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百億收購引震盪!可樂入華百年,我們走出國門為何卻那麼難?

文 | 李珂


過去的幾個月,對部分澳大利亞民眾而言,是“黑暗”的。原因是,他們的國家標誌(icon)正在被出售;而接手方,是在彼國刻板印象中,並不那麼受歡迎的中國企業——蒙牛。


01、限制


儘管,受到了澳大利亞輿論的廣泛批評,上週四,澳大利亞奶粉品牌貝拉米(Bellamy’s)的股東卻還是同意了蒙牛集團的收購報價。


貝拉米提交的代理投票結果顯示,近99%的投票接受了蒙牛每股13.25澳元的報價,已經提交的投票也佔到了總票數的約四分之三。


今年9月,蒙牛宣佈以不超過14.6億澳元,約合71億元人民幣的總對價購買貝拉米的全部股份。股東投票的結果也預示著,蒙牛收購案在上月中旬獲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審批通過後,掃清了可能阻礙交易的最後一個潛在障礙。


蒙牛百億收購引震盪!可樂入華百年,我們走出國門為何卻那麼難?


可就在貝拉米股東投票的前幾天,蒙牛又宣佈了另一起針對澳洲乳企的收購案“將正式啟動”。這次的收購對象是乳品和飲料公司雄獅公司(Lion-Dairy & Drinks),涉及資金約29億元。雄獅公司擁有牛奶、酸奶、冰咖啡、豆奶、椰奶與果汁共計六個品類的多個品牌。從規模來看,是澳大利亞第二大乳企。


透過此次收購,蒙牛可取得大量高品質的澳洲奶源、擁有13個位於澳洲各地的大型製造設施,以及可服務35,000名客戶的龐大冷鏈分銷網絡。另外,憑藉雄獅公司在澳洲的製造設施生產的超高溫處理乳品(UHT)日益增加,集團可享有先前被第三方服務供應商賺取的利潤。


當然,和貝拉米案類似,蒙牛對雄獅公司的收購,也有待澳洲“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和“消費者委員會”的批准。但國外分析師普遍相信,後續的審批過程並不會面臨太多波折。


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當國內諸多輿論為蒙牛叫好的同時,大洋彼岸,卻有人坐不住了。


事實上,就在官方通過貝拉米收購案後,澳大利亞從中央到個體的諸多參議員便“跳了出來”,呼籲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和“消費者委員會”對該筆交易進行嚴密審查。在社交媒體上,澳大利亞民眾更是為此吵翻了天,其聲勢之浩大,甚至不輸當年可口可樂在我國收購匯源果汁時的場景。


為了確保這項收購“不傷害澳大利亞國家利益”,澳大利亞官方對這筆交易提出了一系列的限制條件。


限制條件包括:貝拉米需要將總部留在澳洲至少10年;公司董事會的大部分成員應是在境內居住的澳洲公民;蒙牛至少要投資1200萬澳元用於建立或改善澳大利亞的嬰兒配方奶粉加工設施——上述條件,將確保貝拉米繼續支持澳洲本地就業,並有利於擴大國內和亞洲市場、增加出口能力。


但這些“妥協”,並沒從澳大利亞政界換來與之相應的理解和信任。


蒙牛百億收購引震盪!可樂入華百年,我們走出國門為何卻那麼難?


02、批評


在上月中旬的審查之前,澳大利亞參議員威爾森公開表示,塔斯馬尼亞州的乳品產業,不該為了中國商人的利益而被出賣。即便出售行為獲得了澳大利亞政府的批准,他依然堅持——支持外國投資,但反對該交易,因為貝拉米是“澳大利亞的標誌性公司”。


另一參議員蘭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對這次收購感到焦慮。我將呼籲財長認真考慮我們的糧食安全以及以下問題:當跨國公司將其股東的需求置於澳大利亞生產者的需求之上時,澳大利亞的就業形勢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此外,澳大利亞右翼政黨“單一民族黨”的黨魁漢森聲稱,“我們允許中國人搶走一家在市場佔領先地位的奶粉製造商,卻很少考慮這對我們國家的未來意味著什麼”。而澳洲“國家黨”前黨魁喬伊斯隨後也宣佈,看到澳洲又有資產賣給中國企業,他“深感失望”。


事實上,這種種反對的聲音,都源於兩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未來,澳洲的牛奶會不會都被中國買走”;以及,中國是否在以比其他任何國家更大規模或更令人震驚的速度,搶奪澳大利亞的標誌性品牌。


快消君不禁感慨,新的一輪“中國(企業)威脅論”又盛行起來了,真是萬萬沒想到我們也成了“帝國主義(商業)”。


好消息是:儘管政客們對於向海外買家出售更多的乳業資產表示擔憂,但當地的農場主則認為,這筆交易可能會終結自有品牌牛奶廉價的命運,並顯示出中國對乳業資產的估值高於澳洲政府。


蒙牛百億收購引震盪!可樂入華百年,我們走出國門為何卻那麼難?


