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品質應該大於輿論。

李子柒的成功,是時代自媒體巨大商業利益驅使下的顛覆。

她,坐擁3000萬粉絲受眾。

她,在海外社交賬戶上有700萬粉絲。

……

李子柒,品質應該大於輿論。

同時,她的成功,也是文化底蘊、時代信息技術、公關策劃統籌的有效踐行。

時至今日,李子柒更像是一張旗幟,而並非一個簡單的自媒體賬戶。

她的視頻,畫面唯美輕快,以日常自傳的形式,傳達著一種逐漸被世人遺忘的底層文化遺產。

李子柒,品質應該大於輿論。

李子柒不是超人,一個人的知識是極端有限的。他加入了團隊,運用集體的力量更好的將原本個人的行為藝術,上升至國學文化的宣揚高度。

在此之前,你或許並不完全知道碗裡的米飯是怎麼來的。你對於它的印象,是一種農作物,它成熟了,收割之後就有了大米,僅此。

而完全被忽略的是從它發芽,培育,播種,護理,施肥,收割,脫粒,烘曬等步驟的實施,這一系列看似近乎“粗鄙”的底層文化,其實蘊含著古人的極大智慧,是新時代不可或缺的精神勵志。

李子柒,品質應該大於輿論。

李子柒的影響力是集體文化產業不同形式的展現,她看似一個人的招牌,其實集合了大多數人絕妙的想法和理念,成功是在協同合作上必然的結果。

其實可以看作是一個很簡單的自然現象,李子柒的“紅”,就是一種現代文化的審美疲勞。

我們看厭了商業氣息濃重的產物,對一些原始積累的智慧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就好比,當你住慣了豪宅,索然無味之後,就有了一種想要回歸田園、簡單質樸的衝動。

而李子柒對這種文化反差的搬運,是對現實現狀的自然融合。

她紅了,是文化產業輸出形式的覺醒。

將一個人與一種文化相提並論,實屬於牽強。

但是將一種現象與文化發展掛鉤,卻無可厚非。

李子柒,其實是一種文化現象的體現。

李子柒,品質應該大於輿論。

後來,又有了她的新聞。

李子柒,打過工……

李子柒,做過舞臺DJ.……

……

等等,請問這些與現在有什麼關係?

李子柒,是嫁人,未嫁,打工,做老闆,又與她傳遞的形象和文化思維有什麼關係?

我們是應該學習一種品質、行為、文化特徵,還是去注意一個載體的私生活、背景?!

這跟一部電影賣座之後,通常會流出主演的正反面新聞一樣,很少人去關心電影的本質。

李子柒的勵志、宣揚的個人魅力、文化信息的傳播,才是學習交流的本質重點,她的過去又怎可成為輿論的風口。

粉絲,可以是黑粉,鐵粉。畢竟物有兩極,人有好惡。

但文化導向就必須應該是正面的、積極的、勵志的,它產生的正向影響,應該大於它衍生的輿論氛圍。

李子柒,你的品質應該大於輿論。

注:本文是茶餘飯後的笑論,涉及侵犯他人權益,違規的,請聯繫刪除!多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