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主義思潮再現加拿大

分離主義運動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存在。其提出的主要理論依據通常是民族自決,既一個民族有權建立屬於本民族的國家。這個概念的提出,對於殖民主義時代各被殖民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提供了法理基礎,做出過改變世界格局的重要貢獻。但是隨著現代國際秩序在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後逐漸成型穩定,在區域化和民族融合慢慢成為主流的時候,民族自決日益成為排外主義和恐怖主義的溫床,為已經建立的國際秩序帶來空前挑戰。


分離主義思潮再現加拿大

加拿大最近也再次受到分離主義的困擾。今年的聯邦選舉,自由黨的小勝,讓加西的阿省和薩省選民極度失望。一直對自由黨不滿的阿省人民甚至沒讓自由黨在該省拿到一個席位。選舉後,不滿的選民開始打出要獨立的口號,加西獨立第一次進入加拿大人的視野。這也重新引起了加拿大人對此前魁北克獨立所帶來的各種痛苦回憶。

眾所周知,加拿大是英法雙語國家。形成這個鮮明特色的原因來自加拿大的歷史。

當初加拿大所在的北美是當地原住民的家園。當西歐的殖民者發現這片富饒遼闊的土地後,便紛至沓來開疆闢土,驅逐當地土著。其中,當時國力強大的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在北美佔據了大片的土地。

法國最先在北美建立永久的殖民地。隨著殖民地的不斷擴張,法國佔據了北美大片的土地,建立了從今天魁北克一直到墨西哥灣的大片領土,並將之命名為「新法蘭西」。

與此同時,英國也開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包括著名的最終獨立為美國的北美13塊殖民地。隨著兩國殖民地的擴張,兩國間的一戰在所難免。

英國和法國本來在歐洲就有百年情仇。兩國不同的語言文化,不同的宗教傳統,最終在北美殖民地的爭鬥中兵戎相見。

這場開始於1754年的戰爭最終引發英法北美戰爭。1756年,戰爭擴大至歐洲乃至全球,成為七年戰爭的一部分。最終在1763年,法國與英國簽署巴黎合約,法國失去大部分的法屬加拿大,法屬路易斯安那。居住在此的法國人或返回歐洲,或遷移至魁北克。英國也確立了北美霸主的地位。

但是驕傲的高盧人怎麼會輕易言敗。雖然被迫接受了英國的管制,但是身居英國控制地區的法國人依然堅守自己的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傳統。在加拿大建國後,法國人更是積極爭取更大的自治權。

1960年代,魁北克爆發寂靜革命。魁北克政府從教會手中接管了各種公共服務體系,整個社會也從宗教佔主要控制權的社會開始向世俗化社會轉變。在整個社會轉型的時期,魁北克人的身份認同也開始發生變化,從原來自認為法裔加拿大人轉變成魁北克人,並認為魁北克不同於法國也不同於加拿大,應該成為獨立的國家。

在這個方面,法國也沒有少耍小心眼。正如同英國經常鼓動其他國家的分離主義運動,法國也明裡暗裡地鼓動魁北克的獨立分裂思潮。1967年,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在訪問滿地可出席世博會的時候,在市政廳出人意料地發表魁北克自由萬歲的演講。他當時高喊「滿地可萬歲!魁北克萬歲!」(”Vive Montréal ! Vive le Québec !”),「自由魁北克萬歲!法國人的加拿大萬歲!萬歲!萬歲!法國萬歲!」(”Vive le Québec… libre! Vive, vive, vive le Canada français! Et vive la France!”)。這激起了當地魁北克人對自己文化語言的強烈自豪感。這股被成功撩起的獨立思潮運動,大大激勵了魁北克的分離主義力量。

但當時的加拿大政府對此強烈反應,時任總理萊斯特·皮爾遜當即譴責這一言論,並宣稱:「加拿大人不需要被解放。」戴高樂也因此提前結束訪問加拿大,返回巴黎。而他本人也被加拿大政府列為不受歡迎人士。加法關係也因此降到低點。

被撩起的獨立思潮開始在魁北克暗潮洶湧。1970年,以獨立為目標的魁北克人黨成立,並於1976年成為省議會的絕對多數黨。該黨通過101法案,使得法語成為魁北克的唯一官方語言,並限制英語在該省的使用。

同年10月爆發十月危機。獨立組織魁北克解放陣線在10月5日綁架了魁北克省勞工部長皮埃爾·拉波特和英國駐滿地可貿易代表詹姆斯·克羅斯並對政府提出6大訴求。對此,時任總理皮埃爾·杜魯多可沒對他們談民主人權,而是用強硬的態度宣佈戒嚴。最終該事件以拉波特被殺而克羅斯被釋放而解決。魁北克解放陣線則因為這次危機過於暴力而失去支持。和平獨立漸成主流。

1976年,魁人黨再次贏得多數席位,開始再接再厲開始向獨立方向邁進。該黨通過《主權-結合(sovereignty-association)》方案組織了1980年的魁北克獨立公投,但最終以60%反對遭到否決。

1994年魁人黨再次贏得多數席次之後,又開始推動1995年獨立公投。最終結果是贊成獨立的以49.42%比反對50.58%落敗。這個1%的差距讓當時的加拿大聯邦政府嚇出了一身冷汗,國家分裂的威脅已經近在眼前。1996年9月,時任總理讓·克雷蒂安委派政治學家斯特凡·狄安向最高法院提交三個問題,以釐清最高法院魁獨案裁決的所引發的憲法爭議,並希望從根本上根除獨立公投的法理依據。

這三個問題包括:一、以加拿大憲法為本,魁北克國民大會,立法機關或政府是否有權單方面的在法理上脫離加拿大?二、國際法是否賦予魁北克的國民大會,立法機關或政府可以有權單方面進行魁北克脫離加拿大的行為?關於此,在國際法上是否賦予魁北克的國民大會,立法機關或政府自決權力以法理上單方面的從加拿大獨立?三、魁北克的國民大會,立法機關或政府法理上獨立的權力在民主與國際法衝突的情況下,在加拿大何者應優先考量?

最終最高法院作出結論表示魁北克沒有權力單方面獨立。之後下議院提出《清晰法案》,指出一個省在辦理獨立公投時,必須有「清晰」的意願(是否清晰則依照下議院的裁決),而且結果必須是絕對多數,而不能只是50%多一人的相對多數。這就從根本上斷絕了魁北克僅憑單方面舉行公投,並根據相對多數就可以脫離聯邦的可能。

魁北克的分離勢力雖然得到了控制,但是分離主義的傷痛仍然一直懸在加拿大人的心中。因此這次加西幾個省份又提出獨立口號的時候,其他省份加拿大人的心裡估計也是五味雜陳。

此次提出獨立口號的是阿省。眾所周知,加拿大是個產油國,而阿省則是加拿大石油產業的輸出省,也因此,阿省一直是加拿大下金雞蛋的雞——阿省人每年上繳聯邦大量的稅收用以志願其他省份。正所謂同富貴易,共患難難。在全球油價低迷的今天,收入大減的阿省仍然要承擔援助其他省份的重任,阿省人的不滿也不足為奇了。在加之聯邦政府不斷以環保為由威脅要減少阿省的石油產量,阿省對獨立的支持也在選舉後大幅飆升。他們甚至認為加入美國成為第51個州可能都比留在加拿大更好。

雖然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阿省和薩省人民支持獨立的意願只有33%和27%,均為歷史新高。但聯邦政府要面對的難題,估計會持續一段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