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當前環境下,企業破局就靠這5點


「首發」當前環境下,企業破局就靠這5點

11月22日,在“新動能·新生態——2019中部企業家論壇”暨正和島河南島鄰機構五週年慶典上,英揚傳奇董事長呂曦,三全集團、萬江集團董事長陳澤民,天明集團董事長姜明,白象集團董事長姚忠良和岷山集團董事長何秋安就此進行了一場圓桌論壇。

以下為論壇現場內容精編。

「首發」當前環境下,企業破局就靠這5點

01 經濟陷入困境,未必是壞事


呂曦:我就先拋出一個非常質樸的問題,就是在L型經濟之下,你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以及做好自己的企業感到焦慮嗎?你們的新動能來自哪裡?

姚忠良:這個話題非常好。首先,我個人持樂觀態度,對未來也是信心十足。目前,我們國內經濟進入這個階段,我認為不是壞事。它是快速增長後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


具體怎麼講?以名利為驅動力的商業行為是告一段落了,以商業文明為驅動力的新商業行為正在興起。所以,我認為未來的機會更大。


在座的大家都在面臨著各種問題和挑戰,我認為這是好事。這正是在完全市場化環境中,我們去歷練、去成長、去發展的一個必然過程。

我沒有什麼焦慮,非常從容,非常坦然。剩下的,就是看我們能不能拿出工匠精神,能不能開發更好的產品,能不能勤奮、認真地和消費者心連心,和消費者互動。


陳澤民:改革開放前期的那些紅利,很多都不存在了。勞動力的紅利、土地的紅利、環保的紅利、資源的紅利、政策的紅利、稅收的紅利等等,都已經不存在了。現在,唯一能夠促進經濟繼續增長的,就是繼續深化改革。

紅利還是存在的。中國從“高速度”到“高質量”的轉變當中,就會帶來機遇。那些大企業不想做、小企業又做不了的事裡頭,就有我們的機遇。所以說,我們要把握好現在的機遇。現在還是有很強的、持續發展的機會的。


別人可以焦慮,但我們應該不焦慮。為什麼?因為在這當中,如果他們焦慮了,我們正好有機會,在他們的焦慮當中尋求我們的機會。

姜明:好,剛才陳主席、姚主席講的都很好,我都贊同。那麼,對中國的經濟未來,我還是審慎樂觀的。


中國經濟經歷過從改革開放40年的高速增長,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定調為“未來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樣一個重大的轉變。


未來,確實正像政治家、學者、企業家所說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任何行業和企業在這個大前提下,都不能置身事外。

再有就是,中美貿易戰、中美關係對每一個行業、對每一個企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這就像現在說河南馬上溫度直降10度,那麼,我們屋子裡的空調可能就要調整,穿的衣服也要有個調整。

我們對中國經濟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這樣的基礎上,我想可以用8個字來總結:練好內功,強身健體。


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個體,只要你把自己的內功練好,把自己的身體練強壯,都能夠應對外部變化的環境。因此就沒有那麼多的焦慮,反而是有一份從容,有一份淡定。

另外,對於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我也想給大家分享5個“一”:

第一,防範風險是第一前提。現在是“合作是第一位”的時候,只有合作才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第二,發展是第一要務。光想著風險,沒想過發展也不行。所以也可以用8個字來總結,就是“平衡好風險與發展”。

第三,人才是第一資源。如何更好地防範風險,更好地穩健發展?關鍵在於人才,他們是企業的第一資源。

第四,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在天明創業27年,始終說創新是天明發展永不衰竭地動力源泉。無論是商業模式、戰略、機制、產品、服務還是管理,一直都在創新的路上。


第五,戰略是第一保障。現在說的是,太陽光很強大都穿透不了一張薄紙,小小的激光卻可以穿透一層厚鋼板。

戰略是解決做什麼和不做什麼的問題,使我們集中有限的時間、資源和資本,把某一件事情給它做細、做深、做透,形成自己強大的護城河,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這用任正非的話來講,就是對準一個牢固的地方,用炮火猛轟,轟開一個缺口。另一層面就是要“一根針捅破天”。

何秋安:中國還有很多潛力沒有完全挖掘出來。對於未來,企業家是樂觀還是悲觀,我認為是相對而言的。


如果站在現在去懷念過去,那未來一定是災難的;如果站在現在去看現在,那還是有點沒有看明白;如果站在未來看現在,那麼我們就應該知道怎麼幹了。

中國的發展,正經歷著從“量變”到“質變”,從“無序”到“有序”這麼一個轉變。實質上,我們的企業原來是無序的,現在要向有序的去發展。


比如,過去受政治、權力影響的這一波企業,現在已經到了冬天。很多的殭屍企業就是藉助了外力、投機,而不是靠自身的能力發展起來的。大浪淘沙後,能夠活到現在,還能繼續發展的,都是強者。我也希望,我們在座的企業家都成為強者。打鐵必須自身硬。

「首發」當前環境下,企業破局就靠這5點

02 不能埋頭拉車,要抬頭看路

呂曦:今天的很多企業家們,其實內心是充滿焦慮的。他們需要知道你們的態度,知道你們的想法,所以我上來就要問焦慮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問完了,那我們進入第2個問題:


在“高質量發展”這個詞之下,你們對自己的產業、企業,具體制定什麼樣的指導性戰略目標,又會具體採取哪些措施?


