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句詩被後人爭相引用,卻一生潦倒,鬱鬱而終

如果你能穿越到中唐時期的河南宜陽,辛運的話,一眼望去可以看到一個騎著瘦馬,斜挎著一副錦囊,時而冥思苦想、時而四處張望的枯瘦老人。可是,當你近一點觀察,才發現自己錯了,因為馬上的人還是少年。

這個少年的長相太奇怪了,他的兩個眉毛是連在一起的,鼻子很突出,手上的指甲很長很長。你找到了你犯錯的原因,這個面龐看上去只有十幾歲的少年,頭髮已經花白。

你的內心深處湧上憐憫之情,你很想知道為什麼他年紀輕輕就已經如此,可是你又不想打擾到他。在你和他擦肩而過的時候,你還是忍不住的問了一句,“少年,你叫什麼名字?”他也許並沒有立刻回答你,走了很遠,才傳來兩個字,“李賀”。

是的,他就是有著詩鬼之稱的李賀李長吉。

他的一句詩被後人爭相引用,卻一生潦倒,鬱鬱而終

李賀,姓李,就是李唐王朝的那個“李”。每當遇到質疑的時候,他總會將祖上的姓名亮出來,“我的老祖宗是太祖皇帝(李虎)的八兒子,高祖皇帝(李淵)的八叔叔,獲封鄭孝王的李亮”。原本體弱多病的他,提起這件事,整個人變了樣子,一臉的傲嬌。

李賀當然知道,那個鄭孝王是死後追諡的,可是不論怎麼講,王就是王。骨子裡面流淌著李唐王朝血液的他,在詩歌之中,總會看似無心、實則有意的加上一句自己的稱謂:唐諸王孫。實際上,皇族的血統並沒有為他帶來很大的便利,反倒是成為了他一生的負擔。

鄭孝王李亮傳到李賀這一代的時候,已經家道中落,除了勉強溫飽之外,祖宗留給他的家產只剩下書籍了。唐代,印刷術還沒有完全普及,書籍靠著抄寫而流傳,一般的人是沒有辦法讀書的。以李賀家的經濟條件,若不是祖上顯赫過,他基本上一輩子都只能是文盲。

雖然體弱多病,上天卻賜給了他敏銳的頭腦,他大量閱讀諸子百家的書籍,對詩歌尤其熱愛,從詩經楚辭到齊梁宮體詩,他基本上可以熟讀成誦。後來,他能擺脫中唐詩壇質樸到極點的主流風氣,開闢糅合六朝綺麗風格、卻言之有物不落尋常規格的新境界,和他少年時代的刻苦學習是離不開的。著名的學者施蟄存先生對李賀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李賀)

兼有卻透頓和濟慈的特徵

在十七歲之前,李賀的生活單調而規律,他每天早上出門尋找靈感,略有心得寫下來扔到錦囊之中,晚上回家將白天的零散心得整理出來。他的母親看到他這個樣子,憂心忡忡,溫柔的責備他,“你難道真要把心血耗盡才肯停止嗎?”李賀當然想停止,可是一旦停止,他的未來又在哪裡呢?

之所以沉浸在詩歌之中,是因為詩歌在唐代科舉中的地位極為重要。對李賀來說,能夠實現報國理想唯一可能的途徑就是科舉。他之所以那麼想報國,除了自己身份之外,還因為他身處的環境。

他的一句詩被後人爭相引用,卻一生潦倒,鬱鬱而終

就在李賀出生的三十多年前,動搖李唐根基的安史之亂爆發了。

一般人都將安史之亂的矛頭指向了楊國忠、楊玉環兄妹,再深入一點就怪唐玄宗晚年昏庸,或者咒罵安祿山狼子野心。這些自然都是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但基本上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來自於唐代的制度問題。

唐帝國取代隋帝國和漢代秦不一樣,前者是貴族之間的輪流坐莊,後者是中產階級的崛起。也就是說,唐帝國取代了隋帝國,不過是貴族的老大換了,其他的貴族仍舊保持原有的生活狀態。

隋煬帝興科舉,目的就在於打擊貴族,可惜最後不僅鬧得百姓揭竿而起,貴族們也紛紛倒戈相向;到了唐高宗時期,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高宗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廢掉了王皇后,改立了武則天為後,以這種姿態,向貴族們挑戰,企圖削弱貴族勢力;武則天當政之後,重走了隋煬帝的老路,興科舉,提拔人才,結果仍然不見成效。

