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 與趙州橋齊名 被譽為“海內第一橋”


說到中國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橋——洛陽橋,很多人都以為是在河南洛陽。其實,它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洛陽江的入海口,由泉州知州蔡襄於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主持修造,共耗銀1400萬兩,歷時7年建成,與北京盧溝橋,河北趙州橋、廣東廣濟橋齊名,有著“南洛陽,北趙州”之稱。

洛陽橋全長834米,最寬處達7米,共有橋墩45座。因江海交匯處水闊浪急,橋體全部以巨大石塊砌成。在古代沒有起重設備的條件下,工匠們巧妙採用了“浮運架樑法”,利用潮汐的漲落,把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這樣既減輕了人力,又方便石料運輸,極大加快了工程進度。

為鞏固橋基,工匠們還沿著橋樑中線拋下大量石塊形成石堤,然後在石堤上修建船形橋墩以減輕浪濤的衝擊。此外,橋下還養殖了大量牡蠣,由於牡蠣殼附著力強,使橋基和橋墩牢固地粘結成整體,這種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堪稱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


洛陽橋的建造,使洛陽江天塹變通途,成為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900多年來,大橋歷經海浪侵襲,至今完好無損,被譽為中國造橋史上的一座豐碑。世界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曾說,他最欣賞的中國古橋有兩座,一是北方的趙州橋,另一座就是南方的洛陽橋。

在洛陽橋的南端,矗立著北宋名臣、大書法家蔡襄的石像。為官正直的蔡襄,曾先後擔任過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過泉州太守、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他所到之處皆有政績,洛陽橋就是其在泉州任太守時主持建造。

洛陽橋上一共有六座石塔,其中建於宋代的月光菩薩塔最為珍貴。佛塔總高3.5米,塔身南北兩側刻有佛教偈語,東面刻有梵文“南無阿彌陀佛”,西面刻有月光菩薩像,佛像旁的“巳亥歲造”落款,證明洛陽橋與佛塔的建成時間為公元1059年。如今該塔已成為當地的重要文化遺產。


值得一提的是,洛陽橋與古都洛陽確實有著深厚的淵源。北宋時期,大量中原居民南遷至晉江縣與惠安縣一帶,因見這裡山川頗似洛陽,於是將此江改名洛陽江,洛陽橋也由此得名。在橋的中部還有一塊刻有“晉惠交界”的石碑,當年晉江縣與惠安縣的分界就在這裡。

在洛陽橋竣工後不久,當地民眾就自發為蔡襄捐建了“忠惠蔡公祠”。祠堂內外立有數塊歷代修橋碑刻,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由蔡襄親筆書寫的《萬安橋記》碑。該碑書法端莊俊逸,文字精煉,工刻細緻,被譽為文、書、鐫“三絕”,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