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陽谷的歷史事件,你聽說過幾件?

老鄉們點右上角關注村村通,聊城人自己的頭條圈子!

陽穀地理位置顯要,處於黃河與運河交界處,黃河改道、運河疏通、縣城遷址、齊魯會盟等等,歷經時代變遷,有許多著名歷史事件至今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1、齊魯會盟於柯

柯,即今阿城。《齊桓公許與魯會於柯而盟》記載: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2、齊、宋、江、黃會盟陽穀

據史書記載,春秋魯僖公三年,作為周邊霸主的齊桓公約宋、江、黃三國諸候會盟於陽穀,其主要用意是聯合討伐楚國。在會盟儀式上,齊桓公還談了“無障谷,無貯慄,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等內容,意在表達伐楚的決心。

3、晏子治阿

春秋齊景公時(前6世紀末),晏子(名嬰,字平仲)為東阿(今阿城鎮)宰。三年間,景公聽到很多人說晏子的壞話,想罷免他。晏子說:“我知道錯在哪裡了,讓我再幹三年吧。”景公遂叫晏子繼續治阿。又三年,果然聽到的都是說晏子好,景公要賞賜晏子,晏子說:“這賞我不能受。”景公問原因。晏子說:“我第一次治阿,懲淫戒惰,按法辦事,不徇私情,不事權貴,因而得罪了一些人,他們在你面前淨說我的壞話,因而你認為我把事情辦糟了。後來,我改變了主意,對淫民不管,對惰民不問,決獄照顧權貴,見了貴人卑躬屈膝,所以他們又淨說我的好話,傳到你跟前,又認為我幹得好了。其實,罰者正該賞,賞者正當罰。所以,現今的賞賜,我不能受。”由此,齊景公知晏子賢能,任以國政,用為齊相。

4、尹子奇治阿(今阿城)

尹子奇,齊人也。新序曰:“昔子奇年十八,齊君使之治阿。既行矣,悔之。使使追之。未來阿及之,還之。已到,勿還也。使者及之,而不還”。君問其故。對曰:“臣見所與共載者,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是以不還。”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魏以齊使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

5、設置陽穀縣及縣城遷址

隋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析東阿設置陽穀縣,“取東阿縣界陽穀亭為名”(見《元和郡縣圖志卷十》)。陽穀亭即古陽穀亭,春秋時屬齊國,故址在今平陰縣南端,因在谷山(漢代稱谷城山,今稱黃山,在今平陰縣東阿鎮北)之陽而得名。 據清同治年間《山東通志》記載:隋、唐、五代至北宋年間,陽穀縣城在今縣城東十五公里處,即阿城鎮疊路頭村西。北宋開寶六年(973年)縣城被河水衝破,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移於上巡鎮(今張秋鎮城坡村)。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再遷至孟店,即今陽穀城址。

6、李谷治水

李谷(903年-960年),字惟珍,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人。27歲舉進士,先後在五代後晉、後漢、後周三朝為官。後晉天福年間,擢監察御史,歷任開封府太常丞、虞部員外郎、吏部郎中等職。後周世宗派宰相李谷到“漲秋”治水,水患既除,將“漲秋”改為張秋。

7、開通會通河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採納壽張縣令尹仲暉建議開鑿會通河即運河山東段,起自東平路須城縣(今山東東平)安山西南,至臨清抵達御河,全長251裡,建閘門31道,計役人工200多萬工。

8、劉大夏治河

劉大夏(1436—1516),字時雍,號東山,明華容縣人,官至兵部尚書。弘治六年(1493年),黃河決口,沖決張秋運河東岸,決口百餘丈,衝卻民房無數,黃河水奪汶水入海,會通河淤塞。帝命都御史劉大夏等到張秋治河。水災得到治理,張秋鎮改名為"安平鎮"。

9、湯顯祖逾七級

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湯顯祖坐船沿運河經過七級,客住兩天,受到感悟,在七級一連寫了四首長詩:《陽穀田主人園中》、《陽穀助田主人宗祈雨》、《陽穀主人飲》、《雀兒行》。湯顯祖在陽穀七級留下了大名,使陽穀的歷史上增添了光彩的一頁。

10、開通會通河

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採納壽張下令開鑿會通河即山東運河,起自東平路須城縣(今山東東平)安山西南,至臨清抵達御河,全長二百五十多里,建閘門31道,計役人工二百五十多萬工。

陽穀田主人園中 宣遊無滯情,端居有遙寄。 北窗何嫋嫋,纖襟出延吹。 宛轉曲閨通,依微連圃遞。 青華猶被隴,朱實已盈器。 南人善澆注,北叟忘機事。 坐仰密雲 ,直望靈膏墜。 恢恢九夏遒,晻晻三秋至。 我行豈不永,葡萄兩抽翠。 丘園何足論,一身已如質。 倏見漢陰人,空傷仲長志。

11、王倫起義

王倫,壽張王莊村(今陽穀十五里園鎮后王村)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在壽張爆發了以王倫為首的農民起義。這次農民起義雖然從爆發到失敗僅僅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活動範圍也僅限於壽張、陽穀、莘縣、堂邑、聊城、臨清六縣市。該事件發生在“康乾盛世”,地理位置又處於南北交通要道大運河的岸邊,對清廷震動很大。


12、運河(陽穀段)停運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將運河在張秋南沖斷,使漕運停止。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因鐵路和公路運輸興起,延續近600年之久的運河漕運斷航,縣境內河道逐漸淤廢,節制閘也失去了調節水位的作用,陽穀縣七級、張秋、阿城等地的工商業大受影響。

13、國民黨縣黨部成立(同盟會在陽穀成立)

清宣統二年(1910年)陽穀南街人熊觀民加入同盟會,成為陽穀縣最早的革命黨人。1912年,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熊觀民等在陽穀縣城秘密組織國民黨陽穀分部。此為陽穀最早的國民黨組織。

14、魯西第一個黨支部成立

1926年冬,在九都楊村成立魯西第一個黨支部,楊耕心任黨支部書記,楊保善任支部黨員。黨支部直屬中共山東區執行黨委會(省委前身)。支部積極開展黨的活動,在九都楊一帶組織農民協會,開辦農民夜校,進行革命宣傳並發展黨的組織,成為魯西革命的燈塔。

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以示鼓勵!

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點贊是一種尊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