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在中央蘇區的重要地位和對中國革命的貢獻

  清流是是著名的中央蘇區和革命老根據地。早期的清流蘇區原為閩西蘇區的一部分,隸屬於汀東縣委領導,屬閩粵贛蘇區,直屬福建省蘇領導。1934年5月因中央蘇區行政區劃調整,與寧化、歸化、泉上、澎湃等縣蘇區一併改隸閩贛省蘇,成為閩贛蘇區的一部分。


  清流蘇區始創於1930年,是原中央蘇區二十一縣之一。1933年秋達到鼎盛。全盛時期的清流縣蘇維埃政府下轄6個區、55個鄉蘇維埃政府,範圍包括現清流全境、永安的羅坊鄉、連城的塘前鄉、寧化的安樂、謝坊、馬家、路北、洋背等區域,面積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6萬。
  清流蘇區為中央蘇區和中國革命做出重要貢獻和巨大犧牲,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濃墨重彩的輝煌一頁。
  1、清流是最早的中央蘇區核心組成縣份之一。
  1929年3月,在長汀召開紅四軍前委擴大會議,制定了在閩西贛南包括清流在內的20餘縣“首先創造公開割據的局面”的方針。3、4月間,根據中共福建省委指示,閩西黨組織派員到清流開展建黨準備工作,進行了建黨嘗試。
  1930年1月《全國蘇維埃區域與紅軍擴大的總形勢》明確記載“閩西各縣,完全是蘇維埃區域。茲將紅色區域列左:…清流”。早在1930年8月,建立清流縣第一個中共地方黨的組織----清流城市支部,隸屬於中共汀洲縣委領導。9月15日,李坊、澤坊、廖坊、田頭等相繼舉行農民暴動,組建起赤衛隊,成立清流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李坊鄉革命委員會。1931年7月6日,清流臨時蘇維埃政權——清流縣工農革命委員會建立。同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清流派出3名代表參加,標誌著清流正式納入中央蘇區版圖,開始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執政嘗試。

  2、清流是毛澤東、朱德同志親手締造,直接領導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清流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毛澤東、朱德等100多位我黨我軍重要人物都親身進行過革命實踐活動,為我黨早期的執政嘗試提供了實驗基地,包括開國領袖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林彪、陳毅、羅榮桓、葉劍英等6大元帥;蕭勁光、羅瑞卿、黃克誠、粟裕、譚政等5大將;鄧華、朱良才、楊勇、楊成武、李天佑、李志民、張宗遜、蕭克、蘇振華、郭天民、賴傳珠等11位上將;13位中將以及7位少將;建國後擔任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譚振林、張鼎丞、滕代遠、歐陽欽等;還有許多著名革命英烈,如羅炳輝、尋淮洲、袁國平、鄧萍、王良、朱雲卿、伍中豪、曾士峨、陳樹湘、彭雪楓等,都是我軍早期的高級將領。因此,可以說清流既是眾多革命先輩實踐崇高革命理想的重要舞臺,又是一片浸染了烈士鮮血的紅土地,同時還是我黨我軍眾多傑出人物鍛鍊成長的搖籃。
1930年初,為粉粹國民黨三省“會剿”陰謀,紅四軍回師贛南,轉戰江西,毛澤東、朱德分別率紅四軍主力途徑清流,點燃燎原的革命烈火。1月3日,朱德率紅四軍第一、三、四縱隊從古田出發,9日抵達裡田,在鍋蒙山殲滅國民黨保衛團馬鴻興部600餘人,史稱“鍋蒙山戰鬥”。1月7日 ,毛澤東率紅四軍第二縱隊從連城姑田出發,經沙蕪、餘朋抵達林畲,10至16日在塘窟村“詒燕第”居住一週,寫下《如夢令•元旦》光輝詩篇。毛澤東同志居住的林畲鄉塘窟村“詒燕第”是福建省保存最完好的毛澤東舊居。

