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上廣漢匯聚鄭州,經濟學大咖共聊“你好小康”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段偉朵 丘眉 王磊彬 邵可強 席韶陽 文 朱哲 吳國強 攝影

12日晚的鄭州,華燈初上,圓月高懸,惠風和暢,群賢畢至。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地的經濟學家們或乘飛機、或坐高鐵,先後匯聚河南鄭州。2019(第十五屆)大河財富中國論壇13日正式開幕,圍繞“回望與展望:你好小康”這一主題,專家們拋出各自觀點。

宋敏:發展之路,鄭州與武漢有頗多相似

从北上广汉汇聚郑州,经济学大咖共聊“你好小康”

1小時46分鐘,大約高校裡兩堂課的時間,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宋敏乘坐高鐵從武漢抵達鄭州。

“最近一次來鄭州,是三四年前了,鄭州變化很大!”宋敏告訴記者,論壇今年提出“你好小康”的主題,蠻有特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我國應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還存在,下一步,如何共享經濟發展成效,逐步縮小差距,是努力的方向。

宋敏說,河南居中,是東西南北的交叉點,雖然不具備東南沿海城市的優勢,但也面臨了很多機遇,這點看來,河南與湖北、鄭州與武漢,有不少相似之處。

河南的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是優勢,2018年,河南糧食產量為6649萬噸,總產量佔全國1/10。宋敏表示,湖北也是糧食大省,自古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再比如交通樞紐地位,鄭州被稱為“火車拉來的城市”,近年來“米”字形高鐵、航空港建設等都發展得不錯;而武漢則古稱“九省通衢”。不過,與湖北相比,河南也有劣勢,比如武漢擁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不少綜合實力在全國排名靠前的高校,河南則相對較弱。河南是個人口大省,不缺乏人才,卻相對缺乏留住人才的機構和政策。

“但我個人感覺,最近幾年,鄭州在發展上態度更加‘積極’。”宋敏說,這種“積極”體現在很多方面,希望河南在教育方面也多多向國家爭取政策,早日補齊短板。

宋建武:“奔小康”關鍵,要把資源“下沉”到農村市場

从北上广汉汇聚郑州,经济学大咖共聊“你好小康”

12日,中宣部媒體融合專家組成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建武在暮色中趕赴鄭州。作為媒體研究專家,宋建武對於家鄉河南的發展一直非常關注。

宋建武表示,今年論壇的主題非常好,河南農業和農村人口占比較大,而農業的附加值相對較低,因此河南“奔小康”的任務也比較艱鉅。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河南發展潛力也很大。一方面,近年來全國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能力大提升,農產品的增值潛力比較大;另一方面,河南人民勤儉、勤奮、勤懇,是踏實做事的一群人。

宋建武認為,要解決農民的“奔小康”問題,就要激活農村市場,這就需要各方做好“下沉”工作:讓政策下沉、引導資源下沉、與市場接軌的先進理念下沉、金融機構的資金流下沉,只要把這些要素引流到縣域市場以及縣以下的農村市場,就能夠激活農村的資金流、物流、人流、信息流,進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讓農民富起來,集體奔小康。

宋建武分析說,大河財立方以“財媒+金融”為特色,在“奔小康”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媒體優勢,做好信息流的下沉;農村經濟要發展離不開資金流的支持和推動,大河財立方可以發揮“金融”優勢,利用好大數據、利用成熟的區塊鏈工具,在農民、農產品加工業與金融機構之間搭建橋樑。

胡汝銀:企業成長需要好的賽道,也需要強壯體魄

从北上广汉汇聚郑州,经济学大咖共聊“你好小康”

胡汝銀是上海證券交易所前首席經濟學家,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他對河南並不陌生,由於工作關係,曾多次來豫。

