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獨立以來不斷擴張領土,為什麼沒受到歐美國家的制裁?

陽光雨露137499250


印度獨立以來不斷的擴張領土,以英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欺負霸凌弱小鄰國的壞事幹了不少,確實沒有受到歐美國家的制裁。這其中應該有這幾方面原因:



一、在1947年英國撤出時,輕視或者是低估了印度人的野心。英國人認為由幾百個土邦國組成的印度,能夠保持不分裂就相當不錯了。印度人從來沒有反抗外來入侵的決心和能力,印度歷史的大部分時期,都是由外來入侵異族征服後統治的。英帝國進入南亞有三百多年時間,正式將該地區作為殖民地為190年。在這個過程中,英國沒有遇到印度人組織的大規模的反侵略抵抗。印度反對英國的最大動作,就是所謂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是由甘地發起帶領要求支持者罷工、罷課和罷市等抵制英國人的統治,但是收效甚微。“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從1920年就開始,直到二戰結束也沒有趕出趕走一個英國人。追隨甘地的支持者大多數都是衣衫襤褸,甚至更多的是赤露上身像乞丐一樣躺在大街上。英國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因為國力嚴重透支,失去對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印度因此得以獨立建國。正因為印度是這樣的歷史,所以歐美國家對於印度防範意識缺乏。

二、被英國人殖民時間久了,印度獨立之後對於自己的領土概念模糊不清。以英國人在南亞次大陸的殖民統治來看,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地區,在英國人的統治下就是一個政治實體,被稱之為英屬印度。而在英屬印度周邊的一些國家,也被英國征服和控制,如錫金和不丹是英國的附屬國。而尼泊爾雖然也被印度征服並控制,但是在名義上是獨立國家,並不屬於英屬印度。

英國撤出了南亞之後,在印度人的心目中仍然將英屬印度等同於印度自己,視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地區為印度領土。而英國人在撤出時,竟然是以教派不同用的“分治”一詞,所以印度認為巴基斯坦是分裂出去的。而且印度不僅對巴基斯坦,而且對於更為弱小的錫金和不丹,全盤接過英帝國的宗主國地位,從獨立之日就生起吞併之心。



三、有印度獨立之父的開國領袖尼赫魯,意識到自己國內存在嚴重的不同民族和教派矛盾。為了整合印度成為真正的統一國家,尼赫魯提出了印度要麼成為一個“有聲有色” 的世界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應該說尼赫魯還是有遠見的,後來歷任印度領導人都為此而努力。儘管印度國內充斥著不同民族和教派矛盾,但是由於印度政府的不懈努力,印度國內的族群融合工作還是做得不錯的。


在目前的印度,不存在大的民族或者教派分裂勢力,不管是印度教還是伊斯蘭教民眾,都接受了對印度的認同。印度前總統卡拉姆,就是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在印度政壇和媒體,經常宣揚激進對外強勢的民族主義,夢想印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印度歷經幾代人的努力,民族和教派矛盾基本彌合。印度與鄰國發生軍事衝突,甚至是吞併錫金和控制不丹,都得到印度國內激進民族主義支持。

四、南亞次大陸的特別地理位置,由於喜馬拉雅色的天熱阻隔,南亞與亞洲其它國家在陸地上交通極其困難。南亞只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和不丹等國家,錫金已經在1975年被印度吞併。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使得印度在領土面積和人口數量上一家獨大,周邊根本沒有制約印度狂妄野心的政治天敵。南亞次大陸的總人口有17億多,而印度一個國家就擁有13億多,印度對於任何一個南亞鄰國,都具有壓倒優勢。

五、印度獨立以來吞併了錫金,時間是在冷戰最為激烈的七十年代。美蘇在歐洲和中東爭奪正酣,根本顧不上小小的錫金。在世界上美蘇兩大對立陣營中,印度當時雖然說是不結盟國家,實際上是蘇聯的盟友。錫金是處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小國,只有60萬人口和7096平方公里面積。受到擁有298萬平方公里的印度裹挾,錫金的唯一通道出口就是印度,由於印度的控制錫金連聯合國成員都不是。

在七十年代的多事之秋,印度就有恃無恐的吞併了錫金。印度此舉雖然遭到了很多國家的譴責,但是包括歐美都不願意為了錫金而出頭,與印度過不去。在這之前,印度與巴基斯坦發生了三次大規模戰爭,都是印度取得了勝利。1971年印度還利用武力肢解巴基斯坦,將東巴變成了孟加拉國,印度的這些行為當時都得到了蘇聯的公開支持。