  1931年6月,林彪與羅榮桓、粟裕等率紅一軍團主力在清流林畲與歸化交界的五通凹大敗葉大增團匪。次年6月,又率部至清流指導工作。
  1933年3月中下旬,時任東南作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的葉劍英親率東南作戰軍第一、二、三縱隊奔赴清流,執行收復清流縣城作戰任務。
  1933年七、八月間,彭德懷率東方軍數進清流,率部擊斃敵旅長張興隆、俘虜敵團長盧勝斌及其以下官兵300餘人,攻克石獅嶺、嵩溪、林畲、高坑、嵩口坪、清流並解放清流西南大片區域。
  3、清流是拱衛中央蘇區的東大門和戰略要地。
  清流南、西、北三面分別與連城、長汀、寧化、歸化蘇區相連,出西南經連城、長汀或經寧化過石城均可直達紅都瑞金,出東北經泉上或歸化可通將樂、建寧、泰寧及黎川,東北與反動統治力量相對強大的白區永安為鄰,所以,清流是中央蘇區內南來北往的交通咽喉和連接閩北、閩西、贛南三大蘇區的樞紐;是中央蘇區面向東南一線的重要屏障和向東發展的前進基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中央紅軍長期據守和重點護衛的戰略要地。
  第三、第四次反“圍剿”鬥爭期間,敵我雙方在這裡展開激烈爭奪,反覆拉鋸,幾度易手,清流蘇區也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卻換取了中央蘇區腹地的安全、鞏固和發展。東方軍首度入閩作戰後,也以清流、歸化為橋頭堡和前進基地,在此休整集結後進一步向東發展。

  清流是第五次反“圍剿”鬥爭中敵人首要的進攻目標之一。1934年5月,《紅色中華》載《國民黨在第五次“圍剿”中的策略》稱:“蔣介石克服十九路軍後,規定新的三路進攻以及四路進攻的計劃,在這個新的大舉進攻中,福建特別是歸化、清流、連城一帶,是戰爭的重要一面”。6月16日,蔣介石又電令湯恩伯、李延年兩個縱隊於“7月10日會佔清流”。
  4、清流是中央蘇區擴紅、提供給養後勤保障的重要基地。
  清流地域遼闊,土地廣袤,物產豐饒,資源豐富,為中央及各級蘇維埃政府承擔了越來越多的戰略資材補給任務。毛澤東在給紅十二軍軍委、閩贛邊工委和紅三十五軍軍委的三封指示信中就曾盛讚包括清流在內的東方是個好區域:“第一、蔣系地盤,無直接威脅兩廣之弊;第二、地勢偏僻,即不受威脅…;第三、有山地縱橫,無河川阻隔,最適宜造成新戰場;第四、有款可籌,軍以內不愁給養;第五、群眾很多可以出兵擴大紅軍”,並具體指示“四軍應以歸化、清流、連城為工作區域”。據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清流為革命戰爭提供的糧食達30.26萬公斤;銀元6.24萬元;貨幣9.67萬元;購買革命戰爭和革命建設公債券6.33萬元;布(草)鞋1.64萬雙。
  清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群眾參軍擴紅的熱情異常高漲,1930年6月,清流游擊隊100多人在長汀整體加入紅十二軍戰鬥系列;1932年10月,清流獨立團兩個連共300多人分兩個批次以連為單位全部加入了主力紅軍;1933年3月,福建獨立第七師在上杭整體編入新十二軍三十四師,獨七師內的全體清流籍指戰員同期隨隊編入;同年10、11、12短短三個月,參加福建省少先隊縣區大隊長聯席會、福建省第三次黨代會和福建省蘇大會的清流代表又自動認領了擴紅任務2450名;同年冬,清流田口遊擊大隊100多人隨紅一軍團轉戰江西后,在興國整體編入紅一軍團第二師三十六團。此外,清流各級蘇維埃政府還積極動員縣、區、鄉幹部和赤衛隊員、少先隊員踴躍報名參軍參戰,長校、留坑、李坊、田頭、林畲等地青年成群結隊入伍,出現了妻送夫、父送子、兄弟相送爭當紅軍的感人場面。這一時期,清流共有6000多優秀兒女加入了紅軍隊伍,總量佔到當時清流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強。

