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培養了79名院士13位兩彈元勳,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他培養了79名院士13位兩彈元勳,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Sept.

14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那時的他也許不知道,他在空白處栽種的一切,以後會那樣燦爛地照亮中國的天空。

作者 | 拾遺

來源 | 拾遺(ID:shiyi201633)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01

1898年是近代中國值得銘記的一年,

這一年發生了許多讓人感念的故事。

最為驚心動魄者,莫過於戊戌變法。

只是萬般遺憾,

這場變法圖強的愛國救亡運動,

僅僅維持了百日就被“腰斬”。

而這一年的7月,

在上海一個書香世家,

一個叫葉企孫的小孩呱呱墜地。

其父葉景沄是位愛國人士,

痛心於國家飽受列強欺凌,

“必以西方科學來謀求利國利民,才能治國平天下。”

他決心將兒子培養成國之棟樑。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少年時代的葉企孫

在培養葉企孫上,他幹了兩件事。

第一件:重修身。

他為葉企孫立下規矩:

“慎擇友、靜學廣才、行已儉、待人恕、勿吸鴉片、勿姦淫、勿賭博、勿嗜酒、勿貪財。”

這使葉企孫從小便養成了溫潤的君子之風。

年少時跟朋友發生“因小故而致割席”之事,

也被他寫入日記,惆悵了一輩子:

“一時之忿,至今思之,猶有隱痛。”

第二件:重格致。

葉景沄非常推崇西方科學,

所以除了讓葉企孫熟讀經史子集外,

更讓他鑽研西算、理化、博物等課。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葉企孫報考清華學堂時的留影

1911年,大清王朝壽終。

派遣留學生的遊美肄業館改為清華學堂,

並開始對外招生。

這一年,未滿13歲的葉企孫,

幹了一件讓人叫絕的事——報考清華,竟被錄取。

1915年,他聽了一個科學報告後,

心中風雷激盪,在日記中寫道:

“吾國人不好科學,

而不知20世紀之文明皆科學家之賜,

中國之落後,在於實業之不振,

實業之不振,在於科學之不發達。”

於是17歲的他,聯手同學劉樹墉,

幹了一件更讓人叫絕的事,

成立了清華校史的第一個學生團體——科學會。

並親自擬定了會員守則:

“不談宗教;不談政治;

宗旨忌遠;議論忌高;

切實求學;切實做事。”

每兩週舉行一次的科學報告會,

“選題之廣和內容之精,開一時風氣。”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葉企孫(右二)與清華學堂同學合影

02

1918年,葉企孫順利通過畢業考試,

被派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

後轉入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博士,

師從諾獎獲得者布里奇曼。

讀博期間,他又幹了兩件很牛的事。

第一件:與別人合作,測出了最精確的普朗克常數h值。

這一數值被國際物理學界沿用16年之久。

第二件:驗證了流體靜壓力對磁導率的影響。

這是20世紀高壓磁學的一個重大進展。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1919年,芝加哥大學中國留學生合影。二排左六為葉企孫

如果按這一軌跡走下去,

葉企孫在科研上的成就不可限量。

故1923年他取得博士學位後,

導師一再挽留他留在美國。

但葉企孫動情地說:

“祖國以鉅萬金錢供給吾等,

當刻苦以讀,不可揮而費之,

唯求他日歸國以報也。”

他決定回國當一名大學教師,

“一兩個科學家救不了國,

中國需要一個科學家群體。

正是源於這樣一種考量,

他決定放棄自己的專業研究。

“我要教書育人,培養更多科學家。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1925年,回清華任教的葉企孫,

幹了第一件影響百年中國的大事:在清華創建了物理系。

物理系雖然建起來了,

但能上課的教授只有他一人,

他一個人撐起了整個物理系,

教一年級普通物理,

教二年級電磁學,

教三年級光學,

教四年級寫畢業論文。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葉企孫教書尤善引導。

講授電磁學時,

他發現班上有個學生,

總是低頭看書不聽課,

可葉企孫提問時他總能對答如流。

於是,師生間有了如此對話:

“你能看懂這本教材嗎?”

“能……快看完了。”學生很緊張。

“以後的課,你可以不來聽了,我批准你免課,但實驗絕對不許缺課。”

在之後一次電磁學考試中,

該學生信心十足地交了卷,

“至少得95分以上。”

但最後卻只得了83分。

葉企孫說:“你理論成績幾乎得了滿分,但40分的實驗題,你只得了25分。實驗不行,將來不會有大出息。”

學生心服口服,從此專注於實驗。

1956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個學生,就是李政道。

李政道說:“企孫老師改變了我的命運。”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1956年,李政道、楊振寧獲得諾獎

“凡是出人才的地方,

必然是科學文化最盛行、

科學土壤最肥沃、

科學氣氛最濃厚之地。

比如歐洲哥廷根和美國芝加哥。”

1929年,葉企孫又幹了第二件震動中國的大事:發起組建了清華理學院。

他設置了算學、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地學6系,

並擔任理學院院長和物理系系主任

中國科學研究停滯數千年,

因為葉企孫,第一次有了萬丈雄心:

“除造就科學致用人才外,

尚謀樹立一研究科學之中心,

以求中國之學術獨立。”

而正是理學院的設立,

清華才從有名氣而無學術地位的學校,

一變而成為名實相副的大學。

而正是理學院的設立,

才讓清華逆襲到了如今的地位。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1932年,清華物理系職工合影

03

擔任清華理學院院長,

對葉企孫而言其實是一種犧牲,

他必須放棄自己喜歡的傳道授業和專業研究,

而把主要精力用於行政工作,

“聘任一流學者是我的頭等大事。”

理學院雖然設立了,

但沒有好教師便只是空殼。

於是,葉企孫開始四處求賢。

他請來的第一位賢良是吳有訓。

為表示對吳有訓的敬重,

他作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

把吳的工資定得比自己這個系主任還高。

後來他發現吳有訓工作能力很強,

又讓他接任自己的物理系主任一職。

1937年,他又辭去理學院院長職務,

強烈推薦吳有訓接替自己。

葉企孫的辭職,

一不是自己不行,

二不是眾人反對,

三不是已到退休年齡,

相反,他辭任院長職務時才38歲。

“所做一切,皆出於公心,皆為大局。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吳有訓

葉企孫求賢為人所稱道的,

還在於他沒有門戶之見。

1931年,理學院教授討論會,

熊慶來提出聘請華羅庚為教員,

其他教授都露出驚訝之情。

“他只有初中學歷,還是個殘疾人。”

“清華從來沒有這種先例。”

大部分教授都不贊同。

這時,葉企孫站起來拍板:

“清華出個華羅庚是好事,不要為資歷所限。”

他破格提升華羅庚為教員,

並讓其講授大學微積分課。

不久,他又派華羅庚去英國深造,

這才有了世界一流的大數學家。

華羅庚說:“我一生得他愛護無盡。”

正因不拘一格、無私舉賢,

葉企孫為理學院請來了吳有訓、熊慶來、薩本棟、張子高、周培源等一大批國寶級科學家。

理學院遂成全國研究科學之中心。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1929年,清華大學教師合影。左起:陳岱孫,施家煬,金嶽霖,薩本棟,蕭邃,葉企孫,薩本鐵,周培源。

二十年代中國的科學教育,

包括最有聲望的大學在內,

還尚未有開展實驗研究的。

當時科學教育偏重於課堂說理,

對實際操作一無訓練。

葉企孫深知此弊,

於是他幹了第三件大事——將理學院建成實驗研究中心。

在他四處化緣籌款之下,

物學館、博物館、生物館、化學館、水利館、機械工程館、航空工程館等實驗室,

像一個個蘑菇般從理學院生長出來,

就此開創了高等院校進行科學研究的先河。

新中國成立後,

中科院第一屆數理化學部委員中,

清華畢業生佔了二分之一多,

可見實驗研究之巨大作用。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1935年清華物理系部分師生合影,前排左四為葉企孫

04

在擔任理學院院長和主持校委會期間,

葉企孫幹了影響百年中國的第四件大事:

“借鑑歐美科學史和發展史,

做好新科技領域的開拓性工作,

佔領世界科技的多個制高點。

王淦昌大一時酷愛化學,

葉企孫覺得這個學生極其聰明,

於是三番五次引導他轉學核物理。

最終,王淦昌成了“中國的奧本海默”。

奧本海默是美國原子彈之父。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王淦昌

王大珩赴英國留學時,

改學了應用光學專業。

“這是葉先生的深謀遠慮。

抗戰前中國光學工業是零,

而國防需要光學機械。”

後來,王大珩成了“中國光學之父”。

葉企孫送趙九章出國留學時,

讓他攻讀大氣物理、地球物理學。

後來,趙九章成了“中國衛星之父”。

錢學森報考清華留美考試時,

學的是鐵道機械,

葉企孫建議他改學了航空機械。

後來,錢學森成了“中國導彈之父”。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證明,

葉企孫的戰略思想極其成功。

兩彈一星功勳一半是他學生,

這絕不是偶然。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1941年清華大學校領導合影。右起:葉企孫,馮友蘭,吳有訓,梅貽琦,陳岱孫,潘光旦,施家煬

05

“葉先生對我們的最大影響,

不僅是在做學問,更是在做人上。”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說。

葉企孫一生對學生愛護無盡。

“我經濟困難沒錢回家,

葉先生就給錢讓我回家。”

“中國奧本海默”王淦昌說。

“葉先生總是把特供奶省下來,

給患病和體質不佳的學生喝,

我喝過他多次特供奶。”

北大教授張之翔說。

一次和學生聚餐時,微醺的葉企孫感嘆:

“我課上得不好,對不住你們。

但對得住你們的是,

我請來教你們的先生個個都比我強……”

這也許是世上最美的酒後真言。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最好的教化是潤物細無聲的。

很多學生就這樣從他身上學會了做人。

原華南理工校長、中科院院士馮秉銓,

畢業四十年後寫信給葉老:

“40年來,我犯過不少錯誤,

但有一點可以告慰於您,

那就是我從來不搞文人相輕,

從來不嫉妒比我強的人。”