綜述、由於獨立之後的印度體量遠遠超過南亞鄰國,在南亞次大陸沒有制約印度的國家,所以印度一次次的膽大妄為。而且印度當年經濟非常落後,對外經濟貿易量很少,國內經濟以農業為主,歐美要制裁印度沒有牌好打。不過,雖然說印度在南亞是一個惡棍,但是由於印度經濟還處於起步階段,無論是在經濟和軍事上,形不成對歐美的競爭威脅。歐美到目前為止歐美不但不討厭印度,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印度鼓勵。以至於今年8月4日印度廢除了憲法370條款,擅自非法改變克什米爾印控區的政治地位。


亦新湖


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曾說過,印度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所以,印度從1947年獨立建國以後就進行了一系列的領土擴張活動,出兵佔領克什米爾約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通過談判收回法屬印度526平方公里土地,侵佔藏南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武力收回葡屬印度3983平方公里土地,佔領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8249平方公里土地,通過武力手段吞併錫金王國7096平方公里土地。

(南亞國家)

印度除了在領土方面的擴張,還對周邊國家施行羈縻之策,向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等小國進行滲透,以圖使這些國家的對外政策能夠符合印度的利益。所以南亞這些小國或多或少地都受到印度的影響。

印度在南亞地區的擴張活動為何沒有受到歐美國家的制裁呢?主要是由於歐美國家出於大國博弈的目的,偏袒印度。

印度獨立後進行的領土擴張基本上都發生在冷戰時期,印度雖然宣稱自己是不結盟國家,但是美蘇為了自己戰略利益的需要,都積極拉攏印度站到自己一邊,所以他們只能選擇向印度示好,給予印度大量的援助,而不會制裁印度。

就拿印度吞併錫金來說。

美國和蘇聯跟印度關係都不錯,而錫金只是南亞的一個小國,跟歐美國家沒有很多聯繫,所以歐美國家在錫金沒有利益,而跟錫金利益最大的只有我國。

歐美國家在印度吞併錫金一事上可以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實際上就是國際的綏靖政策,他們默許印度對錫金的吞併,實際上是為了拉攏印度,他們犯不著為了這麼一個彈丸小國而得罪印度。

而且,吞併錫金只會損害我國利益,並不會損害其他國家利益,歐美國家出於大國博弈的目的,希望藉助印度來牽制我國,所以他們更沒有必要去制裁印度了。

所以,歐美國家制不制裁印度,取決於制裁印度是否對自己有利。在近幾十年的國際格局中,歐美國家都需要拉攏印度,對印度有所求,他們為了取悅印度,為何要對印度制裁呢?


銘蘇先生


西方國家的所謂制裁,其根本出發點,不是為了國際道義,而是為了維護西方的利益,或者進一步拓展西方的利益的利益。

對於西方來說,印度自獨立以來,其領土擴張行為,非但沒損害西方利益,甚至反而有利於西方利益:

1,印度侵佔的領土,放在世界層面上來看,不具有戰略意義,甚至是不毛之地。對於印度國力的拓展,沒有實質性幫助,甚至還加重了印度的財政負擔,對印度的崛起,起到了有效的阻礙作用丶遲滯作用。

