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親人、朋友之間有這種感覺,千萬別打壓

夫妻、親人、朋友之間有這種感覺,千萬別打壓

撰文 | 張罐子

心理顧問 | 冰千里


前段時間,柳巖和大鵬10年的“神仙友情”登上熱搜,不少網友表示羨慕之外,還有更多的人卻坦言:也許自己這一輩子,也無法擁有這樣的友情。


“朋友很多,但真正的朋友很少”,這是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原因是,很多人的感情,都沒活過“衝突期”


我跟大學最好的朋友就是。


我們曾經形影不離,暢談未來。畢業後,兩人去了不同公司,但從事同樣的職業,一開始我們相互支招,怎麼寫故事,怎麼找靈感等等,我擅長傾聽,她擅長出解決方案,我們彼此扶持。


但後來,我們之間友誼氛圍開始發生變化:她開始跟我分享她的戰績,她在公司裡多受歡迎,她又拿了月度獎金,季度優秀員工……


我無法發自內心地為她感到開心。


她每一次得意洋洋的樣子,我都感覺到一種赤裸裸的“炫耀”。


我嫉妒她,但我又不願承認。


於是,我開始慢慢地不跟她聯繫,而她似乎也識相地不再頻繁聯繫我。


我們5年的友情這樣就不了了之。


後來我瞭解到,這種微妙的關係,心理學上稱之為

“同輩競爭”


朋友之間,我們會聯想到關心、支持、彼此欣賞,但很少有人敢去承認一件事——


我們之間存在競爭。


既然有競爭,就避免不了因為對比而引起的”失衡“、“衝突”和“敵意”。


然而,大多數人不敢直接衝突,而是選擇跟我一樣——默默地遠離。


競爭和敵意,也存在於親人、伴侶之間。


有的人,因為無法跨越與兄弟姐妹間的差距,一生不與自己的親人和解;


有的人,因為伴侶暫時比自己優秀,自尊受挫,兩人間產生芥蒂,最後漸行漸遠;

……


在每個人都拼命成長的時代,萬物都是我們的參照物,因此不跟身邊人對比,也許很難。


接下來的故事和諮詢師的剖析,就是在告訴我們:


人是會刻意去跟身邊人對比、並把自己的關係弄糟糕的,而倘若無法覺察這份敵意,還可能會錯失生命中那些重要的關係。


夫妻、親人、朋友之間有這種感覺,千萬別打壓


故事一:

在男友的賽道中,迷失自己


我和前男友沒能走到最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很喜歡和他競爭,甚至到了無可自拔的地步。


他再落魄、我再靚麗,我都覺得他比我強,這導致我極度嫉妒他。


我嫉妒他沉穩,嫉妒他凡事舉重若輕,也嫉妒他容易被異性喜歡。


我很怕弄丟他,所以拼命管制他,甚至他越是順從我,我就越想折騰他。


然而,因為過於關注他的閃光點,我看不到自己一點優勢,乃至越來越不確定自己是否還值得他愛,所以就更想超越他。


比如找更體面的工作、掙更多的錢,甚至還會假裝有更好的男人追求我,渴望也能激起他對我的嫉妒……但即使這樣,我依舊覺得自己夠不著他,所以在他面前越來越無力。


後來他開新公司,我和他成了同事。


一起工作時,我處處都想制服他:操控他在公司的各種決定,用人、用錢這些都干涉,在其他同事面前甩他臉色,甚至還說風涼話戲弄他,主動示好,然後打壓他……


到最後他終於受不了我了,兩個人開始越來越多的爭吵。


我不再把他看作一個伴侶,而是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兩人越走越遠,最後只能以分手結束這場我引發的戰爭。


分手多年後,他功成名就回來找我,提起過往,他講到其實當時很嚮往我的隨性踏實,羨慕我只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樂在其中就能滿足,而不是像他那樣,為了名利,全身心撲到事業上,忽略掉身邊很多事。


那次談話結束後,我認真回想了我們的感情,我當初為什麼把他當成我的假想敵?