眼下,澳大利亞乳製品行業正在遭遇1995年以來的最低年產量。伴隨著成千上萬的農場主相繼退出這一行業,澳洲政府因其無所作為而備受批評。對於這個規模為130億澳幣的行業,未來該何去何從?澳洲的議員和農場主們,也出現了明顯的分歧。


據澳財報道,澳大利亞奶農協會主席布萊恩·泰斯曼表示,蒙牛對澳大利亞乳企的收購可能為更多乳製品出口和投資打開大門。“對於澳大利亞乳製品行業而言,中國企業看到了澳大利亞政客們沒有看到的東西,即優質乳製品的廉價供應。與此截然相反,澳大利亞很多人並不認為其有多大價值。”


新南威爾士州乳業協會主席法林·湯普森則表示,“到目前為止,我所看到的一切似乎都是正面的。因為蒙牛收購的目的是發展澳大利亞乳業公司在國內以及出口至東南亞和中國的業務。”


他認為,蒙牛的收購有望為澳大利亞乳企供應商結束長期的不確定性局面。並且,如果澳大利亞兩大商超被迫和中國乳製品加工商競爭奶源,那麼牛奶價格預計會出現上漲。


這也意味,如果能給奶農帶來更好的回報,那麼,他們似乎相當樂意被收購。而此前伊利收購新西蘭第二大乳企威士蘭乳業,雖然也引發了該國政界一些對外資所有權的擔憂,但由於給奶農的溢價補償足夠多,因此承受了相比蒙牛少得多的“批評”,便更加映證了這一點。


說到底,政客也好,民眾也罷,都是看客,對處於產業鏈核心地帶的奶農和乳企而言,生存永遠是第一位的。更何況,貝拉米和雄獅公司本來也不是什麼澳大利亞的“國家標誌”。


蒙牛百億收購引震盪!可樂入華百年,我們走出國門為何卻那麼難?


03、出路


當下,位於澳大利亞輿論颶風眼的貝拉米,搶在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前幾周才上市,至今也不過五年。事實上,其從未直接“生產”任何嬰兒配方食品,而是主要從歐洲採購;更僅僅擁有不到150名員工。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記者西蒙·埃文斯本月早些時候對貝拉米進行了簡要介紹,其標題是,“沒有一頭牛、也沒有一寸草皮的貝拉米”。他的核心觀點是:“貝拉米是一家營銷企業,關於實物資產,沒有多少可看的東西。”


而摩根大通農業分析師貝琳達·摩爾則更直接地表示:“貝拉米是一家品牌和營銷公司,現在正試圖從歐洲和澳洲採購所有奶粉。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貝拉米並不是一個好的戰略資產——至少對於澳大利亞企業而言如此。”


蒙牛百億收購引震盪!可樂入華百年,我們走出國門為何卻那麼難?


而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尤其是海淘渠道的貝拉米,在經歷了2014-2016年的飛速增長後,近幾年的日子也不太好過,業績大幅下滑,庫存積壓嚴重。


今年8月,貝拉米公開表示,由於中國市場監管和行業競爭逐漸激烈,該公司的全年利潤同比下降49.3%至2170萬澳元;收入下降19%至2.662億澳元,低於公司自身的指導和市場預期。


那麼,另一主角雄獅公司在澳大利亞的真實境況如何呢?


事實上,雄獅公司CEO此前曾公開證實,公司已將乳製品業務減記5.3億澳元。可以說,公司業績並不出色,甚至有點難看。


更諷刺的是,雄獅公司壓根就不是一家澳資公司。當下,雄獅公司的實控權歸日本第二大啤酒釀造商——麒麟控股公司所有。後者在五年前收購了其澳大利亞乳業投資組合。不過,由於業績始終低迷,再加上麒麟控股正將業務重新聚焦於啤酒,其從去年開始就一直在尋找雄獅公司的買家,直至遇到“接盤俠”蒙牛。


也就是說,由於澳大利亞市場支付的價格不足以維持行業的發展,蒙牛買的兩個澳大利亞企業以及牽涉其中的奶農們,當下的生存狀況都不甚樂觀。而蒙牛的收購,一方面通過國內市場超高的支付能力化解了澳大利亞奶農生存上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貝拉米和雄獅公司的進一步“沉淪”——除了被國內乳企收購,貝拉米在華還有什麼更好的生存之道?而國內消費者,又有多少知道雄獅公司是做什麼的?


後記:


中國企業向外擴張收購,一直都是正確而又尷尬的抉擇。隨著中國經濟來到世界第二的位置,成為了世界經濟的發動機,西方世界感受到了迫在眉睫的“壓力”。很自然地,將中國描述成一個“用天鵝絨手套隱藏著鐵拳,壓制那些小國的新帝國巨人”。


面對中國的崛起,有的傳統強國從心理上難以接受;而更難受的是,從利益上,中國的崛起讓他們沒辦法像以前一樣,輕鬆地通過壟斷技術控制資源賺取高額利潤。而我們的企業,揹負著這些國際上的偏見和刻板印象,步履維艱。


不過,“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當年,兩樂入華時,“水淹七軍”將國內汽水企業打得潰不成軍的“慘狀”,對於很多業內外人士而言,仍歷歷在目;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時遭遇的大規模抵制,也同樣觸目驚心。但挺過去了,就是一片豔陽天。


說到底,中國企業既然戰到了現在的位置,就必然會面對這樣的壓力。即便是在同一個班級裡,都會有排名先後的競爭,更何況這是國際間的明爭暗鬥呢。


蒙牛百億收購引震盪!可樂入華百年,我們走出國門為何卻那麼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