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等身像的由來及與漢傳佛教的淵源

佛祖等身像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反對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臨終時釋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個不同年齡(8歲,12歲,25歲)的模樣塑像,並親自為塑像繪圖,親自開光,說過見到此佛像如同見到佛祖本人。

8歲等身像

佛祖等身像的由來及與漢傳佛教的淵源

公元7世紀,吐蕃王松贊干布,在統一青藏高原後,想和尼婆羅(尼泊爾)通婚,尼泊爾認為吐蕃是蠻荒之地、不信佛法,拒絕這一婚約。吐蕃威脅說若不答應,吐蕃將以五萬大軍毀滅尼泊爾。松贊干布軍隊壓境,兵臨城下。尼泊爾光胄王被迫同意將女兒赤尊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並帶來了釋迦摩尼8歲等身像,吐蕃為了釋迦摩尼8歲等身像修建了大昭寺。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進藏之後,把原本供奉在小昭寺的文成公主帶進藏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迎請到大昭寺,而把赤尊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金像移到了小昭寺,從此兩尊佛像便易寺而居。

12歲等身像

佛祖等身像的由來及與漢傳佛教的淵源

關於迎請佛祖12歲等身像,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前秦皇帝苻堅,苻堅給大部分人留下的印象就是那場著名的敗仗“淝水之戰”,卻忘記了他的雄才大略,比北魏更早的統一了北方,更不知道的是他篤信佛教。八宗(加上禪宗和淨土宗,也可以說是十宗)之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譯者,高僧鳩摩羅什就是他請回來的。

而據《西藏王統記》記載說,印度法王達磨波羅在位時,東方中國君主秦王符堅,送給達磨波羅三件無價之寶,包括一件無縫的錦衣,他向印度國王求取一尊殊勝的釋迦牟尼佛像,以宏揚華夏的佛法。達磨波羅為印中兩國的傳統友誼,毅然決定將國寶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佛像送往中國。當他和大臣一起走進供奉釋迦牟尼佛像的神殿時,發現這尊本來朝南而坐的聖像,現在居然面向東方了。國王想:“啊!原來佛像早已心向中華了。”於是發大歡喜心,造了一艘很大的船,船身掛滿旗幡綵帶,樂工們演奏著美妙音樂,將佛像送往東方漢土。漢地國王也以最隆重的儀式到海邊迎接,並供奉在金子鑲嵌的國王宮殿中央。

大藏經《甘珠爾》記載,法界眾生若有能目睹佛主12歲等身像者,即種下“見解脫”因緣,具足一切見、聞、念、觸之功德,將來必能解除三毒痛苦,成就佛道。

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知道大唐有一尊釋迦摩尼12歲等身像,便派人到大唐,以提親為藉口,想奪得釋迦摩尼12歲等身像。但是李世民拒絕了松贊干布的要求。松贊干布非常生氣,就出兵入侵四川松州,又派使者前往長安威脅李世民,聲稱若唐朝不答應和親,吐蕃便要大舉入侵唐朝。松州之戰唐軍擊敗了吐蕃軍,但李世民發覺不能小瞧吐蕃,且利用吐蕃制衡吐谷渾和突厥,所以答應和親。李世民只有答應把一位唐室遠支宗室女姓李的宗室女(文成公主)許配松贊干布。641年,文成公主帶著釋迦摩尼12歲等身像、經書等嫁妝入藏。吐蕃為了釋迦摩尼12歲等身像修建了小昭寺,文成公主是松贊干布的第五位妃子,文成公主入藏9年後松贊干布就過世了。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9年,卻只有3年交集。文成公主是外族妾室,是不能擁有松贊干布的子嗣,她在遠離家鄉的吐蕃生活了40年。

武則天非常信仰佛教,她最大的一個心願就是迎回本屬於大唐的佛祖12歲等身像,但是吐蕃肯定不願意,怕不安全就把放在小昭寺的12歲等身像藏在大昭寺密室。把8歲等身像對調到小昭寺。吐蕃人還是怕不安全,就在密室外牆繪上文殊菩薩畫像,這樣才保住佛祖12歲等身像。