一方面,或許因為當時的自己害怕他的優秀對我造成威脅,顯得我很糟糕;


另一方面,是擔心他優秀會讓我處於低位,跟他不平等,以後受他控制。


在這些擔憂中,我愈加覺得只有像他那樣事業成功才有決定權,所以就去跟他爭。


現在的我成長了,我不必在他的價值座標中去定義自己的優秀和失敗。


說起來,這段“競爭”的感情經歷,很有意義。


它讓我將自己從跟別人比較的賽道中,拉回跟自己一生進行比較的賽道里。


現在的我有了自己的家庭,活得自信通透,不必靠他人的肯定存活著,哪怕有一天自己一個人生活,我也仍舊可以活得充實且有魅力。


夫妻、親人、朋友之間有這種感覺,千萬別打壓

(故事主人公作圖)


故事二:

遠離姐姐,我才能呼吸


我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有一個比我小3歲的弟弟。


從小到大我跟弟弟就被區別對待:


我要洗衣服、洗碗、拖地,而他從來不需要;

5歲後我就自己盛飯夾菜,但他是父母準備好;

我生病了自己拿著5塊錢去打針,他生病了全家出動做檢查……


小時候我恨他,他在家人面前,天然就比我有特權,我們明明是同樣的爸媽,卻一個像王子另一個像丫鬟。


每次吵架時,我都罵他罵得很難聽。


但隨著年紀漸長,我們的位置好像發生了調轉——


他上學後成績很差,而我總是年級第一;

後來我上了重本大學,畢業後收入很不錯,

而弟弟高中退學後,一直以在工廠打工為主。


我很獨立,他還是依賴父母。


過年走親戚的時候,大家對他總是多一份叮囑“看看你姐”、“要好好向姐姐學習”、“讓姐姐給你介紹工作”……他不勝其煩。


我跟弟弟原本關係還可以,但提到工作、收入就會變得特別敏感,兩人都不再聊下去。


面對親戚這種強行對比,雖然我是那個被讚美的人,但我一點也不好受。


因為我曾經也站在弟弟的那個“低位”,被俯視,所有的優秀都為了爭得大人的目光。


如今我終於得到了,卻要踩在弟弟的身上。


我有試過邀請他跟我同一個城市工作,我們相互有個照應,他拒絕了我,坦白地對我說:離你太近我壓力很大。


在這之前我們曾一起同住一個屋簷下,但是我的節奏特別快,而他比較慢悠悠,我總是忍不住說:我為什麼輕易就可以做到,而你不可以?


我知道我比弟弟更強大並沒有錯,我不需要為此感到抱歉,但我們之間擺脫不了那種“競爭的磁場”,姐弟兩好像總有一個過不去的坎兒。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呢?不知道。


或許需要時間來告訴我倆答案吧。


夫妻、親人、朋友之間有這種感覺,千萬別打壓


別人是我們內心的一面鏡子

偶爾會照見我們“不夠好”的一面

諮詢師:冰千里


有一個現象是這樣的:


在公路上騎自行車的,不會和開奔馳寶馬的比誰比較快,但會試圖超越同是兩個輪兒的摩托車、電動車。


這也是同輩競爭的第一個前提——兩者是「同類人」


這裡的同類,一般指的是所處環境、所在行業、日常生活方式、謀生職業,所面臨壓力等等都差不多的人,比如兄弟姐妹,同行,同事,同學……這些同類的人之間,就容易產生競爭。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對方所處的環境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我們內心的一面鏡子。


而在這個鏡子面前,我們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好。


這是同輩競爭的第二個前提——我們明明是同類人,但是我覺得自己不夠你那麼好。


當我們自我感覺很優越時,往往不會感受到競爭。


也就是說,當發現對方活出我們渴望卻實現不了的東西時,這時候我們的競爭欲才會被勾起。


這會導致三個層面的情緒——


第一層:羨慕


有的人羨慕他人穿搭很好看,會默默學習、模仿對方;


有的人羨慕他人行動力很強,會告訴自己也不能虛度時光;


有的人羨慕他人的馬甲線,會放下手中的炸雞,開始健身……


羨慕就是我們在看到對方過得很好時,會想努力去跟上的一種心理狀態——“只要付出同樣的努力,我也能成為他那樣優秀的人”,然後付諸於行動,去追趕甚至超越對方。


這是一種沒有惡意的、良性的競爭。


第二層,嫉妒和自卑


當我們發現自己無論費多大勁,還是沒法達到對方那個遙不可及的樣子時,不僅會逐漸對自己的存在產生懷疑,在心底裡自我貶低,還會慢慢地由自卑演變成嫉妒心理,進而湧出自己也察覺不到的敵意。


就像電影《裂縫》裡的DI,當看到自己無比崇拜的老師居然各種討好新同學Fiamma時,因為瘋狂的嫉妒,於是慫恿舍友和自己一起惡語諷刺、孤立新同學。


夫妻、親人、朋友之間有這種感覺,千萬別打壓


這裡就涉及到第三層情緒,攻擊


這是殺傷力最強的一種情緒,於自己、於他人、於兩人間的關係,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當我們沒辦法正視嫉妒、自卑這些情緒時,潛意識產生的敵意,就會不斷推動著自己去做出一些不好的行為:


刻意躲避這些感受,躲避對方,比如當他不存在、忽略掉他的聲音;


貶低、詆譭他,比如酸裡酸氣地在公眾場合奚落對方的成就……


甚至還會像DI一樣,到最後在嫉妒中迷失了自己,暴力相向,潛意識裡希望新同學“直接消失”。


可以說,這些情緒是感情的一個“衝突期”,越往後演變,衝突離爆發點就越近,直至最後,關係破裂兩人完爆。


表面上看,這是激發我們想跟對方競爭的一些情緒,但從本質上看,是因為我們太需要通過別人的肯定,來讓內心取得安全感。


那麼,我們該如何處理同輩間的這些情緒,平穩度過“衝突期”,讓關係更親近的同時,還能讓自己安全感更滿一點呢?