姚忠良:這也是咱們做企業每時每刻都在關注,都在努力的一個基礎問題。任何一個行業,其實都是為了給消費者做好服務,解決一些問題。體現我們的價值,我們才有立足之地、生存之地。這是最基本的。

這種商業背後的邏輯,就是一種哲學和心理學思想。我們和消費者的關係是心心相印,是一體的。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只要抓住了這個,一切產品、技術、資源問題都不是問題。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確實需要努力學習,吸取經驗教訓,提高自己。

未來,博弈、挑戰也好,發展、創新也好,一切都要回到原點,就是要回到“心和心連接”這個問題上。互聯網的核心就是鏈接,只不過,它更多的是信息的鏈接,物聯的鏈接,還不是心與心的連接。

陳澤民:好的。現在,面臨著經營、政策的風險,好多事情都不確定,你怎麼辦?我們就要穩中求進,看準方向。

在大霧天氣裡,你就不要跑得太快,否則一不小心都掉到溝裡去了。所以說,現在,我們不能埋頭拉車,要抬頭看路。方向不能出錯,一旦錯了,不確定性風險會帶來大災難,讓你粉身碎骨。你的能力越大,情況可能越嚴重。很多企業倒閉、破產,不是瘦小到餓死的,而是龐大到撐死的。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小心謹慎,要規避風險,合作第一,發展第二。


姜明:如何高質量?從5個方面來講:

第一,人才高質量。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做出來的。企業有高質量的,對行業情況很熟悉,很有使命感、責任感的領導班子,那做事情一定很順。

第二,產品高質量。從原材料、工藝、設備等把握住產品高質量的要求。


第三,服務的高質量。不光要產品好,還要有讓用戶感受到超出用戶預期的服務。


第四,體驗的高質量。本質上是體驗營銷。

第五,品牌的高質量。你的產品、價格、服務和體驗,最後都要濃縮成一個品牌,當大家說到你們的東西時,都覺得靠譜。

何秋安:我們原來是一家傳統的冶金企業。按照原來的說法,冶金企業是上不了市的,但最近我們正在上市。怎麼做到的呢?我們轉型。怎麼轉的呢?國務院發佈了8大新興產業,我就研究怎麼能和新興產業攀上親。環保產業可以,於是我們就轉到了做環保新材料。


特別是,未來的5G社會、智能社會會有許多無線的、有線的連接,需要大量的有色電子器件。這就給了我們一個發展的空間,把原材料升級到電子電器原材料上。


從傳統產業走向新興產業,關鍵是要符合社會需求。社會需求一定是高質量的。我們就圍繞社會需求來做文章,調整自己的企業。

03 用最懂90、00後的人,讓他們來領兵打仗

呂曦:最後一個問題,也是代表年輕人來考幾位的。我們看到,今天的中國市場發生了很多變化,已經從“消費普及”升級到“消費分級”了。年輕人有自己喜歡玩的、喜歡吃的,有自己生活方式,不太care你怎麼想,不太care你認不認同,這就給企業經營帶來了挑戰。

同時,中國數字化營銷跟華為公司一樣,已經走入世界的無人區。技術與數據改變了營銷和運營,中國企業對於品牌建設的能力和重視度卻還不足,也沒有其他國家或地區或企業可以作為參照。

那麼,面對這樣林林總總的新挑戰,各位是怎麼接招的?


姚忠良:其實很簡單,要和市場、和時代同頻共振,和消費者講息息相關的東西。圍繞這個基本,我相信一切都會很順,一切都會有非常好的理想的結果。這就是遊戲規則。

在互聯網轉型以前,我們的產品都是我們自己的研發人員在設計,既是調查市場,也是洞察、觀察。那現在應該怎樣?應該有消費者來參與設計、確定產品。這是原點,這是根本。以此,我相信很多挑戰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陳澤民:大數據可以提高效率,可以消除我們和消費者之間的屏障。我們從“經營產品”到“經營顧客”,要利用大數據,和他們連在一起,讓他們成為你的忠實粉絲。

一個新技術出現了,我們一定要第一時間掌握。以前我們落後了,現在不能落後,一定要把握好這機會,穩、準、狠,一刀下去,解決問題。


我們專門有信息研究中心,研究我們各銷售渠道的產品、技術的創新,瞭解我們的市場應該往哪個方向,應該有什麼產品,等等,無所不包。

姜明:還是想用戶之所想、急用戶之所急。在此基礎上,利用先進的科技技術,滿足需求、引領需求、創造需求。比如用大數據、雲計算、數字營銷來滿足用戶。

用誰來滿足?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處。利用最懂00後、最懂90後的人,讓他們來領兵打仗,來滿足這一代人的需求。


何秋安:實際上,我們要解決的,不是一個營銷渠道的問題,而是一個滿足社會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問題。能夠解決人民群眾的慾望的,就是好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