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很多的事物隨時光的流逝,一去不復返。 拜謁了屈原祠後,跟從導遊上了鳳凰山。屈原故里景區的鳳凰山上,安置著隨屈原祠一塊搬遷的峽江文物古建。這些大多來自青灘兩岸,屈原故里牌坊、古城門、古民居、古寺廟、古祠堂、古井、古橋等,形成了龐大的古建築群。來這裡,可以觸摸到峽江的歷史,感受屈原故里浪漫多姿的風土民情……
青灘古民居群大都修建於清代,以黑、白、灰為主色調,建築圖案主要以漢代卷草如意雲紋,龍風裝飾,每幢房子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有的老宅中還植入了非遺文化因素。在“羋繡館”內,年輕的繡娘們正一針一線完成“三閭刺繡”,興於漢代的秭歸傳統繡藝“三閭刺繡”,雖幾經沉浮,終得以傳存。
這座“江瀆廟”對秭歸人來說:看的很重。《爾雅釋水》:“江、河、淮、濟為四瀆。”四大瀆廟之首的江瀆廟,是古代舟船主人專為祭祀長江瀆神而修建,也是目前我國四大瀆廟中唯一保留下來的祭祀長江神的瀆廟。江瀆廟原址位於青灘鎮桂林村,始建於北宋,重修於清代,坐西朝東,面臨長江。後於2001年將此廟的每一構件都編上了號,整體搬遷於到此。
秭歸人看重此廟的重要原因:屈原為江瀆。明代馮應京撰《月令廣義歲令一》:“江神,即楚大夫屈原。”古代民眾把屈原作為“四大水神”之首的江神加以祭祀。其他三神是河神陳平、淮神裴說、濟神伍子胥。江瀆廟門前有一幅楹聯:“天目神奇洞察風雲辨善惡;江神顯赫透明肝膽淨塵氛。”該聯上下聯中都有一個“神”字,雖略欠工整,但別有寓意。
一陣陣高昂的歌聲,把我們引進了青灘民俗館。該館原稱鄭韶年老屋,原址位於屈原鎮桂林村。後搬遷於此,並改建為民俗表演館,將秭歸民間的吹打樂、高腔、巫師吞火、薅草鑼鼓等技藝展現給世人,喚起了人們心中漸行漸遠的鄉村記憶。
舞臺上,兩位資深的女藝人正在表演薅草鑼鼓的《田間放歌》,稠密的鑼鼓、整齊的號子、樸素的動作再現了秭歸百姓田間勞作、青年男女情竇初開的動人場景。特別是那高腔,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太富有穿透力。
臺上的主唱“羅留英”是湖北省級“秭歸薅草鑼鼓”非遺傳承人,被稱之為“三峽高腔飆歌王”,因參加三屆“唱響秭歸”民間藝人大賽而名聲大噪。她應邀進京表演,羅留英不僅張口就來高腔,還能駕輕就熟地演唱解歌、問答歌、採茶歌、五句子歌等。今日得見,果然名不虛傳。
都說高手在民間,今天在這小小的舞臺上還有一高手,就是為薅草鑼鼓伴奏的:王正雙,這位有著68歲高齡的非遺文化民間吹打樂藝人,他的絕活就是:口、手、腳並用,同時演奏十五種樂器。自命名“正雙組合”,被人們譽為秭歸民間吹打樂的“達人”。
秭歸巫師的上臺,讓場上的氣氛迅速緊張了起來。他先在祭臺前唸唸有詞,似在禱告,又似在召喚,然後點燃黃表紙,將灰燼融入碗裡的水中,快速呑入口中,突然噴向空中,大喝一聲走下臺來......
