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後,夾在美日中間的“日裔美國人”,他們的命運如何?

毒蛇就是毒蛇!無論它是在哪裡孵化的...

1942年2月2日,W·H·安德森在《洛杉磯時報》的社論上喊出了上述一番話,表達了他對日裔美國人的擔心。

因為,此前的“珍珠港事件”在重挫美軍太平洋艦隊的同時,卻也凝聚了美國人的“抗日”之心。

而在美國人的復仇之路上,夾在中間的“日裔美國人”首當其衝...

珍珠港事件後,夾在美日中間的“日裔美國人”,他們的命運如何?

面對珍珠港裡的滾滾濃煙,美國人終於被炸醒了

就像《洛杉磯時報》上說到的那樣:“儘管日裔美國人擁有美國國籍,但骨子裡仍是日本人。他們延續著日本的傳統,是美國潛在的敵人”。

儘管若干年後,這番話還因“種族論斷”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但也真實的反應了當時美國人的想法:日本是美國的敵人,日裔美國人同樣不可信!

於是,就在兩個星期後的1942年2月19日,羅斯福簽署了行政命令,開啟了日裔美國人的“強制遷徙”之路。

珍珠港事件後,夾在美日中間的“日裔美國人”,他們的命運如何?

“珍珠港事件”後的反應

日本偷襲珍珠港來的突然,美國人的應對也十分迅速...

1941年12月7日,就在襲擊發生的幾小時後,聯邦調查局(FBI)就已“突襲”了日裔社區,並在沒有充足證據的情況下逮捕了1291名日裔居民,同時凍結他們的財產。

不等他們聯繫上家人,這批被拘捕的日裔又被轉移到蒙大拿州、新墨西哥州和北達科他州拘禁。他們當中多數人一直在那裡蹲到了戰後,才終於重獲自由。

當時也出現過“墨西哥裔”被當成“日裔”錯抓的事,因此很多人會帶上一些“標識”證明自己的身份。

珍珠港事件後,夾在美日中間的“日裔美國人”,他們的命運如何?

圖為1941年12月15日,中餐館老闆“露絲·李”帶著旗在海灘上

此後,FBI在美國西海岸陸陸續續搜查了數千棟日裔居民的住宅,沒收了一些列被視為違禁的物品。

情勢最緊張的還是襲擊的發生地——夏威夷。那裡約有1/3的人口是日本血統,結果美國一次性拘捕了1500人(約佔夏威夷日裔的1%),送往本土拘押。

在經歷了最初的慌亂之後,“大規模監禁”的聲音也出現了。美國軍方和一些政客們開始謀劃著“系統性的拘留日裔”...

珍珠港事件後,夾在美日中間的“日裔美國人”,他們的命運如何?

荷槍實彈的美軍士兵,正在看押著眾多日裔

9066號行政命令

針對“日裔美國人”可能的間諜行為和安全問題,美國各方勢力輪番出主意...

負責美國西部防務的約翰·德威特中將認為,必須控制敵對國家僑民和居民(最初的計劃包括德裔和意大利裔),防止珍珠港慘劇的重演。

為了讓自己的建議更有說服力,他還專門編了一份報告,並試圖說服戰爭部長亨利·史汀生和司法部長弗朗西斯·比德爾。

當中還用了不少“假消息”。比如敵對分子破壞電力設施一事,後來查證其實是牛給撞壞的...只能說美國人在找“證據”方面,傳統由來已久...

珍珠港事件後,夾在美日中間的“日裔美國人”,他們的命運如何?

沒有證據,就創造證據!反正不用擔心證據不足就是。這也許是美國的一貫傳統吧...

另一邊,1942年2月的國會聽證會上,加州州長卡爾伯特·奧爾森和州檢察長厄爾·沃倫等人,力主驅逐所有日裔。

最後,司法部長比德爾向總統羅斯福建議: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人員疏散,而應採取規模更小、針對性更強的安全措施。

對於日裔居民一事,總統羅斯福也不敢怠慢。因為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魔術”行動(對日情報破譯)就已察覺日本在秘密構建日裔間諜體系。

珍珠港事件後,夾在美日中間的“日裔美國人”,他們的命運如何?

