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裡,混日子難了!看浙江“鐵腕”治學風

十年寒窗,金榜題名,一朝進入相對自由的大學,不少學生感到了“失重”:缺少奮鬥目標,不會自我管理,遑論學術創新,甚至連基本學分都修不滿……

今年,河北體育學院40多名學生因曠課過多,被公示退學;去年,華中科技大學將18名學分不達標的學生從本科轉到專科……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些高校對學業不合格學生的處理,再次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大學“嚴出”再升級,“拼命的中學、輕鬆的大學”現象將得到扭轉。

不久前,教育部下發《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嚴肅考試紀律,堅決取消畢業前補考等“清考”行為,並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深化教育教學制度改革、引導教師潛心育人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嚴進嚴出”如何讓本科教育質量走上快車道?一個多月來,記者走進我省多所高校,與教師、大學生及高等教育研究專家交流“本科應該如何讀”的問題。大家普遍認為高校需要“鐵腕”整治學風,絕不允許學生“混日子”、老師“放水”。

大学里,混日子难了!看浙江“铁腕”治学风

浙江工商大學教師正在指導學生做實驗。(圖片由學校提供)

管理嚴起來:把好學業“出口關”

今年3月,我省一所高校的貼吧裡出現了這樣的一段對話——

樓主問:“學校還有畢業清考嗎?”

跟帖答:“早兩年就沒了。”配以委屈的表情。

所謂“清考”,即清理性考試,就是大學生在畢業前,將大學期間考試掛科的課程,最後再考一次,通過之後,可以拿到畢業證書或學位證書。

取消“清考”前,天天打遊戲、睡大覺,曾是一些大學生的“必修課”。青年教師陳俊擔任教學秘書多年,對此深有感觸,“有些學生還沒有進入大學,就開始找捷徑,在網上向學長打聽,哪個老師會放水、哪門課必須要花精力學。”當這些年輕人知道無論如何都能拿到畢業證書時,學習積極性自然而然地降低了。但如今,對不少在大學裡“混日子”的學生而言,“清考”這堵保護牆被推倒了。

事實上,我省在2014年就出臺了《浙江省教育廳關於切實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學業指導和管理的意見》,要求學校不得安排任何形式的畢業前清理性考試。

嚴把“出口關”的教育,浙江高校也已經在實踐。

浙江工業大學畢業生楊傑就曾有過一段波折的經歷。剛進校時,他參加了不少社團活動,卻因對學業不夠重視,期末考試兩門課不及格,被學校給予“黃色警告”。直到大三下學期期末成績單出來後,他才鬆了一口氣,壓在他身上的“黃牌”終於撤下了。

這是浙工大設立的學業預警制度——按照不及格科目的數量、未獲得學分的總數,分為黃、橙、紅3個不同預警等級,預警不消除將直接影響畢業、學位取得。自預警制度實施以來,學生對課業前所未有地重視,學校預警比例直線下降,甚至有近百名曾被預警的學生拿到了各類獎學金。

“嚴”字當頭,成為加強學業管理的有力武器。

大学里,混日子难了!看浙江“铁腕”治学风

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室徐建偉在校園裡建起了“百草園”,為學生講解中草藥知識。(陳勝偉 攝)

目前,我省不少高校已經行動起來。11月初,浙江農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醫學院發佈關於《動物醫學專業學分績點的規定(試行)》的補充規定,要求學生每門專業課成績及格線調整至百分制成績70分,單科成績低於70分的學生,重修該門課程。另外,上一學年專業課平均分低於77分的學生,實行本專業排名末位淘汰制,每年原則上限定3人。

“如果年輕人一進大學,就有一種明顯的鬆懈感,會對學習態度乃至人生觀產生影響。”浙農林大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醫學院院長宋厚輝教授說,學院希望通過進一步提高學分績點要求,讓學生一進大學,就培養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為將來從事本專業工作打下紮實的基礎。

在給政策點讚的同時,也有專家提出質疑:寒窗苦讀,一朝退學,是不是“過於嚴厲”?

