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烙面

烙 面

散文:烙面

烙面對於土生土長的禮泉人來說是再也熟悉不過了。禮泉按照區域分為東、南、北三大塊,出了縣城西門就屬於乾縣靈源地界,所以只能朝這三個方向發展。北部屬於山區,吃烙面;南部屬於平原,吃掛麵;東邊一部分在山腳下一部分連接南部平原,人們喜好吃餄餎。三種麵食各有特色,但人們最為鍾情的還是烙面。

散文:烙面

每年春節前夕,家家戶戶便開始製作烙面,我們稱為“攤烙面”。烙面的製作,與其它面品截然不同,費時又費力,並且技術含量高。天矇矇亮時便要起床,收拾好一個大瓦盆,將數十斤麵粉倒入瓦盆,便開始加水洗面。洗面就是將面中的麵筋洗出,這樣做出的烙面會筋光平滑。因為麵粉量較大,洗面成為一份耗費體力的工作,需要反覆抓洗,方可將面中的麵筋全部洗出,形成麵糊。洗好的麵糊放置兩三個小時後,將最上面的清水倒掉,緊接著便開始攤烙面。攤烙面就是將麵糊用大馬勺舀上倒在燒熱的鋼板上,用刮面板沿著鋼板四面刮平,薄了容易焦,厚了難熟,所以刮面是最為關鍵的一步。等到麵糊成型後用長擀杖從頭挑起來,到中間時翻向另一端,這樣就可以烙沒有沾上火的一面。''攤烙面''必須用麥草燒火,火性溫和,這樣烙面會不焦不糊,內外皆熟。烙熟的麵餅薄光透亮,麥香撲鼻,一張張攤熟的麵餅被晾於屋外繃好的鐵絲上,待涼後摺疊成手掌寬的長條,一條條碼放於一張乾淨木板上,用紗布將碼好的麵餅長條蓋住,然後在上面蓋上一個木板,壓上一塊沉重的青石,將麵餅壓實。第二天,搬開青石,拿出被壓瓷實的長條烙面,在案上逐條橫切為細絲後,整齊碼放於大竹筐中,苫上厚布,放置屋中陰涼處。成品烙面想吃的時候燒開湯就可以隨時享用,既方便又美味,所以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麵。

散文:烙面

寒冷的冬天,一碗澆湯烙面驅寒又解饞。烙面最佳的食用方式是澆湯,烙麵湯的烹製便是關鍵所在。烙面喜葷油,烹湯一般用肉湯、骨頭湯為最佳,五香大料、油鹽醬醋雞精等調味料巧妙搭配,再加入自家特製油潑辣子、大肉臊子,便製成一鍋色澤豔紅、香辣誘人的烙面紅湯。湯燒開後鍋底下要不能斷火,讓湯一直保持小滾狀態。食用時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內,再放入韭菜、香菜、蒜苗、雞蛋餅等漂臊,熱湯澆上時烙麵條迅速將美味湯汁吸飽,澆好後即食用,千萬不能泖。烙面原本是熟的,泖一下會將麵條燙成短節節。一定要面少湯多,湯裡有面,面中有湯,湯多面少,才能熱氣蒸騰,美味濃烈,因而一碗烙面以三、四筷子撈完為宜。正因為如此,禮泉人吃起烙面來顯得飯量特別大,動輒一、二十碗,小孩也能輕鬆吃上七、八碗。

過年走親戚,腳到就先端一碗澆湯烙面。一口氣吹不透的紅油漂在烙面上,挑上一筷子沾著濃湯香料的烙面,送入口中,那種香辣味直衝喉嚨。香的過癮,辣的過癮,比起九魁席要美上千萬倍,站在湯鍋邊,吃一碗澆一碗。辣子湯吃烙面最好,也能有效地驅趕冬日裡的寒氣。

現在吃烙面已經不僅僅是北山人的專利。北山人也看到了烙面的廣闊市場,在家裡攤好切細拉到縣城售賣。以前只有過年才能吃到的烙面現在一年四季都有,縣城裡也開了幾家烙麵店,總是顧客盈門,老闆也賺個缽滿盆滿。建陵磨張村烙面名譽禮泉內外,磨張村烙面也成了禮泉名吃的招牌。

散文:烙面

作家簡介:商策,1976年6月出生於陝西咸陽禮泉縣新時社區大張寨。1998年至今從事教育工作。詩歌公開發表一百六十多首,獲獎十八次。辭條入選《中國新生代詩人大辭典》,大型文學專集《禮泉文苑》一次收錄詩歌二十多首。2019年4月出版《那年那月》散文集。文章見於《榆林晚報》、《咸陽日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