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尼施·卡普爾:"紅色"的當代藝術裝置作品


安尼施·卡普爾,是當今最具影響力之一的英國當代藝術家,是歐洲最重要和最權威的視覺藝術大獎“特納獎” 得主之一。他從上個世紀90年代活躍至今。在今年3月份的中國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中,造價最昂貴的不鏽鋼大型裝置《雙炫》便是他的作品。

2019年秋天,安尼施·卡普爾在中國的首次大型個展,分別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和太廟藝術館同時舉辦。其中,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部分展覽,展出了其代表性的裝置作品,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位藝術家作品帶來的視覺等感官衝擊。

走進央美美術館大門,安尼施·卡普爾創作的《獻給親愛太陽的交響曲》大型裝置作品便映入眼簾,氣勢恢宏。巨大的紅色太陽懸浮在空中,蠟制磚塊從傳送帶送至頂端,戲劇化地墜落在一片同樣材質的聚合物當中。隨著蠟塊緩緩上升,又極速墜落,地面上堆積出一片頗有視覺衝擊力的紅色顏料海洋,觀眾們則紛紛拿出手機,記錄著蠟塊掉落的瞬間,震撼人心。


“我們必須創造那種超越文化背景和上下文聯繫之上的體驗”,安尼施·卡普爾如是說。安尼施·卡普爾1954年出生於印度孟買,他父親是印度人,母親是猶太人。卡普爾從小在印度的基督教家庭長大,在以色列學習電氣工程專業後,他於上世紀70年代初來到倫敦學習藝術,併成為一名佛教徒。從小耳濡目染的東方思想結合西方藝術世界對於觀念和形式的表達,這二者共同造就了這位“混血”藝術家的特殊魅力。

卡普爾在此展出的四件大型裝置作品都有紅色元素,堪稱當“紅”藝術家。利用高純度的色彩,增加作品的視覺衝擊力,這是安尼施·卡普爾藝術創作的一大“法寶”。而在眾多色彩中,他最偏愛紅色,卡普爾曾說,“紅色具有某種含蓄和主動的性徵,這讓我著迷,我總想用紅色創作作品。”圖為央美館三層,人們在其作品《將成為奇特單細胞個體的截面體》下駐足。

《將成為奇特單細胞的截面體》雖然外表看似規則的巨大的紅色立方體,其實卻遍佈著形狀各異的曲線面。當觀眾走進隱蔽的門時,便進入了神秘的細胞體內成為它的一部分,人們可以看到神秘交織的鮮紅亮麗孔洞,生成了關於軀體、存在和信仰的隱喻,隨著觀眾當下的心情感受不同,這個神秘的細胞結構也會被賦予不同的意義。這個作品旨在探索內部與外部,身體與空間之間的關係,為觀眾呈現令人著迷的生物形態設計。


工業景觀作品《遠行》,我們可以看到一輛塗著高純度湛藍色的挖掘機停在幾百噸紅色色粉上,兩種顏色形成鮮明對比,強烈地刺激著觀者的眼球,而漫山遍野的紅色層層疊嶂,給人以極其熱烈和壯觀的感受,令觀眾不禁讚歎這宏大的視覺效果。

《我的紅色家鄉》美術館四層的大型作品,是卡普爾的另一件大型自動裝置。在這件作品中,機器帶動金屬臂沿著裝有25 噸紅色軟質蠟的開口容器的表面轉動,不斷塑造著蠟的形狀,反覆形成獨特景觀。這件作品的體量不如前三件龐大,但帶給人的視覺衝擊力毫不遜色,當觀眾面對它時會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隨著觀眾的凝思冥想和難以覺察的金屬臂移動,時間彷彿靜止在此刻,一切材料與形式都不再重要。

這些顏料、蠟塊、不鏽鋼、開採出來的原始石塊等等,都在安尼施卡普爾的手中成了獨特的藝術作品。卡普爾堪稱是一位運用材料的大師。


除了這四件作品,本次展覽還展出了安尼施·卡普爾過去幾十年藝術實踐中重要公共項目作品的模型,包括《雲門》《軌道》《南岸中心》等等,呈現了藝術家橫跨35年的藝術創作,是其藝術歷程的重要回顧,也是觀眾瞭解這位重要的當代藝術家的好機會。

對空間的精妙把握是卡普爾藝術創作的另一個特點。他常常用各種材料本身的屬性,在自然景觀與藝術作品之間搭建橋樑,或者說,消弭二者之間的界限,讓觀眾在觀看時可以獲得全新的感受。

東方文化背景,尤其是印度哲學與宗教,是卡普爾的重要靈感來源。安尼施·卡普爾創作往往是形而上的,關於物質與非物質的關係、存在與消亡、有形與無形、意識與無意識等二元對立問題的思考,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體現。

安尼施·卡普爾說:“作為藝術家,我要使我的每一件作品不止是物體,而是哲學的承載,很多作品都是我東方思想的體現。”怎樣從不同文化領域吸收靈感並創新,卡普爾或許能給其他藝術工作者一些啟示。更多原創圖集,請關注凡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