鑑於“第五縱隊”的恐怖威力,吸取法國淪陷的教訓,羅斯福先後3次安排人調查日裔的忠誠度問題。結果認為,異己分子雖然不多,卻貽害無窮。

出於綜合考量的結果,1942年2月19日羅斯福簽署了著名的《9066號行政命令》,授權美國戰爭部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保護美國的軍事物資、建築和設施。

據此命令,美國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南部被劃為軍事區,此範圍內所有日裔居民都要被遷出。

日裔美國人的“遷徙”之旅也就從此開始了...

珍珠港事件後,夾在美日中間的“日裔美國人”,他們的命運如何?

根據《9066號行政命令》,整個美國西海岸都成了軍事區,防範日本人可能的入侵

“強制遷徙”之路

“9066號行政命令”頒佈後,美國軍方當即下達通令,要求西海岸軍事區內的日裔居民自主搬離。

最初響應通告的人並不多,大約只有15000人,更多的人都還在觀望中。很快美國國會又通過了“第503號公法”,保證軍方通令的順利施行。

到1942年3月24日,美國陸軍開始領導搬遷工作。強制擁有1/16以上日本血統的居民,6天內處置完財產,到軍方指定的“臨時集合中心”集合,以待遷出軍事區。

珍珠港事件後,夾在美日中間的“日裔美國人”,他們的命運如何?

位於洛杉磯附近的“聖塔安妮塔集合中心”

到1942年6月,大約有11.7萬日裔居民被集中到了各地的“集合中心”。軍方行事果決而迅速,但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活保障方面卻未必跟的上。

為了臨時安置這些被集中起來的“日裔美國人”,美國軍方四處找地兒改造、擴建,為他們提供住所,其中很多就被設在原本市場、賽馬場的牛棚或馬廄裡。

例如在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大約有3000名日裔住在“太平洋國際牲畜博覽會”的牲畜館裡。而在洛杉磯的聖塔安妮塔,約有8500名日裔住在馬廄裡。

居住環境惡劣,外加糧食短缺、物資匱乏...看起來糟透了,但這也不過是這些日裔美國人苦難的開始。因為更苦難的“安置中心”在等著他們。

珍珠港事件後,夾在美日中間的“日裔美國人”,他們的命運如何?

由於“臨時集合中心”屬於軍管,所以他們很多時候是被拘禁在層層鐵絲網中

被“拘禁”的命運

在軍方行動的同時,美國政府還成立“戰時搬遷管理局”,專門負責遷移日裔居民的事宜。他們成立後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這麼多人往哪兒放,怎麼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戰時搬遷管理局”與美國陸軍西部防區司令部一道,召集西部各州高層在鹽湖城舉行了一次會議。此時,管理局局長彌爾頓·艾森豪威爾還在擔心“日裔人權”和“憲法公民權”的問題。

結果證明是他想多了,西部各州高層豪不關心人權和公民權問題,反倒是聯名反對將日裔遷往各自的州。如果聯邦政府一定這樣安排,他們要求將日裔居民“拘禁”起來。

從此處開始,這11.7萬日裔美國人被“拘禁”的命運便已決定,等待他們的將是“安置中心”的生活。

珍珠港事件後,夾在美日中間的“日裔美國人”,他們的命運如何?

雷東多海灘集合中心最後一批日裔居民,他們正被裝上卡車運往安置中心

大事已定,戰時搬遷管理局開始在西部各州選址,前後共建立了10處“安置中心”。但建設仍需要時間,直到“鹽湖城會議”3個月後,也只有3個安置中心建成運營。

但軍方“遷出”的動作卻非常的快,幾乎每隔一天都有一批日裔被從“集合中心”遷往“安置中心”,搞的各地的安置中心人滿為患,也出了不少問題。

例如,很多情況下人已經被送到“安置中心”,卻發現營房還沒建好、炊具也沒到位,導致一些日裔美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過著風餐露宿的生活。

那些有幸住進房子的,條件也好不到哪兒去。且不說各類生活設施一概不全,就連房子本身四處透風,晚上睡覺都有被風沙掩埋的“風險”。

珍珠港事件後,夾在美日中間的“日裔美國人”,他們的命運如何?

