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高以翔更值得思考的,是48歲猝死的外賣老哥

繼臺灣演員高以翔之後,租住南京市的吳德宏,一名48歲的外賣老哥,於12月3日,猝死在出租房裡。

同樣的拼,雖然沒有得到同樣的關注。

吳德宏的妻子於十多年前就已經和他離婚,原因是他曾經和朋友合夥開飯店,破產了,欠了二十多萬。

他獨自抗下了債務,撫養十歲的兒子,在南京打工,一做就是十多年。

他有兄弟姐妹三人,父親患有腦梗,母親已經年過七旬。

吳德宏的手機顯示他11月份跑了將近2000公里,收入是5600多元,10月份跑了1200公里,收入是3200元。

很顯然,他的收入不高,在外賣這個行業裡。

收入不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我想是年紀大了,畢竟奔五了,兒子都22歲了。

奔五的吳德宏,已經不是外賣小哥,而是外賣老哥了。

他和一對夫妻合租在一個塌了大半的自建房裡,即便如此,月租也要1200元,房間內沒有空調,沒有電扇,南方的夏季可想而知。

他曾經爬過27層的樓梯,爬到內褲都被汗水溼透了;

他也曾經外送龍蝦,因為打翻導致自己賠了人家190元。

他買過三輛電瓶車,前兩輛都被偷走,他常有交通違章,一著急就得交罰款。

在他猝死前,他的欠債還得七七八八,只差幾萬塊了。

說實話,猝死是一種意外,你要問有沒有辦法徹底規避,答案是沒有。

我就曾經大清早的親眼目睹過自己的同事猝死,送去醫院再也沒有救回來。

很顯然,那位同事並不從事體力勞動,既不會奔跑也不會爬樓,一個缺乏運動的人,同樣會猝死,同樣讓人猝不及防。

如果無法避免,那什麼是社會能夠從中汲取的教訓呢?

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不要讓一個人在一件事上過度,任何事,都不要過度。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弓弦太鬆就廢了,太緊就斷了,人也一樣。

《奇葩說》上個月有一個辯題,即便你喜歡這份工作,該不該堅持996?

李誕,薛兆豐,羅振宇清一色是支持的,而且講的振振有詞,唯一的反駁者是蔡康永,反而被網民臭罵。

說實話我很奇怪,因為我覺得不該是這樣呀,應該反過來才符合人性。

可我看了看彈幕,罵蔡康永的是什麼呢?

是覺得他不知人間疾苦,他吃的都是燈草灰,放的都是輕巧屁,他沒打過工,不知道你不996,在公司裡是待不下去的。

蔡康永的老爹是昔日太平輪的船主,你沒看錯,就是電影太平輪裡面那艘東方的泰坦尼克,它沉了,蔡康永的老爹為了賠付遇難乘客,導致破產。

但即使破產後,依然憑藉個人能力成為臺灣首屈一指的大律師,所以蔡康永打小的經濟條件是很好的。

網民很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李誕,薛兆豐,羅振宇告訴你,人要憑藉個人努力,努力奮鬥,通過996出人頭地,前半句沒錯。

但你同時要知道,這麼做的人有很多,成功率可沒有你想象中那麼高。

我很早就說過這個數據,我們的本科率只有4%。

你注意是本科率,不是清華率,本科裡有多少名校的,有多少熱門專業的,你心裡清楚,名校熱門專業的想完全靠自己在大城市立足的難度,你心裡也清楚。

把這些概率都乘在一起,生活的難度,你清楚。

所以,薛兆豐從經濟學的角度告訴你,996是勞工與勞工之間的競爭,這沒有錯。

但他沒有告訴你的是,你想僅僅通過996在大城市立足的成功率,究竟有多少。

你注意我的措辭,僅僅。

個人的努力肯定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全部,它也許是3%,也許是5%,也許連這點都沒有。

一個人要幸福,要結合很多很多條件在一起。

比如有預期,你的預期要符合自身的條件,假如我打小的目標是成為第二個李小龍,每天去健身房好狠鬥勇,那你們也就看不到我了。

所以預期管理是所有事情裡最重要的一點。

不是每個人都能有8塊腹肌的,不是每個人都能體脂率3%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像C羅一樣傳說中做幾千個俯臥撐的。

不是。

那為什麼每個人都指望發財呢?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不切合自身條件,在同一個領域裡賽跑,制定同一個目標,那受傷的,一定是自己。

比如教育。

有的人也許適合上大學,有的人也許適合上技校,這沒啥不好。

但如果社會共識是每個人都必須上名校,否則就是失敗,那就一定會製造各種各樣的扭曲與悲劇。

強迫每個孩子都必須考上985,就跟強迫每個人都必須有8塊腹肌一樣荒唐且可笑。

如果從生物學上你已經理解了有些人根本就不可能有8塊腹肌,同樣,你要知道,有些人,學霸的路是走不通的。

我知道這些話不好聽,不中聽,估計都沒人聽。

人家會說,憑啥我孩子不能上天價補習班?憑啥?