例如,印度吞併錫金,有幾十年了。錫金邦非但沒為印度,帶來經濟回報,印度反而要為安定錫金,耗資鉅額。

2,印度侵佔的領土,都在內陸山區地帶、內陸高原地帶。

①沒多大的經濟價值,在財政上入不敷出。

②引發了與鄰國的戰爭,極大的消耗了印度的國力。

3,印度侵佔他國領土,與鄰國產生對立。

①迫使印度軍費猛漲,擠佔了印度對經濟方面的投入。

②迫使印度大量進口武器,沒時間沒精力發展印度本國的軍工產業。

③迫使印度擴大對陸軍的投入,無法在海空力量建設上,投入太多的精力。從而利於西方加大對印度洋的掌控。

4,印度與鄰國的領土紛爭,搞壞了印度的外部環境。

①使得印度不得不加大國防投入。尤其是對抗東方大國,幾乎成印度難以承受的重負。

②印巴兩國,時刻面臨生死爭鬥。

巴基斯坦人口近兩億,軍隊七十萬,是有核國家,不是那好對付的。

巴基斯坦是西方牽制印度的重要抓手。

③由於印度與我國有領土紛爭。所以兩國彼此不信任,兩國產業高度合作,也無法實現。

印度人口多,勞動力充足,但是人老起來也快。一旦時光流逝,人多就會變成老年人多。屆時,一個老年化的窮國就不要談什麼大國理想了。

印度是人口大國,印度要脫胎換骨,就必須成為一個有完整產業鏈的工業強國。放眼全世界,只有我國能為印度提供類似幫助,少了我國的鼎力支持,印度真還不可能鯉魚跳龍門。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印度盲目擴張領土,其實是為自己挖坑,西方當然沒意見,所以才不會去制裁印度。

1,印度消耗了國力,遲滯了發展速度,利於西方控制南亞、印度洋。

2,印度周邊局勢不穩,不利於印度集中精力進行國家內部治理。

西方不希望印度成為有競爭力的國家。

3,印度與重要鄰國不睦,國內又無法進行根本性的改革,一旦戰略機遇流逝,印度衰落就會成定局,永遠不會有機會翻身了,這正是西方所希望的。

印度總理莫迪,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老爺子這一陣子有點心神不寧,六神無主了。印度歷任政府挖的坑,太深了。莫迪總理,似乎也給人一種有心無力的感覺了。

個人認為,印度應該拿出誠意解決領土問題,改善周邊環境,集中精力發展經濟。

印度人的平均年齡有31歲了,不算老,也不算太年輕了。一旦未富先老,國家崩盤,領土擴張將毫無意義。


鬼影147951010


在這個世界上,西方國家集團有兩個寵兒,一個是以色列,一個是印度。

以色列就不用說了,二戰中猶太人被法西斯大屠殺成了以色列在中東地區橫行無忌的一個道德上的藉口,而猶太人在美國的龐大勢力又成了美國長期偏袒以色列的背後因素。

而印度卻是另外一種情況。在世界分成東西方的大環境下,印度成了既不屬於西方,又不屬於東方的一個特殊國家。東西方兩個集團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都在極力拉攏印度,這樣就給了印度左右逢源的一個極好的空間。

在這一點上,印度跟我國有著明顯的不同。我國在冷戰時期儘管也沒有加入北約或者華約,但我國在屬性上是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所以資本主義陣營就永遠不會接受我們加入到他們的陣營之中,即便有《中美聯合公報》也不行。而社會主義陣營又因為我們強調獨立自主,所以我們也很難融進去。

印度表面上看起來跟我們非常類似,但實質上卻完全不同。在世界的兩級格局中,西方世界因為印度的那段被英國的殖民史和印度的社會制度以及雅利安血緣,就很容易把印度認定為他們中的一員。而蘇聯那時因為跟中國之間有隔閡,需要印度來遏制我國,所以也竭力在拉攏印度。這一點在1962年中印戰爭時表現的特別突出。

另一方面,印度的塊頭和國力正好處於“雞頭鳳尾”的那個範疇。從世界範圍來說,印度從來都不是一個領導國家,但在“被領導”國家群體中,印度卻是其中塊頭最大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個。

如果把世界比喻成一艘巨輪,這個巨輪上有船長、大副、二副,也有水手長和眾多的水手,那麼印度就相當於一個水手長的角色。在船長、大副、二副相互明爭暗鬥、爭權奪利的情況下,水手長的角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假如我們把印度當成一個水手長,那麼船長、大副要拉攏水手長,就只能對水手長欺負其他水手的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為了獲得水手長的好感和支持,還會經常說一些水手長的好話,經常找點什麼誇誇水手長什麼的,什麼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啦,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啦,等等。

至於印度的那些黑料,西方輿論選擇一致性的視而不見,反正西方世界也並沒有把自己當成世界正義的真正化身,印度再黑暗、落後,再對周圍國傢俱有暴力傾向,都不在西方世界考慮的範圍之內。


蛙眼看天下


印度建國後唯一能稱之為成功擴張之舉,就是吞併錫金;而對於吞併錫金,西方國家是堅決反對的。因為印度吞併錫金的事,錫金的國王跑到了美國,還在華盛頓成立了流亡政府,美國會不譴責印度嗎?