1940年代,錢三強留學法國,

師從居里夫人女兒女婿約里奧一居里夫婦。

1948年,他決定回國時,

居里夫婦依依不捨地挽留:

“你是我最優秀的學生。”

但錢三強說了這樣一句話:

“出國前,我從葉先生身上懂得了一個理:科學與愛國是不可分離的。”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1935年,葉企孫與親戚及熊大縝合影

06

葉企孫有一得意門生叫熊大縝。

1937年,抗爭爆發後,

他對老師說:“我要去冀中抗日。”

葉企孫不同意他前往冀中,

然而“事關民族救亡,我無法阻止,也沒有什麼理由可以阻止”。

於是熊大縝投筆從戎,

來到呂正操領導的冀中抗日根據地,

組建了一個技術研究社,

研發烈性炸藥、地雷等軍需品。

不久,熊大縝派人與老師聯繫,

請求技術支援和幫買軍用物資,

葉企孫“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他先是籌款三萬多元,

購買了炸藥原料、無線電零件等軍需品,

然後又介紹汪德熙、李廣信等人,

前往技術研究社支援熊大縝。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熊大縝

後來炸碎日軍機車的反坦克地雷,

就出自熊大縝的技術研究社,

而不是電影《地雷戰》中由農民製成。

美國外交官考察冀中抗日根據地時感嘆:

“真有本事,美國有的技術你們都有了。”

1939年,國共關係惡化,

抗日根據地發起鋤奸運動,

熊大縝被誣陷為特務而遭逮捕。

在沒有調查核實的情況下,

被鋤奸隊用石塊生生砸死。

葉企孫聞之,悲痛至極:

“神思鬱郁,心緒茫然,每日只能靜坐室中,讀些英文小說,自求鎮定下來。”

這事從此便成了他心裡放不下的石頭,

他在日記裡寫道:“每逢端午,吾便想到大縝。”

新中國成立後,他四處奔走,為熊大縝鳴冤。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葉企孫(中)、熊大縝(左二)與抗戰士兵合影

07

不料鳴冤不成,反受其累。

1966年,因為熊大縝一事,

葉企孫被指控為中統特務介紹者,

成為“罪人”,鋃鐺入獄,

被北京衛戍區監獄關押一年半。

看過提審記錄的黃延復說,

他所有的話,其實只有一句:

“我是科學家,我是老實的,我不說假話。”

後因找不到證據,他被釋放回校。

之後多次被紅衛兵隔離審查,

遭受暴風驟雨般的折磨後,

他開始精神失常,出現幻覺幻聽,

“他喝一口茶,就覺得電臺在說他喝茶不對,他走出門,就覺得電臺在叫他回去。”

侄子對葉企孫說:

“你是學物理的,應該清楚這是幻覺。”

葉企孫說:“有,是你耳朵聾,聽不見。”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1962年的葉企孫,這也是他畢生少有的含笑的照片

之後他再次入獄,

出來時,已身患重病,小便失禁,

雙腿難以站立,身子弓成九十度。

不少人在中關村一帶見過這樣的情景:

葉企孫低低第弓著背,

穿著破棉鞋,躑躅街頭,

碰到學生模樣的人便說:“有錢給我幾個?”

後來他又漸漸恢復了一些神智,

有一次錢三強在馬路上碰到他,

“馬上跑上去跟先生打招呼,

表示關懷,先生一看到他來了,

馬上就說,趕快離開我,趕快躲開,

以後見到我,也不要理我,躲我遠遠的。”

這時候了,他還害怕牽連錢三強。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葉企孫住過的清華園北院7號

1977年1月初,在生命的盡頭,

錢臨照去看他時,他取出《宋書》,

翻到范曄寫的《獄中與甥侄書》,

反覆叨唸其中一句話:

“吾狂釁覆滅,豈復可言,

汝等皆當以罪人棄之,

然平生行已在懷,猶應可尋,

至於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1月13日,他終於撒手西去,

臨終前口中喃喃:“回清華,回清華……”

十年後,在呂正操將軍努力下,

葉企孫和熊大縝才終於得以平反。

1987年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深切懷念葉企孫教授》,正式恢復了葉企孫的名譽。

他培养了79名院士13位两弹元勋,而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1949年,陳毅與各界人士合影。左起:葉企孫、潘光旦、張奚若、張子高、陳毅、周培源、吳晗。

“他從沒對任何人講過自己的悲慘,

他覺得歷史上被冤枉的事情很多,

所以沒有必要感嘆自己的人生。”

葉企孫的侄子葉銘漢院士說。

這是怎樣的一份厚道啊!

當別人問及他遭遇時,他只是一笑。

當有人問他是否絕望時,他平靜地說:

“我有物理,有書,有天空,有深邃的精神。”

幼年的葉企孫十分迷戀星空,那時的他也許不知道,他在空白處栽種的一切,以後會那樣燦爛地照亮中國的天空。

— THE END —

☀本文選自“拾遺”(ID:shiyi201633),一個有趣、有品、有態度的文化生活微刊。灼見經授權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