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陳寅恪先生曾說:

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

確實,每一個字的誕生

都有諸多構成因素以及變化與演進特點

由此,便構成了博大精深的漢字

面對這些字,有些你覺得是讀對了

但真的對了嗎?比如,這個——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

它常用來表達一種語言上的頂撞或者指責

亦或者帶有調侃、諷刺的意味

比如說懟回去、不服就懟

一言不合就開懟、不懟不痛快

看到這個字,不說全部大概八成以上的人

腦子裡會響起三聲“duǐ”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只有少部分讀成四聲“duì”

那“懟”究竟是讀三聲還是四聲

《現代漢語詞典》中“懟”的讀音只有一個

四聲:duì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然而,更恐怖的是

並不是“懟”的讀音錯誤,而是另一個

更加顛覆大家認知的知識點:

我們現在常說的“duǐ”,根本就不是這個字

所以,很可能你不僅讀錯音還用錯了字

如上所述,大家平常說到的“duǐ”

表示語言上的攻擊、頂撞、對峙或者是反駁

而在《說文解字》中“懟”的含義很單一

就是怨恨的意思,“懟,怨也

這顯然跟大家平常使用的習慣不一樣

其實,“duǐ”正確的寫法應該是:

“㨃”有兩個讀音,一個讀音是:chéng

同“朾”,是撞擊的意思

另一個讀音就是:duǐ

本意是表示排和推這種動作

引申出來就有拒斥、反駁的意思

:這才是我們今天說的“duǐ”

當然,你可能覺得,這個字有點偏

反正大家都弄錯,那也不算很尷尬

那麼,這些地名敢來挑戰一下麼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第一關.TA們肯定不想被讀錯

把長垣(yuán)讀作長héng的肯定不止一個

而作為河南人,這些字你也不一定全讀對

浚縣:浚讀xùn,多音字,還讀jùn


武陟:陟讀zhì


泌陽:泌讀bì,不讀mì


中牟:牟,讀為mù,不讀móu

除了河南外

地大物博的中國要想讀對地名可沒那麼容易

每個地名都有自己的“脾氣”

有些地名裡出現的字

在不同的省份讀音也不同

像河南人熟悉的滎陽的“滎”

大家都知道“滎”讀為xíng,不讀yíng

然而,它到了四川

滎經的滎,讀音為yíng,不讀xíng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上海莘莊的莘,讀音為xīn,不讀shēn

而山東莘縣的莘,讀為shēn,不讀xīn

還有些和常見字長得很像的地名

涪(fú)陵不讀péi,黃陂(pí)不讀pō

渦(guō)陽不是wā陽……

而要在所有地名裡,挑出一個最容易讀錯的

亳(bó)州一定上榜

亳與毫只有一橫之差,卻很容易被人讀錯

亳州地處安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它被稱為「譙城」、「譙郡」等

「譙」來源於這裡的另一個古國名「焦國」

現在的亳州一名最初來自北齊時期

「亳」其實也是這裡的古國名

不止如此,如果打開中國地圖

估計很多地名會讓人語塞,單多音字就夠讓人撓頭

有些字看著熟悉,可一讀就錯,比如:

六(lù)安,不是liù安

在六安,你問當地人是不是到了liù安

當地人也會迷茫這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鉛(yán)山,怎麼看都是qiān

這個字,甚至連播音員都曾讀錯

鉛山縣因歷史上產鉛而得名

而鉛這個字在鉛山方言讀yán

因此鉛山讀音屬於地方歷史原因

還有,安徽歙(shè)縣,不是xī縣

河北蔚(yú)縣,不是wèi縣

香港大埔(bù),不是大pǔ

浙江臺(tāi)州,讀一聲而非二聲

浙江麗(lí)水,讀第二聲

諸如此類的易錯地名還有很多很多……

見了這麼專用多音字、生僻字後

你還敢挑戰讀地名嗎?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第二關.TA們讓我上頭

如果地名挑戰,你沒有出錯

那就再來挑點一下這些“雙胞胎”

比如: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又比如: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有沒有全讀對?不會也沒關係

一起來認——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左邊是“汩”(gǔ),它的右偏旁是“曰”(yuē)

右邊是“汨”(mì),它的右偏旁是“日”(rì)

汩(gǔ)比較寬,汨(mì)比較長

嗯嗯,區別就在這!還有: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汆的上面部分是“入”

烹調方法,把食物放在開水裡稍微一煮

比較出名的小吃有“汆丸子”“汆湯肉”


氽的上面部分是“人”

有漂浮之意,有的地方油炸也用這個字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壼(kǔn)指古代宮中的道路借指宮內

底部是“亞”

壺(hu)是常見字,底部是“業”

兩者的區別只是在於有沒有那一橫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兩個字看起來相同,但實際還是有差

差別在於兩個字的底部的兩橫

左邊兩橫是和豎線接觸的,右邊兩橫卻不和任何接觸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在《說文解字》裡

“胄”與“冑”是一組寫法不同的同音字:

zhou

但是,意思各不相同

“胄”字從“肉”指帝王或貴族的子孫

“冑”字從“冃”

其實是“帽”字右上的部分,指頭上戴的盔甲

再比如: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左邊的塵(chén)同“塵”,底部是“土”

右邊的麈(zhǔ),古書上指鹿一類,底部是“主”

其實這倆是比較容易記住的

帶“土”的是塵(chén),塵土

帶“主”的是“麈”(zhǔ)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左邊是“不”,常見字

右邊是一捺,可以指墩子

通常是指製造陶瓷的時候

作為原料的一塊一塊的陶土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薜( bì):薜為桑科榕屬

常綠攀緣性灌木藤本植物,如薜蘿

薛(xuē ):姓氏之一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是不是很兇殘?

還有更兇殘的四胞胎呢,比如這個: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來,看著我真誠的眼睛,告訴我

為什麼這四個字要長得這麼像?

祇(qí):古時候對地神的稱呼

“示字旁”+“氏”

祗(zhī):敬,恭敬

“示字旁”+“氐”(dī)

衹(zhǐ):同“只”,“衣字旁”+“氏”

袛(dī):短衣,“衣字旁”+“氐”

說到四胞胎,還有這四個繁體字: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感覺是四個二維碼,根本分不清啊

而其實,他們的簡體字是: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除這些外,還有“遞增式”的字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你沒有看錯“亖”這個字就唸(sì)同“四”

數詞量詞古姓氏,源於鮮卑族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垚:古同“堯”;形容詞,山高的樣子

壵,古同“壯”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叒:(ruò),古同“若”

叕:多音字

讀(yǐ),張網的樣子

讀(zhuó),連綴、短,不足

讀(jué),速

當然,類似的字還有很多——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讀對這些“字”,為啥就這麼難難難難難?

看完這些字,是不是很上頭

上頭歸上頭,不過,漢字是表達的工具

但又不僅僅是

它還帶著與生俱來的歷史溫度和文化內涵

正如開始所引,陳寅恪先生的話:

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