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引北大之“智”,塑農業新優勢

招引北大之“智”,塑農業新優勢

□ 本報記者 張 蓓 楊國勝

新形勢下,如何從傳統農業發展為現代農業,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這離不開高水平、高質量的農業科研機構。

12月11日,記者在位於濰坊峽山的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項目現場看到,園區建設已基本完成,科研大樓內部國際化、高標準的精準配套建設正加快推進。

研究院佔地20萬平方米,總投資5.6億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教授擔任院長,美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生物學家鄧興旺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這是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重點項目,也是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的重要支撐。

北京大學是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知識創新的重鎮,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產出,但是這些科研成果需要與地方需求對接,才能成功實現轉化。鄧興旺介紹,研究院的定位是“理論學習在北大、科學研究在濰坊”,將建設成為現代農業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研究、成果轉化和頂尖人才培養基地。

在他看來,基礎研究與成果轉化的互動,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可以形成強大合力,成為獨特的競爭優勢。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的農業基礎研究優勢,與濰坊的產業優勢相結合,可持續產生一批最前沿實用的生物與現代農業技術及專利,助力山東省和濰坊市成為我國現代農業、食品安全和蔬菜生產加工業基礎與應用科學研究的龍頭,並佔據國際領先位置。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強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撐。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這隻“金鳳凰”,迅速吸引聚集了一批全國乃至國際範圍的農業科技資源和人才。截至目前,已引進生物技術專家章旺根博士、小麥育種專家陳時盛博士等科學家領銜的4個高層次人才團隊,並引進農業科研人員13名,其中博士5名;組建了小麥育種平臺、作物育種平臺、生物技術平臺及臨時公共實驗平臺四個科研平臺。

陳時盛來到研究院已經有大半年了,目前是研究院的小麥抗病基因克隆、小麥抗病育種實驗室負責人,致力於小麥功能基因的發掘和利用。為了不耽誤科學家們的實驗,濰坊市搭建了臨時公共實驗平臺,如今陳時盛種的300份實驗野生小麥,已長到四葉期。

12月11日上午,在臨時公共實驗平臺的室內植物生長室裡,陳時盛正在提取小麥DNA。“病害蟲害會給農田造成嚴重損失,

用藥過度又會造成汙染,這就需要我們挖掘更好的抗病基因,通過培育優良的抗病品種,讓大家吃上放心糧。”陳時盛說。

項目的順利進展,離不開濰坊市政府部門的“店小二”式服務和推進項目發展的決心。濰坊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始終高度重視,靠前指揮,全力推動。成立了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建設推進領導小組,在市教育局、峽山區等12個成員單位抽調人員組成領導小組辦公室,開闢綠色通道,專班服務,保障研究院建設、推進、運行。這讓科學家們印象深刻。

從研究院的西門出去,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十幾畝的試驗田,田裡剛剛出苗的小麥,正隨風搖曳。“這些是我們從世界各地收集的1300份小麥的主栽品種,還有從國內收集的100份黃淮海地區的主栽品種。”陳時盛指著這片小麥告訴記者。

試驗田緊挨著研究院,這讓陳時盛感到非常方便。“我們當時看到這塊地,覺得非常方便,就提了出來。”讓他沒想到的是,峽山區管委會二話不說,馬上聯繫調度,第一時間讓研究院使用,保證了這些小麥及時種到田裡,確保了實驗的順利進行。

正是有了濰坊“店小二”式的服務,保障了陳時盛這些科學家們,可以在濰坊潛心研究,舒心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