25歲等身像

佛祖等身像的由來及與漢傳佛教的淵源

印度菩提迦耶,佛陀成道菩提樹下金剛座處的正覺大塔內,供奉著最為之殊勝釋迦牟尼佛25歲等身像,據說被稱為世界最完美比例的佛像,與佛真身無二無別。

據唐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記載,這是彌勒菩薩下凡所造的,十四世紀伊斯蘭教入侵印度時,僧人連夜用土掩埋正覺塔,裝成小山包,得以保存至今,十九世紀才被挖掘出來,佛頂上的那突出地方,過去在歷史中遺失了,現在藏人合錢打純金的補上,也供養了佛前的缽(塗黑色但其實是純金)。

此佛像是在世界公認最象佛陀真身的,而且是十分靈驗,具有不可思議的巨大加持力,凡見之者如睹世尊真容,必定解脫!

漢化佛教的開端

公曆紀元前後,印度佛教開始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而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景的不同,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

“北傳佛教”指自北印度經中亞細亞傳入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的佛教,及由尼泊爾、中國西藏傳入蒙古一帶的佛教之總稱。藏傳佛教,又稱藏語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中國西藏的佛教分支,歸屬於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南傳佛教,又稱上座部佛教。是指現在盛行於東南亞的越南、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及我國雲南省傣族地區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時期之後,部派佛教中的一個派系。

現在常見的佛教寺廟及供奉的諸佛都極具漢族文化的特徵,從佛教理論上講還有本土的佛教典籍,如《六祖壇經》,我們甚至都感覺不到這是釋尊在印度創立的佛教,那這個過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就是南北朝時期,開端就是北周武帝的滅佛事件。

歷史上滅佛的有“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北魏太武帝滅佛的原因是,統一北方後,需要漢化,再加上漢族大臣崔浩急於在北方恢復儒學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最後就釀成了太武帝滅佛。唐武宗李炎和後周世宗柴榮的滅佛,主要根源在經濟上,一方面收歸寺院田產,勒令僧人還俗,增加財政收入,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金屬銅匱乏,政府鑄錢需要大量的銅,很多佛像都是使用銅鑄造的,所以融佛像鑄銅錢了。

重點就是北周武帝的滅佛,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禰羅突,漢化的鮮卑族,祖籍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生於同州武鄉(今陝西大荔)。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廟號高祖,武成二年(560年)至宣政元年(578年)在位。在位期間加強皇權,兼併北齊,也是雄才大略的君主。

北周武在即位之初,循例事佛,重視儒學,但之後,國家經濟受到佛寺影響,周武帝親政後第二年,關中荒旱,命當戶拿口糧出來賣,而寺僧卻借荒年放高利貸。另一方面,宇文邕還吸取了北魏佛寺起義的影響,“延興三年(473)沙門慧隱反。太和五年(481)沙門法秀於京都平城舉事,參加者有官僚大族,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隸。十四年,沙門司馬惠御自稱聖王,起兵攻克平原郡。延昌三年(514),沙門劉僧紹起兵於幽州,自稱淨居國明法王。這些叛逆往往也是宗教上的異端,遭北魏政府的殘酷鎮壓。在劉僧紹起兵失敗後一年,爆發了更大規模的大乘教起義。”一系列的事件,讓北周武帝決心滅佛。

武帝這次滅佛較為徹底,華北佛教勢力為此幾乎禁絕,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重要的意義。經過滅佛運動,一方面迫使源自印度佛教積極漢化,在儒教的思想基礎上發展出中土佛教,使原先以講究因果報應和以寺廟財產為基礎的早期佛教,轉化為一種開放平和的教派,使得佛教在中國得到新生,發展轉變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不干預政治力的大宗教。北周武帝滅佛運動還確立了沙門必須尊重皇權的政治原則,斷絕了寺院與政府分權抗儀,發展成為政教合一政權的可能,確立了中國皇朝政教分離的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