說印度"不斷擴張"有兩個依據,一是克什米爾地區,二是吞併錫金。

克什米爾是英國殖民者遺留的問題,當時的方案是根據宗教信仰,讓克什米爾地區的居民去選擇跟巴基斯坦還是印度。這個拍腦門方案是一個執行起來難度較大的方案。

當時克什米爾地區上層王公和普通民眾心就不齊,有人想跟巴基斯坦,有人想歸印度,正在猶豫不決該怎麼劃分的時候,該地區的穆斯林首先行動起事。

在此情況下,願意加入印度的一方向印度求援,導致克什米爾戰爭爆發。

所以說,克什米爾問題的禍根是英國人埋下的。蒙巴頓並沒有提出一個克什米爾歸屬的明白方案,導致克什米爾成了印巴大打出手的導火索。

而孟加拉問題則純粹是由巴基斯坦處理不當而造成的,把一個血濃於水的親兄弟推給了印度,是咎由自取。但孟加拉國是獨立國家,體量太大,印度不敢吞也吞不下。

印度真正擴張的“罪行”也只有吞併錫金,印度吞併錫金跟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非常相似,都是當地居民佔少數,親印度的居民佔多數,都是在刺刀的"保護"下,當地居民舉行了公投,宣佈加入大國。

這種行為在國際法上是不允許的,如果放縱這樣的行為,世界就亂套了。任何一個地區都可以以此為先例,先把原住民趕走,再進行公投,世界還會有安寧的時候嗎?

因此,當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的時候,國際社會是一致譴責的,直到現在也只有很少幾個國家承認克里米亞的地位。

而當年印度吞併錫金的時候,國際社會,包括美英和我們都是一直譴責的,各國代表在聯合國發言中都強烈譴責印度的侵略行徑。當時的錫金國王流亡後就是跑到美國的,可見美國對他持有同情和支持的實際態度。

儘管當時是冷戰時期,但沒有一個國家敢明目張膽支持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侵略和佔領,這不符合美國的價值觀,也不符合全人類的利益。

但是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不但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直譴責,也受到了西方世界經濟制裁。而印度當時只是受到了全世界各國的譴責,並沒有誰對它實施經濟制裁,光打雷不下雨的譴責是沒有用的,這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印度吞併錫金是在1975年,正是東西方冷戰的高潮,作為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的蘇聯,在世界上政治舞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組成的華約,是個影響非常大的國際組織。


為了遏制印度北鄰,蘇聯拉攏印度,支持印度向北鄰挑釁,邊境戰爭就是在蘇聯的挑唆下爆發的。

對於印度吞併錫金,我們自然是堅決反對的。但凡是我們反對的,蘇聯就要支持。蘇聯對印度吞併錫金不但點贊,而且提供了武器和情報方面的支持。

蘇聯是陣營的老大,蘇聯點頭了,除了陣營中的個別國家,其他國家沒有人反對。而且蘇聯在世界五大洲都有實力範圍,影響巨大。因此世界上相當多的國家,要麼只是口頭譴責,要麼表示沉默,印度就有恃無恐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印度的侵略行為,安理會討論決議的時候,蘇聯代表一定會行使否決權。而印度是英國的傳統夥伴,英國的態度非常曖昧,安理會也很難有所作為。

錫金只是地緣小國,不在美國的核心利益框架下,美國不可能為了它得罪印度,生生把印度推向蘇聯陣營,因此也只能口頭譴責。

如果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譴責印度的提案,通過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因為蘇聯為首的陣營是不會投下贊成票的。

印度吞併錫金跟普京大帝吞併克里米亞相似,跟薩達姆當年吞併科威特沒有可比性,因為伊拉克入侵吞併科威特是對一個主權國家赤裸裸的侵犯,而印度和俄羅斯是利用當地傀儡來達到吞併的目的。

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就是,印度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就開始在錫金培植親印度的勢力,這些親印度的組織在錫金建立了國家大會黨。

並且這個國家大會黨在全國影響非常大,有著很廣泛的群眾基礎。正因為如此,錫金選出來的首相是親印度的,是印度扶持的。

也就是說,從1950年開始,錫金國王就成了名義上的統治者,政權落入了親印度的黨派手裡,並陸續通過了一系列條約,慢慢向印度靠攏。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操作手法,富有“遠見卓識”,只要收網,錫金註定動彈不得。

可以這麼說,印度吞併錫金,經過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印度處心積慮,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切都條件都已經成熟,最後只是水到渠成。不像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一味蠻勇,好像一夜之間發生的。

