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品质应该大于舆论。

李子柒的成功,是时代自媒体巨大商业利益驱使下的颠覆。

她,坐拥3000万粉丝受众。

她,在海外社交账户上有700万粉丝。

……

李子柒,品质应该大于舆论。

同时,她的成功,也是文化底蕴、时代信息技术、公关策划统筹的有效践行。

时至今日,李子柒更像是一张旗帜,而并非一个简单的自媒体账户。

她的视频,画面唯美轻快,以日常自传的形式,传达着一种逐渐被世人遗忘的底层文化遗产。

李子柒,品质应该大于舆论。

李子柒不是超人,一个人的知识是极端有限的。他加入了团队,运用集体的力量更好的将原本个人的行为艺术,上升至国学文化的宣扬高度。

在此之前,你或许并不完全知道碗里的米饭是怎么来的。你对于它的印象,是一种农作物,它成熟了,收割之后就有了大米,仅此。

而完全被忽略的是从它发芽,培育,播种,护理,施肥,收割,脱粒,烘晒等步骤的实施,这一系列看似近乎“粗鄙”的底层文化,其实蕴含着古人的极大智慧,是新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励志。

李子柒,品质应该大于舆论。

李子柒的影响力是集体文化产业不同形式的展现,她看似一个人的招牌,其实集合了大多数人绝妙的想法和理念,成功是在协同合作上必然的结果。

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很简单的自然现象,李子柒的“红”,就是一种现代文化的审美疲劳。

我们看厌了商业气息浓重的产物,对一些原始积累的智慧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就好比,当你住惯了豪宅,索然无味之后,就有了一种想要回归田园、简单质朴的冲动。

而李子柒对这种文化反差的搬运,是对现实现状的自然融合。

她红了,是文化产业输出形式的觉醒。

将一个人与一种文化相提并论,实属于牵强。

但是将一种现象与文化发展挂钩,却无可厚非。

李子柒,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

李子柒,品质应该大于舆论。

后来,又有了她的新闻。

李子柒,打过工……

李子柒,做过舞台DJ.……

……

等等,请问这些与现在有什么关系?

李子柒,是嫁人,未嫁,打工,做老板,又与她传递的形象和文化思维有什么关系?

我们是应该学习一种品质、行为、文化特征,还是去注意一个载体的私生活、背景?!

这跟一部电影卖座之后,通常会流出主演的正反面新闻一样,很少人去关心电影的本质。

李子柒的励志、宣扬的个人魅力、文化信息的传播,才是学习交流的本质重点,她的过去又怎可成为舆论的风口。

粉丝,可以是黑粉,铁粉。毕竟物有两极,人有好恶。

但文化导向就必须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励志的,它产生的正向影响,应该大于它衍生的舆论氛围。

李子柒,你的品质应该大于舆论。

注:本文是茶余饭后的笑论,涉及侵犯他人权益,违规的,请联系删除!多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