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關的通道價值,太行山與中山國

平型關的通道價值,太行山與中山國

中央之國的形成 [第81節]

長篇連載,每週更新

平型關的通道價值,太行山與中山國

滹沱河在太行山脈(系舟山與五臺山這間)中的河谷,在古典時期並沒有成為連接忻定盆地與華北平原的路徑。這主要是因為河谷本身的落差過大,寬度窄,水量大。在這種河岸邊,即使能夠開闢出道路,通行起來也是非常危險的。

平型關的通道價值,太行山與中山國

事實上儘管沿河流兩岸開闢道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一則可以藉助河流之力,尋找到部分天然的道路;二則可以為旅人隨時補充淡水。但有的時候,水量太大的河流,反而會帶來危險,特別是在山脈中穿行的時候。滹沱河的情況並不是孤例,之前的渭河兩岸也沒有形成連接隴右高原與渭河平原的天然道路;而當黃河兩岸的道路,到了陝地也算走到了頭,只能從崤山中尋找合適的道路。

當然,隨著工程技術的發展,這些古人視為畏途的河谷,大多也已經通行了鐵路或高速公路了,畢竟它們有著距離上的優勢。相信這些新的道路,會加速兩端地理單元的融合,不過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對於現在的我們,還是需要正視幾千年來,所形成的地緣差異的。

現在對於白狄來說,可以選擇的道路是上溯至滹沱河的源頭,然後在恆山山脈與五臺山脈中間尋找道路進入華北平原。相對而言,恆山山脈與五臺山脈之間的距離還是較寬的,只是在滹沱河的源頭(源頭在一個叫“孤山”的地方,現在有個孤山水庫)東側,有一道山樑,將恆山山脈與五臺山脈連接起來了。而這道山樑並非是忻定盆地的終點,在過了它之後,盆地仍然向東沿伸了一小段,方才遇到太行山的主脈。

即使我們不是軍事家,也應當能夠判斷出,山樑之上可供選擇的道路並不會太寬,而依託這條山谷地形的道路,是可以構築一道城關,併成為由華北平原進入忻定平原的最後一道屏障的。在白狄東遷之時,這裡應當還沒有築關。不過在後世,這裡的確成為了一個軍事要塞,只不過使得這條連接恆山山脈與五臺山脈的山樑,一舉成名的時間並非是在古典時期,而是在抗日戰爭初期。那場戰役曾經被稱為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神話的開山之作,正式名稱叫作“平型關戰役”,而那坐曾經的關隘也就是“平型關”了。

平型關位置示意圖

平型關的通道價值,太行山與中山國

關於平型關戰役的細節,我想就不用我說了。只能說從地理結構的角度看,這個伏擊地點選得非常好。至於白狄在東遷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類似的伏擊,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不過白狄倒是在恆山山脈與五臺山脈之間滯留了一段時間,然後再進入華北平原的。這種停留是很正常的,因為穿越平型關所在的那道山樑之後,他們很快就要遇到太行山的主脈了。

白狄是通過什麼道路穿越太行山脈的,在趙國與中山國的百年恩怨中我們會有詳細的解讀。因為這其中所涉及的地理單元,和地緣力量,並沒有那麼簡單。但有一點可以明確,平型關以東的那一小塊盆地,是越過太行山分水嶺之前,最後一塊可以依託的,具有自給能力的土地了。

因此在偉大的“趙武靈王”死後,他也將自己的陵墓建築於此,以便讓他的靈魂能夠兼顧趙國在太行山兩側的國土。而這片土地在後世也被命名為“靈丘”(西漢時置靈丘縣,現在也叫靈丘縣)。至於這個盆地的地理名稱,當然也就是“靈丘盆地”了。

白狄在東出太行山之後,選擇了向南發展。當然,向北也是一種選擇,不過在那裡他們將會遇到燕人的阻擊。燕人能夠在華北平原的北部頑強的生存下來,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由於長期與其他諸侯國隔絕,他們在戰國以前的諸多細節,並不為人知。不過很快,他們也將完成自己的內部融合,並以一個強國的姿態出現在中央之國的政治舞臺上了。

趙—燕—中山地緣關係圖

平型關的通道價值,太行山與中山國

而白狄在南進之後,最終又回到了滹沱河流域,他們的政治中心,最終也建立在滹沱河下游。如果按照現有的行政區劃來看,那個視滹沱河為母親河的石家莊地區,正是白狄活動的中心。只不過那時候,他們已經被華夏族稱之為“鮮虞”了。而鮮虞部落聯盟中最為強悍的一支,按照華夏族的組織方式,建立了“中山國”,並活躍在中央之國的政治舞臺上。


趙—中山國地緣關係圖

平型關的通道價值,太行山與中山國

由於鮮虞部族最初是從忻定平原遷移至華北平原的,因此他們最初也自然的控制了這條東出太行山的通道。更為重要的是,向南擴張的中山國,在越過滹沱河下游之後,又控制了一條新的太行山通道。這兩條通道的東端,即為現在的保定地區和石家莊地區,或者說中山國所控制的主要區域即為現在的保定——石家莊地區。

至於這兩條太行山通道的具體結構如何,我們在隨後的戰國篇中會有具體解讀。下一節,我們將要回到三晉身上,去看一下三晉是如何瓜分晉國的土地的。到那時我們就會清楚,為什麼一直對中山國如鯁在喉的是趙國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