美國和西方國家在國際事務中一貫喜歡搞雙重標準,但在一個國家吞併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大是大非方面,他們有賊心也沒有賊膽,不敢亂來,不能站錯隊。說他們袒護印度,實在是冤枉人家,試問當時哪個大國還為錫金的事兒東奔西走拼命呼號來著?不能單單指責西方世界,但正如同後世的盧旺達屠殺事件,責問他們沒好好出工出力,那倒是沒錯。


歷來現實


因為印度是一個人畜無害的國家,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歐美國家深信不疑。

作為被葡萄牙、法國和英國輪番殖民了數百年的國家,印度可謂真正的苦大仇深。

然而,揹負了國際社會深切同情的印度卻並沒有自怨自艾。相反,好不容易獲得民族獨立的印度如同“斯德哥爾摩”症晚期患者,對深受列強殖民的歷史,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不僅沒有幫助其他第三世界國家自立自強,反而以英屬印度繼承者自居,瘋狂的欺凌周邊國家,對昔日的患難兄弟大開殺戒。

而更匪夷所思的是,一向以“世界警察”和“國際憲兵”自居的帝國主義國家,對印度的野蠻行徑卻視而不見。尤其是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為打擊英法等殖民帝國,曾一度支持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民族獨立,是名副其實的“正義使者”,然而對印度的侵略擴張美國也選擇了作壁上觀、隔岸觀火。

於是,在列強的眼皮子底下,印度領土一步步擴張,開始在南亞次大陸橫行無忌。

那麼,印度有什麼神通?為何能得到所有大國的青睞呢?要知道,歐美等國可能因印度的“民主典範”身份而與印度天然親近,但作為西方國家的死對頭,連蘇聯也對印度傾囊相助,這就非常令人深思了。

而在靜夜史,看來,印度之所以能夠“人畜無害”,根本原因在於:

1、印度太弱了

古今中外,大國選擇對手的標準,從來不是意識形態和所謂的外交政策,而是體量和綜合國力。

比如俄羅斯雖然在蘇聯解體後一夜邁入資本主義,但30年過去,依然是歐美國家的眼中釘和肉中刺。

而印度之所以不被西方國家針對,根本原因在於它的實力實在太過抱歉,根本不具備令西方國家忌憚和打壓的資格。

從1947年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以來,雖然印度坐擁298萬平方公里國土,擁有超過13億人口,但印度距離真正的世界大國永遠保持著十萬九千里的距離。

因為沒有經歷慘烈的革命和深刻的社會改革,當下印度的社會環境和英國統治時期沒什麼兩樣。因為沒有通過革命消滅反對派建立強大的集權制政府,印度高層始終魚龍混雜,不得不採用多黨制的政權組織形式,這讓印度成為西方國家高度盛讚的“民主典範”。

而在沒有強大政府的背景下,印度自然也不可能推行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改革,這意味著印度中央和地方始終沒有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互動。

而因為印度始終無法從根本上破除種姓制度,這導致印度社會階層空前固化,10多億人口不僅無法產生巨大的人口紅利,更無法與其他國家產生正常的經貿往來。

所以直到今天,印度人均GDP依然穩定在2000美元上下,莫迪政府高唱的“莫迪經濟學”也一地雞毛,印度就是拼命修改GDP算法也無法挽救經濟的頹勢,今天的印度除了軟件外包和仿生藥幾乎再無一技之長,根本沒有所謂的經濟競爭力。

而因為所謂的民主制度大行其道,印度不僅行政效率低下,人均生產力產值也微乎其微,服役即退役的光輝戰機,連本國陸軍都深惡痛絕的阿瓊坦克以及泡在水裡養金魚的國產航母無不在告訴全世界,印度的“強大”根本不存在。

而這樣有錢又沒威脅力的弱雞,是西方國家最愛不釋手的。

2、印度太虎了

雖然印度靠著“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立國,幾乎和法國人一樣躺著就取得了勝利,但這並不代表印度人熱愛和平。事實上,印度人在鬧獨立時多麼“人畜無害”,在獨立後就有多麼“性烈如火”,像極了某些男人婚前婚後的“蛻變”。

英國殖民者在“全身而退”時,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雖然按照宗教,英國將大部分區域劃給了印度,但並不意味著英國對印度並容偏覆。因為巴基斯坦除佔據了印度河流域和開伯爾山口,對印度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態勢。還控制了恆河入海口,不僅使印度面臨著借港出海的尷尬局面,還對印度咽喉西里古裡走廊形成了致命威脅。

