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釋i7不一定比i5更好?

【1、前言】

原命題是“如何通俗易懂地說明i7 真不一定比 i5 好?”,這顯然就是面向小白群體的解釋問題,但我覺得好難回答!如果你沒有任何關於CPU的瞭解基礎,不管怎麼解釋都可能是一件比較難搞明白的事情。

【2、比較簡單的解釋辦法——隔代比較】

隔代比較,老款的高配不一定有新款的低配那麼好用,這個總應該算是大白話吧?!特別是像電腦主要硬件(如CPU、顯卡等)這些發展速度較快的產品,你當年的高配產品(高端型號)可能過個兩三年就屬於落伍的東西,主要特性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步伐。

CPU近8年來發展速度沒有那麼快,但隔代優勢仍舊存在,比如八代、九代的i5處理器因為升級到了物理六核心,所以比前幾代四核i7更強些,也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事情。八代、九代的i3都已經升級到了物理四核心,所以打平甚至超越前幾代i5處理器也是鐵板釘釘。根據實際情況,下一代i3-10100處理器已經可以對拼甚至超越七代i7-7700了(因為頻率一樣,但10代架構更先進)。具體情況我們已經為大家整理在下表中(超線程技術理論上帶來20%~25%的性能提升):

如何解釋i7不一定比i5更好?

So,你如何理解淘寶上各種花裡胡哨整機提供的“i3-9100F免費升級i5-750”、“i5-9400F免費升級i7-860”等“優惠”措施?i5-750是9年前的第一代i5處理器,典型的電子垃圾,性能和i3-9100F完全沒法比,後者同理,為第一代i7處理器。那我比較傻,要求賣家不升級可以嗎?不行!不升級要加錢的哈!真是太搞笑了!

這裡再昇華一下,各代之間架構差距有多大?在這10代處理器中,提升最大的一代是第二代SandyBridge架構,此後架構都是在擠牙膏,顏色相同的兩代(也就是接口相同)差距特別小,更改接口的這一代理論上是英特爾的架構升級年,但6~10這五代都是從第六代Skylake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只是核心、製造工藝在變罷了(都是lake系列,看尾綴單詞的規律)。

【3、同一代之間的比較】

情況一:低電壓i7和標準電壓i5處理器

移動版的低電壓i7處理器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比不上同一代的標準電壓i5處理器(因為它們一直都是相同的核心與線程)。

如何解釋i7不一定比i5更好?

從表面參數看,低電壓版的i7-8650U和標準電壓的i5-8300H在參數上沒有什麼區別,甚至睿頻加速幅度還要更高,那是不是說明i7-8650U表現更強?顯然不可能,因為TDP牆的限制,i7-8650U的高睿頻只能“曇花一現”,而i5-8300H因為TDP牆上限較高,所以不容易降頻,這就導致瞬時跑分可能兩者差別不大,但在實際遊戲及長期測試中,i7絕對處於劣勢。

低壓U在遊戲本中一直都是不吃香的,除非廠商願意解鎖TDP至更高的上限,比如25W左右,表現才會稍好(頻率更穩定)。當低壓U系統同時採用核芯顯卡工作時,兩者共享TDP的情況下,CPU頻率表現還要更慘。

臺式機其實也一樣,T結尾超低電壓版的i7處理器(比如i7-8700T)雖然比標準電壓i5還是多了超線程,但因為頻率較低,即使超線程可以彌補這一缺陷,但遊戲表現肯定不如i5那麼好,除非主板解鎖TDP,讓i7長期運行在較高的睿頻環境中。

情況二:普通i7和可超頻的i5-K系列處理器

因為i5有K系列存在,所以在超頻後,它們的表現也可能比普通i7更搶眼(尤其是遊戲)。

情況三:筆記本i7和臺式機i5處理器

這個比較有點無恥,畢竟臺式機的運行環境比較放縱,性能發揮基本都是往最大化方面靠攏,筆記本情況比較複雜,低電壓i7就不說了,慘敗於臺式機i3(四核)\\i5。標註電壓的移動版i7參數其實很不錯,真的很不錯,和臺式機i7非常接近,但不要忘了,全世界沒幾家筆記本製造商、沒幾款筆記本能夠將散熱設計到位的,受到TDP、散熱壓力的雙重打擊,移動版標壓i7這些“火爐”是很難運行在理想化參數中的。

最後吧,有人說移動版CPU的核心是特挑的、低電壓CPU的核心是特挑的,真的是想多了!英特爾的移動版市場發展重心就是低電壓CPU,全都是特挑的話那還能叫特挑嗎?這些低壓U解鎖TDP後一樣都是洪水猛獸,發熱功耗爆炸,而TDP牆是鎮壓它們的最後一道防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