歷史雖然不一定按照什麼規律發展,但是一旦積弊形成,想通過幾個人的力量改變走向,幾乎就是不可能。

早在北魏孝文帝期間,北方的常年戰亂導致了土地荒蕪,於是孝文帝頒佈了均田制,基本理念是保證魏國境內的每個人都有土地耕種,縮減可能產生的貧富差距。

不用說,脫胎於北朝的李唐王朝也繼承了這一理念,並且在唐代初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卻無法抵消均田制先天的缺陷。

他的一句詩被後人爭相引用,卻一生潦倒,鬱鬱而終

均田制創立之初,國家控制的土地就包括貴族私有的土地,但這些是私有的土地名義上是國家分配給貴族的,實際上卻是貴族私有的,國家拿不走的。所以即便是有的農民名義上得到了土地,卻被貴族佔有。而且貴族隨著財富的增長,權勢也與日俱增,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兼併土地,而人口的增加,導致已經不夠分攤的土地資源更加緊張。原本以公平為旗號的均田制,最後變成了一紙空文。

更加可怕的是,唐代的府兵制度就是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農民分到田地之後為國家當兵成為府兵,府兵的吃穿用度都是自給自足,國家減少了費用;在納稅方面,唐代採用租庸調製度,以納稅來代替徭役,配合均田制度,使農民不會錯過農耕時間,讓農業得到良性的發展。

均田制度、府兵制度、租庸調製度組成了的閉合系統是李唐穩定的關鍵,只要一個制度出現故障,整個系統就會崩潰。均田制度首先被破壞了。

沒有土地的百姓只好過起了流亡生活,這一現象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就已經顯示出端倪,到了唐玄宗時期,已經無法控制流民的數量,而對貴族的膨脹,玄宗也已經失去了掌控。百姓怨聲載道,將一切都歸罪到替唐玄宗辦事的楊國忠身上。

安祿山之所以敢發起叛變,也是完全看到了李唐王朝中央軍事實力的弱小。節度使的原型是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唐高宗之後,稱為節度使。節度使起初只是一個軍事稱謂,到了玄宗時期,將地方上的人事任免、財政管理、土地分配等權力都交到了節度使手中。節度使的權力已經不亞於諸侯王。

均田制度被破壞後,緊接著府兵制度也隨之走向了沒落,李唐中央曾經想著用其他制度代替府兵制,結果最終只留下了禁軍。玄宗年間幾次征伐,為補充邊關的軍隊,只好採取募兵制度。募兵制度大量的消耗國家的經濟,財政吃緊,百姓更加窘困。安祿山依發難之後,許多流民紛紛投靠了安祿山,盛唐在這一場聲勢浩蕩的戰爭中,走進了歷史。

他的一句詩被後人爭相引用,卻一生潦倒,鬱鬱而終

雖然李賀出生的時候,安史之亂基本上已經平定,但是造成的後果依舊深刻影響著社會。藩鎮之亂此起彼伏,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因為勸說藩鎮罷兵被人縊死;回紇趁著安史之亂,多次洗劫長安,李唐王朝不得不以和親和進貢的方式換取和平;吐蕃也趁勢入侵,潼關失守,劍南西山各州縣都為吐蕃控制,最後也只好和親······

這些有的是家長告訴他的,有的是李賀親耳所聞,他恨自己體弱多病,恨自己不能臨陣討敵。十七歲那年,他自認學成,離開了家鄉,趕赴東都洛陽參加科舉。

到達洛陽之後,李賀發現自己的老朋友韓愈也來到了洛陽。李賀欣喜萬分,立即前去拜會了韓愈。韓愈為什麼會認識李賀呢?這裡面有一段小插曲。

李賀還是個六歲孩童的時候,韓愈就曾經聽說了這個神童的名字,又一次路過河南,專門來到李賀家中,對李賀說,“既然你會作詩,我便考你一考,你可否為我寫一首詩?”韓愈話語剛落,李賀拿起筆來瞬間寫成,詩的名字叫高軒過,韓愈讚歎不已,同行的皇甫湜也忍不住叫好。李賀從此名揚四海。

當然這次李賀也沒有空手去,他寫了著名的《雁門太守行》獻給了韓愈: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尤其是結尾兩句,不僅是寫給韓愈,對韓愈當初的賞識之情表示感謝,也是寫給李唐皇帝,“我願意馬革裹屍,殺敵報國”。