所以,被巴基斯坦東西夾擊的印度開始奮起,通過三次印巴戰爭,尤其是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成功促使東巴基斯坦獨立,從根本上扭轉了印度的不利態勢。

而後,印度為鞏固西里古裡走廊,在1975年吞併了錫金。停不下來的印度又染指尼泊爾、控制不丹、干涉斯里蘭卡內政,儼然成為南亞次大陸的霸主。

而這樣的霸主無疑是其他大國所需要的。

自二戰結束一月成為超級大國以來,蘇聯和美國就成為劍拔弩張的敵人,雙方爭相拉攏一切可能的力量為我所用,東方大國就是蘇聯的重要目標。

但東方大國的體量和實力擺在那裡,註定不可能甘心被蘇聯驅馳,所以兩國反目不可避免,而這卻使蘇聯陷入了極其被動的局面,因為相比於美國,作為蘇聯鄰國的東方大國無疑有更大的威脅。

所以通過印度遏制東方大國,就成為蘇聯的重要目標。

而相比於蘇聯,美國拉攏印度,除了有對抗蘇聯的天然需要,更有遏制東方大國崛起的戰略考量。蘇聯解體後,東方大國作為迅速膨脹的勢力,對美國的亞太佈局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就更需要一個大而不強的印度作為配合。

可以說,印度的尷尬實力以及定位,是它免於被西方國家制裁的根本原因,不過這似乎讓印度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不被制裁,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實力不敢恭維。

而更尷尬的是,沒有實力的印度卻相當有錢,這讓印度更像一隻待宰的肥羊,事實上無論美國還是俄羅斯從來都是將印度視為搖錢樹的,很多時候他們對印度的超規格禮遇,為的就是印度的慷慨解囊。

就像沒有人會和錢過不去一樣,又不是雙十二,誰會傻到去制裁自己的錢包?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要說印度自從獨立以來不斷擴張領土,這種說法也是有點言過其實,印度在獨立之後確實擴張過一些領土,不過它也就是在克什米爾地區控制了一些土地,另外印度還吞併了自己的一個叫錫金的小鄰國。印度對於領土肯定是有慾望的,畢竟印度超過13億的人口只有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它的土地資源可是相當緊張。
(南亞地區地圖)


不過印度的地理位置又決定了它不可能對外大規模擴張土地,印度位於南亞地區,而南亞除了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大一點的國家之外,其它都是一些小國。同時南亞北面面對的就是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所以這一地區的位置是相對比較孤立的,這也是南亞被稱為“南亞次大陸”的主要原因。當然,無論地理位置怎麼樣,在現代這個時代,印度都不可能隨意向外擴張土地,畢竟野蠻的領土擴張在這個時代已經不被允許。

印度在獨立之後在領土問題上搞的主要兩件事情就是跟巴基斯坦爭奪克什米爾地區的控制權以及吞併了錫金。當然,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產生爭端的責任不能全部推給印度,畢竟克什米爾地區是英國在印巴分治時候留下來的問題,由於宗教等一系列因素,英國當年並沒有能夠將克什米爾地區給劃分清楚。印巴獨立之後兩國就克什米爾地區的領土問題發生過幾次戰爭,不過它們最終也還是沒有能夠解決這一地區的領土問題。
(克什米爾地區地圖)


另外關於印度兼併錫金的事情,錫金在獨立之後就成為了印度的一個被保護國,印度政府藉著保護錫金的名義對這個國家不斷施加影響力,最終錫金政府基本都落入了印度的控制,然後印度就在上個世紀70年代徹底接管了錫金並且將錫金變成了自己的一個邦。在此很多人可能就會納悶,為什麼無論是印度跟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衝突,還是印度兼併錫金,國際社會都沒有對印度採取制裁措施,而是任憑印度為所欲為呢?

