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手機5大“偽常識”,別再信以為真啦。


揭秘手機5大“偽常識”,別再信以為真啦。

手機不斷更新換代,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許多“常識”也不一定正確了。那麼在使用手機的時候,有哪些“常識”其實是錯誤的呢,讓史萊君帶您揭秘“偽常識”吧!

“偽常識”一:手機要把電量耗盡再充電

這種說法原先針對的是能產生“記憶效應”的鎳鎘電池、鎳氫電池。而對於現在採用鋰電池的新型手機,情況正好相反,鋰電池隨用隨充效果更好,如果電量耗盡再充電甚至還會加快電池老化,所以現在的手機無需耗盡電量再充電哦~

揭秘手機5大“偽常識”,別再信以為真啦。

“偽常識”二:手機和銀行卡、身份證放一起,會讓卡消磁

這幾年,磁條銀行卡正逐漸被芯片銀行卡取代,卡里的信息都儲存在特定的芯片中,依靠射頻技術進行識別,完全不用擔心消磁的問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第二代身份證使用的是非接觸式IC技術,內置的是芯片,並沒有磁條。所以我們更不用擔心身份證“消磁”的問題啦。

揭秘手機5大“偽常識”,別再信以為真啦。

“偽常識”三:5G輻射比之前大很多?

親,這個問題早就闢謠啦!網絡提速和通信基站輻射增值無關。5G網絡速度比4G網絡速度更快,這是靠擴容傳輸寬帶實現的,就像拓寬高速公路一樣,並不靠增強通信基站的信號發射功率。同時,5G通信基站的輻射標準並沒有變,還是要低於40微瓦/平方釐米,這個標準還不到美國的1/10。要小翼說啊,擔心5G基站的輻射,還不如擔心一下紫外線的輻射呢!

揭秘手機5大“偽常識”,別再信以為真啦。

“偽常識”四:手機進水後加熱烘乾

手機進水不要慌,如今我們使用的手機都具有很強的密封性,只要不在水中長時間浸泡,水很難在短時間內進入手機內部的主板電路。可這個時候如果給手機加熱,手機內部的水蒸氣遇到較冷的主板凝結成水珠,反而可能會進入主板使手機徹底報廢。手機進水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儘快擦乾手機表面的水分,並將手機與乾燥劑密封放在一起,靜置一段時間。

揭秘手機5大“偽常識”,別再信以為真啦。

“偽常識”五:牙膏能修復手機屏幕劃痕

坊間一直有說法稱牙膏能修復手機屏幕上的微小劃痕,這種說法認為牙膏中含有的硅物質和摩擦劑可以對劃痕進行填補和修復。但事實上,牙膏中摩擦劑的硬度還沒有手機玻璃屏幕的硬度大,根本無法起到打磨手機屏幕的作用。而且,手機屏幕劃痕的尺寸一般都遠大於牙膏摩擦劑顆粒的直徑,摩擦劑顆粒難以牢固地填充在劃痕中。所以,用牙膏修復手機屏幕是不可行的哦。

揭秘手機5大“偽常識”,別再信以為真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