  5、清流是中央蘇區最早的中國共產黨土地綱領的實踐地和完善地。
  清流的土地革命始自1930年9月的李坊暴動,暴動農民包圍了號稱“清流南門外第一家”的大土豪羅開水的住宅,強行收繳了羅家的槍支彈藥,焚燬了各種契約,打開穀倉,將倉中稻穀全部分給各村群眾。
  1931年初,清流蘇區在李坊、荷坑、下謝等地設立分田工作點,成立分田委員會。
  1932年初,寧清歸中心縣在李坊、荷坑、下謝等地設立分田工作點,成立分田委員會,以指導全區的分田工作。1932年2月24日張貼下謝鄉貧農團公示分田榜,平均分配土地。清流縣博物館保存了“閩西清流四堡區下謝村貧農團分配土地榜”。1932年秋,寧清歸蘇區掀起第二次分田高潮。10月,寧清歸中心縣委在寧化城關召開分田工作會議,貫徹福建省蘇政府《關於政治及蘇區工作報告決議》,研究部署新區的分田工作,以改變“寧化清流赤化了二月多,但土地還沒有分好”的狀況,糾正部分地區存在的“土豪在各種方式掩飾下,保存其土地”等問題。至1932年底,全區已建立紅色政權的區鄉,90%的農民分得了土地”。
  1933年7月,東方軍恢復蘇區大片地域後,寧清歸中心縣委又迅速開展新區土地分配工作,領導廣大群眾轟轟烈烈地進行分田運動。時值稻穀黃熟收成在望,各級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從實際出發,加強領導,及時糾正工作偏差,採取平分青苗或穀子的分配方法,促進分田運動的深入發展,使新赤化的區域,80%以上的農民分到土地。七八月間,寧清歸中心縣委領導開展以查田為中心的突擊運動,清流在查田中也取得新的成果。至1933年12月,全縣有2000多戶,1萬多農民分到土地3萬餘畝,徹底摧毀了封建堡壘,為根據地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6、清流是最早貫徹落實“植樹造林”的蘇區縣。
  清流蘇維埃政權建立後,為把蘇區建設成為鞏固的革命根據地,衝破國民黨對蘇區的經濟封鎖,開展了積極的經濟建設,大力推行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1975年5月28日,清流縣長校鎮黃坑村村民李日晴在翻蓋祖屋時發現了一份《人民委員會對於植樹運動的決議案》,這是1932年3月由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下發至所轄各蘇區縣的翻印件,是目前國內所發現的唯一的此類紅色文檔。該決議案於1932年3月16日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項英、張國燾簽署執行。據考證:《人民委員會對於植樹運動決議案》文檔,全國目前僅發現一件,原件現藏於中央檔案館,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和清流縣博物館此件收藏品均為原件影印件。
  7、清流是中央蘇區最後喪失的根據地之一,是最堅固的戰鬥堡壘。
  1933年9月25日,蔣介石發動第五次“圍剿”,清流成為敵人首要的進攻目標之一,處在反“圍剿”鬥爭前線。10月1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出《為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緊急動員令》指出:“帝國主義國民黨的大舉進攻,在清流、連城、洋口、烏江、梨川等地遭到初步的嚴重打擊之後,正在更瘋狂的進行絕望的進攻,這一戰鬥是蘇維埃道路與殖民地道路決戰的緊急關頭”。

  1934年1月,中央蘇區以寧清歸區域為依託,向東行動,牽制敵軍的東路進攻。5月,國民黨向中央蘇區步步進逼,中共寧清歸中心縣委撤銷,清流等縣的黨組織從中共福建省委劃歸中共閩贛省委領導。6月26日 閩贛戰地委員會發出《關於黨的組織工作給各級黨部及突擊隊的一封信》,指出閩贛蘇區是處在粉碎五次“圍剿”決戰的最前線,閩贛黨的基本任務是發動群眾,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以保護和發展閩贛蘇區。要求各縣委壯大黨的組織,鞏固黨的基礎---支部。在7月底以前無論如何要求完成戰委發展新黨員的計劃(其中清流任務300名)等。30日閩贛戰地委員會發出給各級團與少隊同志們的一封信。其中有清流必須在8月15日前完成吸收300名青年加入共產青年團;清流安樂要成為全縣的模範中心區委等指示。7、8月,清流蘇區在閩贛省委的指示下突擊發展了黨員和團員各300名,配合省蘇工作團在嵩溪等地設立兵站,在林畲組織運輸隊,加緊部署武裝保衛秋收、籌集資材、加強後勤保障等工作。10月,主力紅軍開始長征。11月26日,敵五十二師盧興榮部兵力5000餘分兩路由嵩溪、大路口、牛屎塘及嵩溪、嶺下、供坊進犯清流城。清流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執行閩贛軍區關於“備足糧食、堅師城池”的指示,指揮游擊隊等600多武裝人員堅守縣城。激戰一天,縣城失陷,史稱“清流保衛戰”,中共清流縣委、縣蘇維埃領導人幾乎全部犧牲,清流蘇區遂告淪陷。清流蘇區在失去主力紅軍依託的情況下,依然堅持鬥爭了近兩個月,成為中央蘇區最為鞏固的戰鬥堡壘。