等待註冊登記的日裔們

搬遷工作一直持續到1942年11月,隨著最後一批日裔乘火車被運往“傑羅姆安置中心”,美國政府成功的將11.7萬日裔投入了“安置中心”。

雖然“日裔安置中心”(the Japanese relocation centers)本質上與“集中營”(Concentration Camp)還是有所區別的,但有些方面卻十分相似。

例如,逃跑是絕對不行的。在日裔被遷往安置中心後,至少有兩人因試圖逃跑而被直接強殺。還有人因太過靠近邊界,被認為是試圖逃跑而遭槍擊。

此外,安置中心裡的騷亂也時有發生,但無一例外的被壓了下去。曼贊納安置中心騷亂,警察發射催淚彈驅散了人群,1943年的圖樂湖騷亂也是如此。

珍珠港事件後,夾在美日中間的“日裔美國人”,他們的命運如何?

一個被強制遷徙的日裔美國家庭

重新“迴歸”之路

在經歷了最初的混亂之後,“日裔安置中心”開始正常的運轉...

根據政策,安置中心內設有學校、郵局、工廠,以及用於種植農作物的農田等,不過所有的一切都被鐵絲網和哨塔圍起來。

安置中心為日裔居民提供各式各樣的工作,包括醫生、教師和工程師。當時有幾個安置中心,正是美軍偽裝網生產工廠所在地,為大量日裔提供了工作機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人也逐漸放開對日裔的管制。時值世界大戰、勞動力短缺,大約有1000名日裔被允許離開安置中心,外出從事一些季節性工作。

珍珠港事件後,夾在美日中間的“日裔美國人”,他們的命運如何?

更進一步的開放政策(永久離開政策)也在醞釀中...

隨著戰事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日裔被納入到美軍的作戰體系中。1942年9-10月,美軍情報部門前往各安置中心,招募了167名對日情報人員。

而由日裔美國人獨立組成戰鬥單位——美國陸軍第442步兵團,更是一個典型。他們在意大利戰場上的出色表現,扭轉了美國民眾的態度,也獲得了杜魯門的盛讚。

珍珠港事件後,夾在美日中間的“日裔美國人”,他們的命運如何?

1946年,美國總統杜魯門親自視察第442團

從“准許日裔季節性離開”到試行“准許日裔永久性離開安置中心”,再到完全確立“永久性離開政策”。1942-1943年,“搬遷管理局”一直在考慮日裔迴歸美國社會的問題。

不過美國軍方對日裔返回西海岸家園一事,則是一拖再拖,毫無積極性。因為對於防禦西海岸的美國陸軍而言,問題在“搬遷管理局”手裡總比自己頭疼來的好。

終於在1944年戰爭態勢明朗、日本已不可能對美國本土產生威脅時,美國軍方才加入了內政部和司法部的行列,督促總統取消禁令,放日裔回家。

1944年12月17日,當麥克阿瑟率軍挺進馬尼拉時,美國軍方完善並宣佈解除對日裔的軍事禁令。當撤銷令與1945年1月2日生效時,被“拘禁”近3年日裔們終於可以自由返鄉了...

珍珠港事件後,夾在美日中間的“日裔美國人”,他們的命運如何?

“禁令”已除,但很多日裔並沒有立即搬離安置中心。因為他們在擔心著走出鐵絲網後的生活,擔心著未來...

事實也確實如此,儘管“戰時搬遷管理局”四處的演講、宣傳,但面對一群從“鐵絲網”後走出來的人,美國普通人仍是難以接受,反日情緒仍難以徹底扭轉。

而對那些日裔美國人而言,他們新的苦難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