韓語很高興,李賀也很高興。韓愈高興的是,那個孩子終於長成了人才,為國家高興;李賀高興的是,自己科舉考試的第一環節通過了。

拜別了韓愈,李賀來到了京師——長安。當他望向那個雄偉都城的時候,心裡想,屬於李賀的時代終於到來了。他雖然沒有孟郊寫的那麼直白,“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可是詩句“王母移桃獻天子,羲氏和氏迂龍轡”中透露出的興奮,是沒有辦法掩蓋的。

唐代進士及第比今天考入頂級學府還要難。有人做過統計,李唐享國將近三百載,總共開科取士266次,進士數量不過六千餘人,平均每次不到三十人,而參加科舉的總人數少說也有幾萬人。競爭如此慘烈,許多人更是不擇手段,李賀成了受害者。

他的一句詩被後人爭相引用,卻一生潦倒,鬱鬱而終

李賀的父親名字叫李晉肅,有人因為諧音的緣故,認為李賀考取進士就是對父親的不敬,主考官們認為這個說法很有道理,李賀被迫放棄考試,回到了老家。韓愈知道後,義憤填膺,可是已經於事無補。

原本就體弱多病的李賀,在經歷了這次打擊之後,疾病更加眼中,不得不隨身帶著藥。為了生活,他調整好心態,再次來到了長安。

這一次,他的皇族身份有了一點用,經過同宗的人介紹,他被授予了很小的官職,他認為官職小大小無所謂,都能為國家效力。

他兢兢業業的做好本職工作,甚至為了一點小事和同僚關係鬧僵,別人嫌他情商太低,尋找機會排擠他,他感到很委屈,更糟糕的是,那些真正的皇族經常給他白眼。就在任官不久之後,他又一次回到了老家。

古龍說,​歌女的歌,舞者的舞,劍客的劍,文人的筆,英雄的鬥志,都是這樣子的,只要是不死,就不能放棄。李賀是個文人,也是英雄,最起碼他是自己的英雄。

兩次在長安的失敗,並沒有磨滅李賀心中的理想,他一直在寫,筆就沒有停下過,“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公元813年,不甘心的李賀再一次踏上了實現理想的征程,結果,依舊被冷落。

當年遭受到科舉打擊後的杜甫乾脆放棄了科舉,過上了遊山玩水的生活,李白也是一樣,足跡遍佈了大江南北。心中憂鬱的李賀也認為遊歷可能對自己更好一些。

可是李賀既不是杜甫,也不是李白,他是李賀。李杜兩個人能夠釋懷,是因為他們身處的時代,大唐的山川還很秀麗,“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而李賀身處的時代,李唐早已經滿目瘡痍。晚年的杜甫,在面對安史之亂之後,也只能吟誦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了。

遊歷讓李賀更加抑鬱,回到家中不久,他就倒下了,年僅二十六歲。

他的一句詩被後人爭相引用,卻一生潦倒,鬱鬱而終

幾十年後,同樣姓李的詩人李商隱,聯想到自己的鬱郁不得志,又感慨李賀的悲劇人生,千辛萬苦找到了李賀在世的姐姐,詢問李賀的身世,並且為李賀立傳。

李賀的姐姐講述了一個外人不知道的故事,李賀臨終時,有一個仙人前來請他為天帝剛建好的白玉樓寫文章,說著就把李賀帶走了。

李賀雖然活了二十六歲,卻絲毫沒有影響他的名聲,而他《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被後人爭相引用,成為唐詩中最為人熟知的名句。

內心多麼悲涼的人,才能在短短二十幾年的時光當中,寫出這麼傷感的句子,震撼了整整一千兩百年。

以前特別不理解,李賀為什麼會為蘇小小寫一首詩,但是當我知道陳寅恪為柳如是寫傳的時候,才明白,一個人遇到心靈上的契合的人有多難!

不知為何,寫李賀總想起溫庭筠,這個被人嘲笑為“溫八叉”的男人,這一輩子也很苦,明明想成為陳琳一樣的人,卻成為了花間派的始祖,我沒有貶低花間派的意思,但是如果溫庭筠可以選擇的話,我想他還是會選擇前者。

就用《過陳琳墓》結束今天的文章,這首詩用在李賀身上也很恰當:

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獨憐君。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