第一,不要打壓自己的「嫉妒心」。


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我們真實得不能再真實的感受呀!


正因為我們有渴望,有動力,有活著的感覺,所以才會去本能地去競爭、去獲得優越感。


因此,無論是羨慕、嫉妒,還是忌諱他人,我們都不要刻意壓抑這些情緒和慾望。


只有我們自己有鮮活的存在感時,才會被對方激發出這些感受和慾望。


接納、善待這些負面情緒,正視兩人感情中的衝突期,我們才能把內心的渴望變為動力,實現對方做到而自己尚未做到的事情。


第二,找辦法,表達這些不爽。


不得不說,當自己對對方有嫉妒敵意這些情緒,又不能直接向當事人表達時,是很難受的一種狀態。


我們可以尋找一套屬於自己支持系統,來穩固自己的情緒,比如寫寫日記、找閨蜜好友分享、分擔這些情緒和感受。


得到發洩後,你會感覺舒服很多。


夫妻、親人、朋友之間有這種感覺,千萬別打壓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探索你競爭的原型是什麼,找到自我在關係裡的位置。


① 競爭原型:每種競爭背後,都有恐懼


有時候,的確因為對方的一些炫耀,讓我們看到他哪裡又做得比自己好,於是產生羨慕、自卑甚至嫉妒的情緒,進而迸發出競爭的念頭。


但往更深處挖掘,可以發現,我們每個人,不會把每一種“比較”都放在心上,但會對特定的某幾種“比較”特別敏感,這其中或許藏著我們還不清楚的「情結」。


比如同性別之間,相對於男性,女性和女性之間會特別敏感,

因為她們擅於覺察到對方的細微改變和成就,以此來對比自身的不足,這樣一來,嫉妒和自卑就容易產生;


比如有些人對控制型、強勢的人比較敏感,而對柔軟的人沒有敵意,即使TA也做出了很好成績;


再比如有的人對虛偽特別敏感,當對方真的只想分享自己的成就和快樂時,他們卻會過分誇大對方的某些表達,認為對方是在赤裸裸地炫耀。


這些,都是我們探索自己極好的機會,它暗示著——


我們在恐懼什麼?

我們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② 跳出關係,探索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位置。


大多數時候,競爭引發的情緒其實是表面的、扭曲的、誇大的。


真正困擾我們的,往往是背後某種相似的感覺,這源自我們過往經歷中某些比較刻骨銘心的感受。


比如有些人小時候,年齡相差不大的兄弟或姐妹愛裝可憐、喜歡用哭去討得父母更多的關注,而自己容易被忽略掉,倘若被忽略的傷害值夠大,那麼就輕易激發他們的嫉妒心理。


以至於往後在同學、同事或朋友面前,類似同輩競爭這樣的關係,就容易會誘發類似的心理。


因此,當我們跳出這段倍感壓力的關係,就可以先忽視對方讓我們難受、有競爭力的一些表現,然後回想兩人從認識到現在的整個歷程中,不同階段的感受和整體的感受是什麼。


同時,也可以回想自己的其他關係,包括早年的一些關係,有沒有類似的體驗,以此判斷自己在關係裡通常是舒適還是糟糕的感受,從而確定自己在關係中的位置。


以此給自己的情緒有更好的覺知,也能更客觀、立體地對待他人。


寫在最後


可以說,當我們需要通過別人來肯定自我時,都會產生競爭這種感覺。


而當經歷以上三個階段,找到自己的模式和位置後,就不會迫切需要別人肯定自己,而是能自己找到自己確認的部分,然後很舒服、享受地去展現自我。


從而能正面處理好同輩競爭這種模式,讓兩人間的關係愈加清爽。


謹以此文,

送給每個正在競爭中的你。


夫妻、親人、朋友之間有這種感覺,千萬別打壓

策劃·編輯 | 陳沉沉,撰文 | 張罐子

心理顧問:冰千里,資深心理諮詢師,一個孤獨又溫暖的老男人,研究親密關係、個人成長,公眾號:冰千里(bingqianli5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