從火爐中取出已燒紅的火剪,覆上黃表紙,那紙立刻燃起。倏然念起咒語後,將手握住通紅的火剪,在上面輕描淡寫地抹過,展開手掌:絲毫未損。就在我們驚愕之時,猛然又將火剪置入口中......哇,太神奇了,在場的女賓都驚叫起來了。
精彩紛呈的青灘民俗表演讓人回味,這些技藝都曾是流於青灘兩岸街道頭巷尾,他們是峽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峽江老百姓生活中的調味品,值得好好傳承。
走在這灰牆黑瓦、翹壁飛簷、飛粱畫棟的青灘古建群中,雖然感嘆其藝術之美,但隱隱有種莫名的失落,這群曾屹立在峽江兩岸代表性的建築,或因缺失了人間煙火的滋潤,變得孤寞......而曾經的青灘古鎮,在如今地圖上再也找不到,它僅僅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我的思緒隨導遊的講解穿越了時空:“青灘的姐兒洩灘的妹兒”,這個傳說曾在峽江上流傳甚廣。當年,船工們眉飛色舞的演繹,給人無限的曖昧想像空間。新灘,即曾經的青灘,地處歸州東15公里。自古以灘險而蜚聲中外,素有“十丈懸流萬堆雪,驚天如看廣陵濤”之說。新灘也因灘險而形成集鎮,是長江三峽著名的碼頭。運輸繁忙,鋪店茶館林立,豪宅甚多,一片繁榮。
新灘人靠水吃水,靠灘吃灘。他們深諳水性,一生駕船操舟。有的做灘頭,有的做板主,有的做駕長、水手,有的一輩子做橈夫子和縴夫。在暴戾的江水,灘急浪惡中討生活是極奇艱辛的,向死而生的峽江漢子從來不知道明天是生是死。新灘古鎮曾建過一座古塔,叫白骨塔,全塔是上尖下粗的四稜形,高約5米。塔的作用就是收藏屍骨,是那些無家可歸孤魂的收容所,凡在江中落難拋露的屍骨都會被收進白骨塔。
灘多船佬多,轉灘的船多於此停泊,來古鎮中尋生活的漂亮姐兒也多了。“我從川江駕船來,妹兒在河邊洗青菜。打聲吆喝喊聲妹喲,情哥哥晚上會你來,妹兒要把門半邊開。”船工們的號聲,就像穿過新灘的夜風,茶樓酒肆、吊腳木樓,雕花木窗輕開,一張粉臉倚在窗口。而那些不畏生死的船工漢子,渴望從灘姐婀娜的身段、糯軟的聲音中,獲得明朝重新開始的動力……
曾經盛極一時的古鎮,人頭攢動,船工的號子聲、搬運工的吆喝聲、險灘的咆哮聲、街巷的喧鬧聲,交織繁響......而這一切都隨著葛洲壩和三峽大壩修建後,沒入到滔滔的江水之下,曾經的險灘鬼門關也一去不復返,浪濤裡這些灘姐、灘妹的豔情故事,只不過是枯澀歲月裡最後一抹充滿色調的談資,已隨風飄遠......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走過這座古樂橋,一幅:“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象就會呈現在眼前,浩浩蕩蕩的三峽水庫,廣闊無垠,氣勢磅礴,在江面上航行的船隻拋撒著一行行漣漪,搖曳著層層水浪。這裡是屈原故里景區觀三峽大壩、覽高峽平湖的最佳區位。
觀景臺上,屈原的《天問》書卷雕塑與三峽大壩遙守相望。《天問》是屈原思想學說的集粹,所問都是上古傳說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似乎是要求得一個解答,找出一個因果。而與其相望巍然聳立的三峽大壩,氣勢恢弘,如巨龍橫江與兩岸的群山手挽著手,將一江波濤緊緊攬在懷裡。這曠世奇文與石破驚天的水利傑作,將永久矗立在那,相守相望。
屈原故里文化旅遊區是騷人的棲止之地,是墨客的靈感之地。漫步峽江古鎮的尋常巷陌,體會古老的峽江文明,感受浪漫多姿的風土民情,在詩的國度裡去追尋心靈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