胡汝銀這些年一直關注著河南資本市場的發展,對於前不久揭牌的上交所河南資本市場服務基地,胡汝銀說,上交所一直很重視河南市場的發展,很早就有專業團隊針對河南市場提供服務。上交所河南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可以幫助河南企業熟悉上市規則、規範化經營、提供再融資服務等。

胡汝銀表示,上交所河南基地掛牌,給河南企業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壓力與考驗。“河南企業發展不均衡,企業規模整體偏小,需要企業抓住機遇,增強自身實力。企業成長需要好的賽道,也需要有強壯的體魄。”

胡汝銀帶來了關於新金融的演講主題。他說,“傳統的金融服務是攫取型的,金融服務供給端和需求與消費都比較高端,難以惠及中小微企業和普通民眾。而具有包容性的新金融,則通過驅動實體經濟和企業的創新,實現金融服務鏈與實體經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生態鏈深度融合,共創共贏共生。”

馬學傑:請把這封信帶給更多的村支書

从北上广汉汇聚郑州,经济学大咖共聊“你好小康”

馬學傑現任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同時,他有一個特別的背景,老家在河南新鄉,2019年春節他剛剛返回家鄉。“村裡的路面硬化了,路燈亮了,汙水少了,家門口停的小汽車多了……”

回到上海多日,縈繞在他頭腦裡的都是家鄉新任村支書句句掏心窩的話。

2019年2月14日,馬學傑通過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新媒體平臺周到APP上發出了“給村支書的一封信”。

“你那種投入,那種頂真,那種對村裡發展的急迫心情深深打動了我。趁夜深人靜輾轉不得入睡之際,乾脆寫下來和你交流。”——這是他呈現在周到APP上個人署名文章《回鄉有感|給村支書的一封信:誰不盼咱家鄉好?》的開首語。

根據自身在上海浦東開展特色民宿試點中所經歷的三農政策探索體會,也結合中央農村政策的最新精神,以及長三角農村地區的一些經驗,馬學傑給村支書提出,農村發展必須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首先是如何既堅守耕地紅線又能夠搞活經濟、提高土地產出效能;其次就是要想想如何盤活資源、整合資源、激活資源,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實現規模化經營,提高土地效能;第三,該守住的還是要守住。要冷靜看待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實踐證明,惜土如金對於農民更重要。

“希望村支書們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去探尋一條新時期農村現代化的道路。”馬學傑對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說。

郭熙保:河南農村實現小康,關鍵靠人才

从北上广汉汇聚郑州,经济学大咖共聊“你好小康”

日前,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發佈消息稱,2019年河南糧食總產量6695.40萬噸,再創新高,超全國總量十分之一。對此,前來參加本屆論壇的嘉賓、武漢大學教授郭熙保稱讚說,“近年來,河南農業發展迅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傲人成績”。

郭熙保說,農村要發展,關鍵靠人才,和農村關聯緊密的人要“動”起來。他以農村土地流轉為例進行了解釋:在農村,約有2.8億勞動力轉移出來,有1.8億是異地轉移離開家鄉,目前在農村裡剩下來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婦女。種地的人少了,剩餘的土地又不能荒蕪,就出現了目前的農村土地流轉狀況。目前面臨土地流轉的“三化”問題:集體所有權虛化、農戶承包權固化、租戶經營權弱化。這都不利於農村產業化的發展,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連鎖反應導致農民收入不高。

如何破解這一問題?郭熙保說,一方面在保證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嘗試土地股份化,農民持土地入股,享受集體分紅的利益;另一方面至關重要,農村必須有人來種地,尤其是現代農業發展更需要人才,也就是說農村要實現“人員動態化”,讓更多有技術的人才、有資本的企業進入農村,這樣鄉村振興才有“振”起來的動力。而且,這些人要成為這個村的“新農民”,能夠留得下來,融入到這個村子,在土地上投入技術、資本、情感等,做到可持續長期發展。

責編: 陶紀燕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End

从北上广汉汇聚郑州,经济学大咖共聊“你好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