在省教育廳高教處副處長王國銀看來,嚴,應該是本科教育的應有之義,“沒有淘汰制度,就是人人過關,哪怕淘汰千分之一,對其他學生也是鞭策和約束。”“嚴”風來襲,促使大學生打起精神,認真對待每一門課、每一場考試,本科教育質量也將得到提升。

大学里,混日子难了!看浙江“铁腕”治学风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創新實踐”課。(圖片由學校提供)

課堂活起來:教學改革不“注水”

“清考”的存在,讓高校教師找到一種“自我安慰”:無論教得好與差,學生都能夠畢業。這也造成了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的下降。

想把大學生的心思和目光拉回課堂,消滅“水課”、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是第一步。

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創新實踐”課是名副其實的“金課”。這堂課,老師們搶著教,學生搶著上,還有的老師因為上不了課而懊惱……

鑑於計算機大類專業中的實踐課程較多停留在課程設計、課內上機,學生的動手能力偏弱,且新進教師科研水平高、工程經驗不足的情況,學院決定開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系統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同時倒逼教師強化科研與實踐的結合。

計算機學院老師吳亦凡率先開設了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培養的“創新實踐”課。“我們把‘創新實踐’課落地為必修課,不修夠學分畢不了業。師生進行常態化研討,老師不認真對待,就是教學事故。”計算機學院張樺老師說,一學期過後,“金課”的魅力逐漸顯現:上過這門課的學生,因項目驅動求知若渴,上基礎理論課的積極性高了,專業學習的問題意識強了,不少人的動手能力超過了項目初步預期。

在大規模推行“創新實踐”課的同時,時任計算機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負責人戴國駿又抬高了授課老師的“准入門檻”。“不管你的科研能力有多強,如果工程經驗和培養學生能力不夠,這門課就暫時不歡迎你。”當時,曾在計算機學院任教的仇建老師有些忐忑,怕沒人報名授課。令他沒想到的是,竟有50多位老師報名,其中不乏“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入選者、青年長江學者、資深教授等,大家“搶”著要上課。

課程沒有固定教材,又以培養能力為導向,對老師來說,上好這門課不容易,於學生而言,想“混”過去更是難上加難。為確保課程的含金量,學院還設計了一套完備的質量監控體系。期末,學生團隊需要上交“硬核”的工程作品,如直角座標型機器人、無人機快遞送貨系統……如果學生表現達不到預期,就會得到“不講情面”的不及格,需要重修。

今年剛考上研究生的李可宇告訴記者,2017年自己剛接觸“創新實踐”課時,對區塊鏈產生了濃厚興趣,在課程的實操中得到了強化訓練,“很感謝這種動真格的課程模式,讓研究和創業實現了無縫對接。畢業時,我已經申請了兩項區塊鏈領域的國家發明專利,還獲得了中國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創業大賽全國一等獎。”目前李可宇創立的區塊鏈領域公司運轉良好,已經掘到了第一桶金。

據瞭解,因為實施有效、廣受學生好評,目前“創新實踐”課已經推廣到全校6個新工科實驗班,踐行著學校科研育人的理念。

動真格的還有——教授要全員為本科生上課。

10月31日教育部發布的《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高校要嚴格執行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制度,連續3年不承擔本科課程的教授、副教授,轉出教師系列。

眼下,正是高校排下學期課表的時間。我省不少高校規定,教授需為本部本科生授課,授課學時每學年48個以上;還有的高校提出,給本科生上課情況將作為教授、副教授項目申報及年終考核的參考。可以預見的是,“金課”將越來越多。

大学里,混日子难了!看浙江“铁腕”治学风

浙江農林大學圖書館內,學生正在自習。(陳勝偉 攝)

學生忙起來:朋輩互助不掉隊

學好一門學科不易,在學習中找到自信更是不易,不少在掛科邊緣甚至預警階段的學生開始面對一個緊迫的問題,如何能拿到學分績點順利畢業?

