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手可熱!地方高校為何拼命想進“國家隊”?

炙手可熱!地方高校為何拼命想進“國家隊”?

2019年將盡,數目龐大的地方高校早已對2020年即將到來的“雙一流”動態調整“望眼欲穿”。

截至2019年6月,中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其中,約有118所高校為中央部委所屬院校,即中央高校。其餘超過95%的大學均為地方高校,劃歸地方管理,由地方財政撥款支持。

“動態調整”的新機制,意味著“雙一流”將是中國高校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面臨的最佳的發展機遇。而進入“雙一流”,學校的發展被納入國家戰略,自然算作是擠進了中國高校的“國家隊”。

對於絕大多數地方高校來說,能否進入“國家隊”至關重要。他們已經錯過了“211”,“雙一流”的機會,他們不能再錯過。

炙手可熱!地方高校為何拼命想進“國家隊”?

▎必備條件

多年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中央部門比地方政府,更有能力建成一所好大學。

這首先來源於充足的經費支持。最新一期《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鑑》顯示,2017年中國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為25151.20元,中央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54777.28元,相差超過一倍。

炙手可熱!地方高校為何拼命想進“國家隊”?

這其中,差距最大的省份為浙江省。2017年,浙江省中央高校生均支出是本省地方高校的1.8倍。而北京高校的差距最小,中央與地方生均支出僅相差592.81元。

炙手可熱!地方高校為何拼命想進“國家隊”?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地方政府會越來越“有錢”,對高等教育,尤其是優質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會越大,財政撥款自然會有大幅的提升。

儘管到目前為止,經費仍然是制約大部分地方高校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錢只是建成一所高水平大學的其中一項必備條件。

在學校發展的初期,許多問題都可以通過“砸錢”來解決。然而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當投入達到一定規模,砸再多的錢也未必能夠有效提升學校的建設水平。

甚至可以這樣說,當一所地方高校能夠獲得國家的重點支持,它所面臨的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國家隊”

對於一所大學來說,國家支持的重要性,強調再多也不為過。也正因此,“省部共建”與“部省合建”就成為了地方高校的“兵家必爭之地”。

省部共建,指國務院相關部委(主要是教育部)與相關省份共建高校,始於2004年。

據媒體報道,2011年之後,省部共建高校數量就開始跨越式增長。這一年,國家明確表態:“‘985’‘211’的大門已經關上”。這令不少地方高校只能轉而爭取成為省部共建高校。雖然這一政策在實際上往往並不能為學校帶來更多的經費撥款,且入校高校只能列席參加部屬高校大會——最多也只能算作是“一隻腳”邁進了“國家隊”的大門。

而部省合建,則可視為是省部共建的升級版。

部省合建的前身是Z14聯盟。成立的初衷是支持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14個省各自重點建設一所大學。

炙手可熱!地方高校為何拼命想進“國家隊”?

相比於省部共建,部省合建高校所得到的切實支持顯然就要多很多。

2018年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由財政部和教育部聯合下達,總經費高達114.6億元,其中一部分專門撥給“部省合建”高校。

且更重要的是,成為部省合建高校意味著這些學校將會與部屬高校一起被同等對待,而不僅僅擁有一個“列席參加”的身份。

例如,在此之前,教育部等國家部委下發文件,對象通常為:各省級教育廳(教委),和部屬高校。而在這之後,能夠與中央部委直接“對話”的對象就又多了一個:部省合建高校。

炙手可熱!地方高校為何拼命想進“國家隊”?

▎政策支持

學校發展被納入國家的統籌規劃,學校也就成為了重點建設對象,國家在政策和資源上也往往會給予照顧和傾斜。因此,佔比不足5%的中央高校,幾乎“壟斷”了國家對高校的政策支持。

目前高教領域最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雙一流”建設名單中有94所中央高校。76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中,除2所高校外,全部入選“雙一流”建設名單。

炙手可熱!地方高校為何拼命想進“國家隊”?

而科研平臺的分配,某種程度上同樣體現了國家對於高校的政策支持。當前,高教資源的分配方式是由中央進行統一調配。也就是說,誰最有潛質,國家最想重點支持誰,就會把平臺和資源批給誰。

以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例,作為國家目前投入最多,資助力度最高的科研平臺,一項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獲批就意味著學校額外增加了每年千萬級別的資助。

而目前,依託於大陸地區高校建成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共187個,其中165個落地在中央高校,3個落地在部省合建高校,留給普通地方高校的只有19個。

同樣屬於科研平臺資源的111計劃創新引智基地,作為人才引進的專項政策平臺,截至目前共有488個。其中中央高校擁有422個,佔比86.48%,14所部省合建高校擁有4個,其餘62個屬於普通地方高校。

擁有111引智基地的82所中央高校,平均每所擁有基地5.15個。而擁有這一平臺的53所地方高校,平均每所高校僅擁有1.19個。

普通地方高校若想從這其中分得一杯羹,依舊很難。

炙手可熱!地方高校為何拼命想進“國家隊”?

2017年學位點授權申請開啟時,為了支持較為弱勢的西部地區高校發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文件中提到,西部高校申請條件可降低20%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在政策制定和資源分配中重點支持中央高校,而不能對於地方高校適當降低標準,幫助地方高校發展?

國家對於中央高校的定位為:少量承擔全局性、戰略性、示範性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所謂“戰略性”和“示範性”表明,中央高校是中國大學的先行軍和領導者。

當前,國家對於高校的支持,暫時還停留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階段。集中全國的力量,建成一批高水平的世界一流大學,是當前高校戰略的主要目標。

因此無論是“雙一流”建設,還是國家重點實驗室、111計劃,這些政策的初衷,本就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然而“雙一流”高校水平再高,也只有140所,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也不能只依靠“雙一流”,而需要一支數量超過“國家隊”的高水平大學隊伍。

這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地方發展的需要,更是因為在數量上佔據絕大多數的地方高校才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