憑啥我孩子不能出生在一線城市,憑啥?

我看過這位外賣小哥的新聞,新聞裡最扎眼的,是他老家的房子,別墅,嶄新。

經濟壓力這麼大,家裡房子卻蓋的這麼好,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錢。

我其實能理解為啥。

村裡要攀比,哪怕沒人住,哪怕這輩子都住在大城市的出租屋裡,老家的房子也得起的高,也得氣派,否則會被人瞧不起。

這就是我說的,問題的關鍵在於社會共識。

如果我們的共識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只承認一種成功,有錢。

那問題就永遠都存在。

當然,改變社會預期,這太難了,就像你想讓非洲人熱衷賺錢,也很難做到。

次選是什麼呢?

是用管制的方式降低競爭的激烈度。

十年前,就出過猝死,那時候我所在的城市就曾經下達過限制加班時間的命令,我第二家公司就執行過。

方法很簡單,到了每天晚上8:30分,公司就開始趕人,鎖門。

反正起碼你沒法在公司里加班了。

一個外賣小哥,每天到底允許工作多久,如果想管制,辦法還是有的。

但管制,能起到絕對作用麼?

答案是不能。

你把公司鎖了,想加班的人,會在自己家裡偷偷加,外賣小哥換個手機,也許又去跑單了。

那還有什麼辦法呢?

辦法是教育。對人進行長期職業規劃的利弊教育。

事實上,一個人沉溺於加班,站在長期的角度看,對老闆也許是好事,但對你個人未見得是好事。

老闆訓練一個員工在某個領域熟練,是需要成本的,站在老闆的角度,他當然希望你996,但站在你自己的角度呢?

也許今天你努力送外賣,把自己變成個外賣之王,人家賺5000,你賺15000。

但問題是,隨著無人機的投放,你的競爭對手未必是人類呀,未必是那個和你拼996的人類,也許你的競爭對手,是技術。

技術的變更,可能使你這個職業從根本上就消失了。

天下無賊看過麼?劉德華與葛優比手法,誰更高明,倆跟那兒比賽剝雞蛋。

他們的競爭對手真的是對方麼?是麼?

不是。

你雞蛋剝的再牛,有啥用啊,微信和支付寶一出現,大家不帶現金了,你偷啥呀?

這就是為啥我並不建議你埋頭拉車,這就是為啥我建議你必須同時抬頭看天。

你得觀察行業趨勢,你得時刻留心新技術,你得找後路。

怎麼做呢?

答案就是終身學習。

無論工作多忙,都得強迫自己放羊一部分時間,拿來學習。

現存的終身學習市場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是它並非針對普羅大眾,而是在針對精英。

沒法子,人類99%的知識都是為了1%的人量身打造的。

你翻開百家講壇,你翻開那些浩如煙海的知識付費,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讓你覺得,有可能這輩子都用不上。

領導講話,雖九死其猶未悔。讀過離騷的人,聽了很有味道,沒讀過的,也許都不懂人家說啥。

問題是,現實中,你有這個需求麼?

現實中,也許你是個碼農,也許你是個快遞,你的朋友圈裡,沒人讀過離騷,沒人拽文,沒人這麼講話,你會發現,即便你讀了離騷,可能這輩子,沒地兒用去。

就像很多人自費上了MBA,發現學的東西很好,但遺憾的是,沒人提拔自己,有機會學MBA,卻沒機會做管理。

而絕大多數人都會用得上的:

比如怎麼把邏輯與概率用在生活的具體場景中;

怎麼樣思考平日裡工作上的小事,生活上的瑣事;

怎麼做最普通的判斷,比如買房的時機,擇校的竅門,公司的選擇,夫妻關係,家庭矛盾,同事關係,消費與儲蓄,甚至規避罰單的技巧,基本的防騙手段。

......

沒人教,確切的說,是沒有權威去教。

如果人要終身學習,那麼這些適用於普羅大眾的,進入社會後依然不得不修的“必修課”,其實是空缺的。

而這部分內容,只有讓教育部門出面組織,形成體系,才適宜。

知道為啥麼?

因為太多了,市面上各路大V,各路公知都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可對於大眾,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同時接受這麼多的看法呢?

所以需要權威的教育部門出面,整理出一套最基礎的,最啟蒙的,適用於99%的人在進入社會後,仍然能夠不斷學習。以期應對激烈的競爭與不確定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