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獵鷹"更先進,國產航母為何還用"海山鷹"?這是速度的比拼

在國內的八大航空集團中,沈飛是殲擊機老大哥,成飛有殲20扛鼎之作,哪怕是陝飛如今的預警機和高新機也是訂單滿滿,相比之下貴航似乎在系統內就不太顯眼。但是如今這家航空公司的產品卻越發受到海裝的關注,甚至親自督導其生產,以保證能夠按時按量的供應,這又是為何呢?

因為貴航在整體規劃中負責生產教練機,這對於如今海航意義就太大,以現在航母下餃子的盛況,國內海軍還能缺啥?對了,就是缺飛行員,而且是最優秀的艦載機飛行員,據說海軍目前已經在單獨招飛艦載機飛行員,可見其緊缺程度。而訓練艦載機飛行員就離不開教練機,總不能讓他們直接開著殲15就練吧,就算能在地面練習,殲15的數量也不夠,何況這對一線飛機壽命的傷害也太大了。

目前貴航的拳頭產品就是被稱為"山鷹"的教練-9戰機,這是一款脫胎於殲教7的產品,實際上也是對米格-21的進一步魔改版本,於2003年正式首飛。而當年山鷹對國內空軍卻沒有什麼吸引力,於是2006年山鷹謀劃改進了適合海軍航空兵訓練的"海山鷹",在2009年首飛,2015年北海艦隊的航空兵整團採購了24架,至此,國內的艦載機飛行員訓練全部都由"海山鷹"負責。

綜合來說,"海山鷹"不算一款非常先進的教練機,因為其基礎是米格-21,只能承擔二代機的戰術教學,滿足部分三代機的訓練,勉強夠駕駛殲15的艦載機的學員學習,而且在大迎角的情況下模擬能力較差。

更重要的是"海山鷹"目前的教學項目僅限於模擬陸地滑躍起飛和著陸,以及光學輔助起落和復飛,如果要實際上航母訓練則不具備條件,因為"海山鷹"的結構強度有限,如果使用真正的攔阻索則無法承受巨大的過載,機體會直接解體,這點在攔阻實驗中已經驗證了。

而如果要加強結構強度,增加起落架支撐,那麼又要整體增加重量,改變重心,無異於是大改。而且更致命的是"海山鷹"還是單發,這對教練機來講安全餘度不夠,但是為什麼"海山鷹"有這麼多問題的情況下,海航依舊要將訓練重任壓在它身上呢?事實上大部分海航人士都認為,"海山鷹"雖然問題有,但是在這個過渡階段,也是一個比較經濟高效的選擇,畢竟培養艦載機飛行員的任務這麼重,也是沒辦法。

而這個所謂的過渡階段,其實是指的國內另一款教練L-15"獵鷹",應該說洪都的"獵鷹"本來是海航的最佳選擇,這款教練機採用了邊條翼設計,翼身融合技術,還有先進的"三軸四餘度"電傳系統,是完全為模擬三代甚至三代半戰機而設計的,而且一平三下的顯示模式也讓學員一開始就能養成先進戰機的操作習慣。還有剛才我們提到的大迎角的機動失速問題,很多殲15的現役飛行員都會遇到這種問題,而"獵鷹"則可以非常好的模擬大迎角動作。

雖然"獵鷹"備受期待,國內外的訂單也非常多,但是遺憾的是依舊不太適合海航的情況,首先其發動機並不是國產,一直以依賴烏克蘭的AI-222-25渦扇發動機,不過中推2.5噸太小無法模擬艦載機,而後續的加力型產品4.2噸的AI-222-25F卻長期停滯,這導致海航看著著急,但是卻用不上。

同時"獵鷹"要變為"海獵鷹"直接上艦訓練,一樣面臨起落架和機體結構的問題,可能是對國內航母發展的估計有所不足,所以這一代的教練機在適應航母阻攔上都需要經過大改才能實現。不過根據2019年9月"中國航空報"採訪洪飛設計所總體室主任閆會明的文章中提到的,早在十多年"獵鷹"立項時就承接了海航關於艦載教練機的技術改進工作。而目前的進展情況是,2018年8月海航才對"海獵鷹"艦載版正式立項,那麼最快的速度第一批原型機也要在2020年左右才能製造好,而現在的國產航母艦載機飛行員怕是已經等不了所謂"海獵鷹"了,這大概也是為何明明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無奈還要不斷催促"海山鷹"加速生產。

總之一句話,現在培養飛行員的任務太重了 ,你們誰快我就用誰的,什麼先進性都已不是最重要的,這個事實也反應出我們之前經常提到的一個觀點,成熟穩定在大多數時候都要超過先進性的需求,能用才是硬道理。

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隨著國產"岷山"渦扇17的4.2中推發動機大量交付,洪飛"海獵鷹"的動力問題有望得到解決,未來直接上艦航母是沒有問題的。而貴航方面,"海山鷹"在2017年公佈過"山鷹改飛機某重大改進項目",似乎也在解決飛機直接上艦訓練上有所突破。那麼未來到底是"海山鷹"上艦,還是"海獵鷹"上艦,無非比較的還是一個速度,誰先出成果,誰就能摘到桃子,畢竟任務太緊迫了,沒有飛行員的航母就是沒牙齒的老虎。

個人判斷,這兩種戰機因為解決問題的時間不同,海航或會分批採購不同型號,例如先採購開發速度快,成熟穩定的"海山鷹",在採購先進程度高,但是出貨慢的"海獵鷹"。這樣既能照顧到研發成本,也可以按照裝備生產進度的不同,從現實角度緩解艦載機飛行員訓練的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