  8、清流是紅軍游擊隊北上抗日的策源地和長征出發地之一,為長征作出了特殊貢獻。
  清流蘇區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堅決鬥爭,在客觀上促成了主力紅軍在這一區域的大量集結,這一時期,先後在清流蘇區參加反“圍剿”鬥爭或後期在此集結的主力紅軍部隊就有紅三軍團、紅一軍團、紅九軍團和紅三十四師等部,清流因此成為中央紅軍長征前夕的重要集結地之一。
  清流是長征出發地之一。1934年7月,中央決定由紅七軍團改編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由瑞金出師經福建北上抗日。9日,抗日先遣隊由寧化西北進入清流,後經賴坊、官坊、田口、黃沙窯等地於15日向永安進發。19日,擔負護送先遣隊東進任務的紅九軍團在軍團長羅炳輝、政委蔡樹藩、參謀長郭天民的親自指揮下由清流縣境東南強渡九龍溪進入羅坊一帶,與紅七軍團一同對永安之敵實施鉗形包圍,給敵予極大威懾。同年8、9月間,完成護送任務後的紅九軍團再返清流,一面尋找有利戰機抗擊敵人,一面奉命有序地向清流裡田長校、寧化曹坊滑石和長汀鍾屋村等三縣交界地帶集結。10月,紅九軍團所部即由鍾屋村等地出發,率先踏上長征之路。同年9月,紅三軍團、紅一軍團和紅三十四師各一部在完成反“圍剿”作戰任務後,相繼奉命沿清流城關、安樂撤往寧化淮土一線,並由此踏上長征之路。

  其次,清流蘇區軍民和各根據地人民的頑強抗爭,為中央紅軍在頻繁的戰鬥間隙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機,使其在實施戰略轉移前儘可能地做了一些戰略思想、兵員補充和戰略資材等各方面的準備工作,為戰略轉移的順利實施和長征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必要的基礎。1934年2月 清流獨立營擴編,兵力達300餘。2月26日 蘇區中央局發出《關於赤少隊突擊運動給各黨部的指示》,指出必須立即將突擊的火力集中到新區邊區,在那些戰略上有極重要意義的區域,如建寧、彭湃、廣昌、樂安、永豐、清流、連城等,把群眾中積極分子,每個青壯年、男女公民都武裝組織起來。6月14日《紅色中華》載文“清流城市工人在黨和工會的領導下,十分之七加入了模範營”。8月中旬,中央及閩贛省工作團300餘人駐清流,指揮部設嵩溪,並在嵩溪設兵站,林畲設運輸隊,有200多人。
  再次,紅軍長征後,清流蘇區在失去主力紅軍依託的情況下,依然堅持鬥爭了近兩個月之久,後又與閩贛、閩西等地方紅色武裝並肩作戰,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從而拖住了國民黨大量有生力量,極大地減輕了北上紅軍的壓力,從另一個方面配合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做出了特殊貢獻。
  9、清流是紅軍游擊隊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支撐地之一。

  長征後,留守清流的地方武裝一部分編入閩贛省軍區十八團,之後和閩西紅九團會合,1938年初編入新四軍第二支隊,開赴抗日前線。
  1935年1月,閩贛十二、十七、十八團在清流、寧化一帶開展游擊戰爭。3月,成立以張鼎丞為主席的閩西南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閩西黨的地方組織和游擊隊。6--9月,紅九團第二營、明光獨立營與第十七、十八團餘部會合,在永安、清流、連城、寧洋一帶開展游擊戰爭,並在清流東部等地建立了較鞏固的遊擊根據地。
  三年游擊戰爭時期,留在南方堅持鬥爭的陳毅、項英、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又多次率部進入清流,轉戰於清流的山山水水,領導包括清流在內的南方根據地軍民與敵展開浴血奮戰,始終堅持紅旗不倒。
  10、清流為中華革命民族的和解放事業付出了重大犧牲。
  主力紅軍長征後,國民黨反動派對清流蘇區人民進行了瘋狂的報復和反攻倒算。據民國縣誌記載“1934年11月,國民黨軍隊破城後,城內僅餘27戶,共計48人”。
  在整個波瀾壯闊的土地革命時期,清流共有2.7萬人參加了革命鬥爭,紅軍人數6000多人,游擊隊員1900多人,有4000多人在鬥爭中犧牲或失蹤。全縣被完全毀滅的村莊有40個,絕戶801戶,被殺1930人,被抓、被打或被迫逃往他鄉2500多人,疾病飢餓死亡人口7911人,在這場劫難中,被焚或被迫移民並村而倒塌房屋6027間,土地荒蕪6289畝,被搶殺耕牛662頭,被搶奪或毀壞的農資財物更是不計其數。

  全國解放後,全縣有8個鄉鎮被評為革命老區鄉鎮,3個鄉被評為老區分佈鄉,82個村(居)被評為老區行政村(居),56個村被評為老區基點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