高校不能再把問題攢到畢業前解決,幫扶工作做得越早越好。最近一段時間,大學校園裡颳起了一陣“朋輩互助”風,更加重視對學生學業的過程管理,努力減少“掉隊”現象。

朋輩的力量有多大?在寧波大學,一頓午餐的時間或許就能讓學習上無助的年輕人受益匪淺。

4月初,寧大學生互助學習中心面向全體學生推出了一項全新互助學習模式——“學霸午餐會”,以午餐會的形式組織學霸和受助學生們“邊吃邊聊邊學習”。

“考慮到場地問題,我們一開始只放開20個名額,結果活動消息一發出就被一搶而光。”寧大學生互助學習中心負責人陳俊餘說,學生們在輕鬆的氛圍下交流學習,事半功倍。

2015年10月,寧大推出學生互助學習中心,定位為以朋輩互助文化打造學校濃郁的學習氛圍,服務學生學習成長。區別於“導師”這個稱謂,學霸有著特殊的稱呼——“導生”,這也是學生互助學習中心運行的核心資源。在“導生”的幫助下,受助學生們開始覺得“一切皆有可能”,也有了更大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導生”吳金紅有著“早上一起床就聽BBC”的習慣,她的另外一個學習訣竅是看英語原聲電影,並將臺詞整理成“劇本”。這一方法讓學員張協很受用,“自己悶頭學習,不如向人請教。‘導生’是同齡人,大家交流起來更加方便,說不定邊吃邊聊就把英語四、六級過了!”

“有些話,‘導生’說比老師說更有力量,學生輔導能起到專業課教師無法替代的作用。”在陳俊餘看來,95後和00後儘管平日裡樂觀開朗、個性張揚,但出現學業疑惑時大多較為靦腆羞澀,不太願意找任課老師解答,此時,求助於同齡人對他們而言無疑是個更好的選擇。“朋輩互助”讓更多學生由“要我學”轉向“我要學”,進而轉向“我愛學”“我會學”,保證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目前,寧大學生互助學習中心集結了20名優秀學生作為“導生”,開出的大學物理、高等數學等課程都頗受學生歡迎。每學期初,中心還會對學生的輔導需求進行調研,看看大家有哪些學習難點,再組織教學隊伍和安排課程。

“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針對調研後找出的問題,“導生”們把比較難理解的知識點歸納總結,再針對每個知識點準備例題,寫出每道題目的解題思路等,最終把這些材料全部整理成PPT,教授給同學們。

看到同學的成績上了一個臺階,“導生”也充滿了成就感。他們與受助學生一道,都在人生的重要階段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獲得了一分新的認知,讓“1+1”產生了大於2的效果。

強化學業管理、創新課堂教學、朋輩悉心幫扶……瞄準人才培養中的突出問題,浙江高校正打出一套強化高校教學中心地位的“組合拳”,擰緊了高校教育的“質量發條”,將帶來本科教育教學的全新面貌。

大学里,混日子难了!看浙江“铁腕”治学风

浙江工商大學教師正在指導學生做實驗。(圖片由學校提供)

【記者手記】

“三個轉變” 當務之急

本科生的畢業把關與學業的合理“增負”是大勢所趨。這不僅是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如何把本科生“增負”落到實處?轉變以往的思維模式很有必要。

首先,“高中辛苦,大學輕鬆”的觀念要轉變。不少高中生在高考結束後,撕掉書本,代表與曾經的“苦讀”訣別,以超級放鬆的姿態迎接即將到來的“好日子”;家長在孩子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後,也放鬆了對孩子學業上的要求;社會輿論也是如此,都認為“考上大學就輕鬆了”。這種氛圍之下,“混日子”成為了部分大學生的人生態度。因此,需要糾正這樣的錯誤思維,讓大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增負”才會有效果。

其次,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導向要轉變。高校教師是給大學生“增負”的主體,如果教師沒有足夠的動力去研究教學,教學質量就很難保障。不少高校對教師業績考核的重點在各類科研成果上,教師職稱評審也是看重論文和課題。這就導致教師把大量精力放在科研上,教書成了“副業”,給學生“增負”更無從談起。

最後,高校“安於現狀”的心態要轉變。人才培養投入不足、人才培養機制僵化等是不少高校面臨的問題。比如對轉專業門檻設置過高,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致使他們對僵化的培養模式頗有怨言,在這種情況下,談再多的“增負”也無意義。(馬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