煙散去往事不再,眾多遺留下的灰廠苦苦謀求企業生存之時,一個傳說中的“仙指”靈顯地都。說的是:“仙指”一點,地都村的生石灰就變成了更值錢的白麵面(碳酸鈣粉)。這一途說雖過於神話,但在當時它毫不亞於阿里巴巴的“芝麻開門”魔咒,讓人求之若渴!

化腐朽为神奇,井陉青石华丽转身变“白金”

地都村位於我縣西部與山西平定縣娘子關鄉接壤,是河北西陲一個重要門戶,也是冶河水系綿河源頭。這裡,地靈山清水秀;人傑既賦晉商睿智,又具燕趙風骨。從1975年計劃經濟時代,率先新上縣內首條碳酸鈣生產線來看,不論是商機捕捉,還是先進生產力的認知,以及佔領科技前沿的膽識,就不言而喻。

輕質碳酸鈣又稱沉澱碳酸鈣,簡稱輕鈣,是將石灰石煅燒生成石灰,加水消化石灰生成石灰乳,然後再通入二氧化碳碳化石灰乳生成碳酸鈣沉澱,最後經脫水,乾燥和粉碎而製得,具有高純度、高白度、無毒、無臭、細油質低、硬度低等特性。產品精細密度在200目以內的可用於各種食料添加劑;在250目至300目的可用做塑料、橡膠、塗料、防水材料的原料;在350目至400目的可用於製造扣板,落水管道等化工產品;在400目至600目的可用於牙膏膏體和肥皂;在800目的可用於橡膠、塑料、電纜 ;在1250目的可用於PVC 、PE 、油漆、塗料級產品,以及造紙底塗,造紙面塗,白度在達95 度以上。此外,碳酸鈣在醫學上還可作補鈣劑,吸收率可達39%,僅次於果酸鈣可溶於胃酸。

化腐朽为神奇,井陉青石华丽转身变“白金”

據專家講,氧化鈣以潔白的俊美脫胎於青石,其身價雖未及神話中的“金價”,但潛在的商業價值不可限量!這種化工產品,具有品位區分。商業角度講:氧化鈣含量在90%以上(CaO≥90%)為高鈣石灰,大於等於85%的(CaO≥85%)為鈣質石灰;含氧化鎂在10%以上(MgO≥10%)的為鎂鈣石灰,大於等於25%的(MgO≥25%)為高鎂石灰。品位不同價位前景也就不同。這就是同樣的生產,類似的產品,截然不同的利益!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井陘鈣業生產力雖相對落後,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時代精神,照樣創業跡。那時,村集體經濟實力還很薄弱,建築材料等各類物資又相當緊缺,建鈣廠一切都要自力更生,以原始的技法充斥生產流程。土立窯就地取材,石塊砌築,依山而建。烘乾工序利用大型火炕,對碳酸鈣濾餅進行間接烘乾。化灰工序也是以磚混結構的池子讓灰漿沉澱,通過人工攪拌來進行石灰乳消化。就這樣“土法上馬”,立竿見影,先創利潤再完善提高工藝。此法雖土,但“土”中也有可行的一面。就是我們上山鑿石解決蓋廠房、建灰窯材料外,產能佈局規劃則是請教大學專家教授,依據山區地形,利用落差,因地制宜設計,節省了原圖紙三分之一的上排水、提升動力設備數量,這種山區建廠規劃概念,投資少見效快,多數生產企業在沿用,這也被業內人士稱之為“井陘模式”。

史料記載,截止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全縣鈣鎂企業高達113家。其中:工業沉澱碳酸鈣生產企業88家,活性碳酸鈣生產企業15家,碳酸鎂、氧化鎂、含鈣鎂生產企業4家,鈣鎂配套企業3家,鈣鎂企業服務機構3家。產業特徵也由工副業演變為支柱工業產業。1998年,縣工業促進局為規範產業發展,促進行業交流,引導新產品研發和科技進步,成立了縣鈣鎂行業協會。

據資深技術專家康和義講,這個階段算是井陘鈣鎂產業開發期,有四個特點:一是,縣內鈣鎂企業單體規模小,產量在3000—5000噸之間,最大規模也沒超過8000噸。二是,工藝粗糙,“煅燒、碳化、陳化、烘乾”四大綜合技術生產力相對落後,企業大都是土法上馬,利用山區地形和落差生產佈局,土立窯就地取材,石塊砌築,依山而建。烘乾是採取民間地炕取暖原理,利用大型火炕,對碳酸鈣濾餅進行間接乾燥。化灰工序也是以磚混結構的池子讓灰漿沉澱,通過人工攪拌來進行石灰乳的消化。這不僅能耗高,而且勞動強度大。三是,產品單一,質量不穩,價格在國內同類產品中低偏下水平徘徊。四是,汙染環境。

化腐朽为神奇,井陉青石华丽转身变“白金”

康和義說,為破解難題,力促產業升級換代,實現規模效益,縣鈣鎂協會發揮了積極作用。2000年,中國化工學會無機鹽專委會碳酸鈣專家組工作會應邀在井陘縣召開。全國化工學會秘書長劉其昌,碳酸鈣專家組組長練恩生,清華大學教授向蘭等17位國內知名專家出席了會議。與會期間,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我縣氧化鎂總廠、路德化工、華北鈣業、呈龍鈣業,並就工藝改造,設備更新,新產品開發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和建議。這次機遇也被井陘眾多企業家稱為春風化雨。新理念、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一個又一個“金點子”讓眾多落後企業受益,產品也由單一性向系列開發扭轉,生產規模萬噸以上企業發展到48家,兩萬噸以上25家,五萬噸以上8家,鈣產品年產量達到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井陘鈣鎂產業由此躍升為縣域支柱產業。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