歐美國家之所以沒有制裁印度,這其實也很好理解,首先從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的衝突來看,兩個國家之間因為領土問題而發生爭執,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域外國家很難說到底哪個國家對哪個國家錯。克什米爾地區的爭端說到底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之間的事情,歐美國家沒必要去摻和這趟事兒。再說印度兼併錫金的時候正值美蘇冷戰的關鍵時期,當時兩個超級大國都希望拉攏印度,它們更不願意徹底把印度推給對方,所以美國和蘇聯沒有精力去管印度的事情,它們也不願意因為這種無關緊要的小事兒而跟印度徹底鬧掰。


如今印巴衝突的隱患依然還在,但是錫金成為印度的一部分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過印度現在基本也已經停下了擴張土地的步伐,它在克什米爾地區控制的地盤基本也穩定了下來,未來印度不太可能通過武力搶奪更多巴基斯坦手中的土地。印度今後的發展重點應該要落在經濟上,而歐美國家都希望在印度的發展中分得一杯羹,所以歐美國家與印度的關係也都還挺不錯,讓它們制裁印度更是完全無從談起的事情。


李姓先生


印度自認為是南亞霸主,故而一直對周邊小國有覬覦之心。自獨立以來印度就在不斷地擴張領土,最著名的一個事件就是吞併了錫金,不過錫金這個國家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在1948年的時候,印度就開始入手,英國人走了就把所有的權利過度給印度,西方國家一直認為錫金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所以在上個世紀70年代印度吞併錫金的時候,其實已經接管了這個地區好多年了,而且還是通過公投的方式讓這個地區主動加入了印度,這導致蘇聯和美國都沒有提出異議。

印度在兩次印巴戰爭中,都不斷的入侵巴基斯坦,這件事情自然是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指責,不過西方國家並沒有干預,最近比較一次出名的事情就是克什米爾地區的問題,印度改變了克什米爾地區的自治地位,這導致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又處於一個臨界點。美國對這個問題的態度則是希望能夠調和兩個國家之間的關係,美國本身上更關注阿富汗的問題,因為塔利班武裝越做越大,美國希望巴基斯坦能夠幫助美國解決塔利班問題,但是巴基斯坦卻希望美國能夠調停印巴關係。但是由於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也有領土爭端,前段時間還爆發了小規模的衝突,這導致這個問題越來越複雜。

印度現在是美國和俄羅斯拉攏的對象,因為印度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幾乎所有的軍事裝備都是買買買,印度也是一個缺少能源的國家,因此和俄羅斯以及美國有著密切的商貿關係,在以前的時候,印度還是美國的最惠國,不過因為印度和俄羅斯走得太近,導致美國取消了印度的最惠國待遇,印度反而去制裁美國。不過雙方之間還是有著共同的利益,前段時間美國方面為莫迪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在休斯頓這個地區有5萬人在歡迎莫迪,主要原因是美國需要印度裔選民的選票,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國際利益上大國之間都存在一些交易,而印度也是一個大國,並不是一個所謂的小國家,和俄羅斯以及美國還是有交易的資本的。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印度是亞洲地區接受美國民主制度最好的國家,印度號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也是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當然西方世界是歡迎亞洲各國像印度一樣的,所以非常重視印度,把印度視作是西方文明在亞洲發展的一個標杆,儘管印度的體制是徒有其表。所以在相同的體制之下,爆發矛盾和衝突的可能性最小。


江淮聖手


印度“不斷擴張”領土?印度還達不到這樣的實力,所有的領土擴張在1970年代之後就戛然而止了。

至於西方國家的態度:當時的冷戰世界,美蘇說了算,但美蘇都想拉攏印度,而且印度的言行尚且在美蘇容忍範圍之內,所以印度就幹了,還幹成功了一些。

印度當今的領土,主要繼承於“英屬印度”,1961年,印度用武力收復了果阿邦等葡萄牙殖民地,1975年,兼併錫金,1971年,肢解了巴基斯坦,促成了東巴(孟加拉國)的獨立。

正兒八經的說:印度獨立後,新擴張的領土,主要就是葡屬印度和錫金,面積有1萬多平方公里。

佔領葡屬印度,印度當時得到了第三世界國家的普遍支持和歡迎,這在世界殖民地紛紛獨立解放的1950-1970年代,被視為一件打破殖民枷鎖、爭取民族獨立的正義事件,更關鍵的是,面對葡萄牙的申訴,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選擇了沉默,反過來勸葡萄牙“接受現實”。

葡萄牙確實太弱小了,在西方國家裡屬於小而窮的國家,沒什麼發言權,到了1974年,葡萄牙也就承認了印度對果阿等地的主權。

應該說,印度對果阿邦的軍事行動,國際社會的主流觀點是支持的。

至於錫金和不丹,吞併錫金和控制不丹,暴露了印度企圖稱霸南亞的野心。

關於錫金的問題,這裡也不多贅述了,錫金太小太小,一直又沒機會加入聯合國,且處於亞洲內陸深處的山國,大多數國家甚至可能都沒聽說過這個國家。

另外,吞併錫金之前,印度做了幾十年的準備工作:大量遷入移民、改善錫金人的生活條件、鎮壓各種反抗活動、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等一切領域“印度化”……

到了1975年,錫金人本地人已經成了少數群體,且大多印度化,當印度發起全民公決,在刺刀的作用下,錫金入印成了理所當然。

至於不丹,不丹的體量還算比較大一點,而且很早就加入聯合國,印度常年在財政上倒貼不丹,除了政治軍事上控制不丹,印度在其他方面對不丹還算不錯。

從1980年代開始,印度除了軍事幹涉過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其他時候主要就是和巴基斯坦不斷在邊境地區打槍打炮。

冷戰後,西方國家對印度總體還算“包容”,美國希望印度能再強一點,這樣也能成為一個美國實現地緣戰略的幫手,就像日韓一樣,這個強有多強才算好呢,差不多人均3000美元上下的水平,就是GDP總量比日本高一些,美國可以接受的,反正大而不強的印度,對美國不構成威脅和挑戰,但如果印度還想更近一步,還想著更多的“星辰和大海”,那美國鐵定會給它打回原形的。

歸根結底,現在的印度還不算強,乾點出格的事情也不妨礙歐美對它的“積極評價”,印度經濟再發展一點,比如達到小康水平,那歐美也能往印度賣更多的武器和中高端工業品,但是如果印度也想發展中高端產業,和西方搶市場、爭話語權,那別說擴張了,印度就算打個噴嚏也會被西方痛毆。


雲中史記


印度自獨立以來,也就對錫金實行了融合,這還是雙方早就簽訂了和平條約所致,當時印度只是策反了錫金上層這才導致當權者被推翻,而當時印度並沒有受到來自己西方國家的制裁和軍事問責,這是為何呢?

印度以尼泊爾人口送進錫金自行繁衍生息,直到尼泊爾人口可佔錫金一半左右才吞併了該國,而由於美蘇與印度的特殊情況,這才讓其免遭問責

在冷戰時期,印度作為東南亞大國,與美國和蘇聯的關係比較特殊,畢竟當時美蘇聯在戰略和軍備上有互爭,而印度恰好利用了這樣的空隙進行了以人海戰術,才把錫金霸佔,當作自己的一個邦。要知道,那個時候,美西方國家想拉攏印度佔在自己陣營,畢竟印度國內工業體系並不完善,而對於自制武器裝備上,那就更是缺失技術和工具,還有這方面的人才,所以說,美西方國家想把印度拉進自己一對,從而向印出售裝備。

當然,這也只是一個方面,其實,在那個時候,美西方國家就想利用印度的地理位置來布控亞太戰略佈局。可惜,印度拿下錫金就是看出美蘇兩大國博弈才敢出手的,哪有那麼容易就被別人拉走。

其實,印度一直以來都與蘇聯關係走的近,自印度獨立後,其國內有許多武器裝備都是從前蘇聯購買的,所以說,印在這兩國夾縫中取得了自己的好處。

這樣說來,西方國家真就不對印度問責了嗎

其實,聯合國有發聲,但當是錫金屬於被印度保護的,而且還稱是自願的,要知道,錫金畢竟是小國,又是在印度羽翼下求生存的,當然,這也不能代表西方國家就允許他這樣做了!

其實,主要還是印度國力有限,這在西方國家看來,如果能拉到印度作為自己的幫手,這好處要比問責意義大多了!畢竟印度每年軍夠可達上百億美元大單,這對任何一個出售武器的國家來說都是一塊肥肉,再說了!美西方國家還想通過印度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而且,美又距離印度如此之遠,雙方又威脅不到對方,所以說,西方國家對此事也是爭隻眼閉隻眼過去了!

當然,直到現在美西方國家對印度仍舊是極力拉攏,為的就是能從印這裡獲得足夠的好處。

總結:如果印度足夠強大,能威脅到西方國家,那麼,印度如此舉動就會被西方國家所制裁,或者像薩達姆一樣,入侵科威特後,被美聯軍直接擊退,還損失了不少裝備,可惜,從目前來看,印度想達到超級大國水準,估計這條路還得走好久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