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純文學的巔峰不是《古文觀止》而是《昭明文選》

什麼是古文?

很多人認為古代的文章,“文言文”其實就是古文,這種理解是不對的。古文是一種文體,就是散文。古人寫文章有兩種寫法一種是駢文,一種是古文。駢文就是由對仗組成的文章,而古文則是抒發個人情感的散文。

駢文的文字非常講究,非常優美,不但能夠準確表達作者的意思,更難的是駢文韻律非常精準,節奏感很強,我們不要被歷史電視劇騙了,其實古人讀書只有在讀駢文的時候才會搖頭晃腦,就是跟著那個韻律走。


中國純文學的巔峰不是《古文觀止》而是《昭明文選》


《古文觀止》與《昭明文選》

簡單來說《古文觀止》主要收錄的是散文,《昭明文選》則主要收錄的是駢文,詩歌以及古文也有一些。

現在《古文觀止》大行其道,而《昭明文選》卻鮮有人知,這是為什麼呢?這個追根溯源的話,要追究到唐朝。

唐朝非常流行駢文,因為駢文太接近書面語,而且寫作實在過於困難,就誕生了一批以韓愈為首的反對派,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古文運動”。我們知道的唐宋八大家其實都是寫“古文”的高手,代表的是古代寫散文的最高水平,不是寫古代文章的最高水平,這是兩個概念,大家一定要會學區分,換而言之“唐宋八大家”是屬於“古文”陣營的,在這個陣營之外當然還存在一個“駢文”陣營。
駢文最火爆的時候是魏晉南北朝,那時候清談玄學之風盛行,整個社會四處洋溢著唯美的氣

息,在文學上對於文字的斟酌已經到了變態的地步,《昭明文選》就是那個時候形成的,所以它主要是以駢文為主,非常優美華麗。

可以說《昭明文選》是中國純文學的巔峰,從地位上來說完全壓制《古文觀止》。前者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昭明太子主持彙編;後者則是清朝兩位私塾先生選編的古文入門讀物。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古文觀止》和《昭明文選》並稱,初看很可笑,但是在影響力方面,兩者都不可輕視。”這是《昭明文選》落寞後,魯迅先生髮生的感慨,《古文觀止》自從誕生以後學習儒家文化就必須學習它。


中國純文學的巔峰不是《古文觀止》而是《昭明文選》


昭明太子

說起昭明太子就不得不全盤介紹一下中國南北朝了。三國末期,司馬炎統一中國之後建立晉朝,等他死了以後中國馬上進入一段非常混亂的時期,先是“八王之亂”,接著又是“永嘉之禍”,中原人士紛紛“衣冠南渡”就建立了東晉政權。

東晉的存在的時間相對長一些,大概一百多年。東晉末年,劉裕篡位改國號為宋,南朝正式成立。劉宋的時間也不長,馬上被蕭道成篡位,改國號為齊,之後蕭道成的遠親蕭衍又進行篡位,建立了梁,梁之後就是陳霸先建立的陳朝了。

與南朝對立的北方政權統稱就是北朝,分別是: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和北齊。南北雙方政權以長江為界,隔江相望,最終被隋統一。

《昭明文選》就是在南朝梁的時候形成的。梁武帝蕭衍是一個非常有文化底蘊的人,在當時算是著名的文藝青年。即便當了皇帝之後也還很喜歡附庸風雅,吟詩作對。蕭衍的太子叫做蕭統,他完美的繼承了老爹的基因,非常熱衷於文學事業,不過可惜的是蕭統只活了三十歲,諡號—昭明,所以後世就直接稱呼他為昭明太子了。


中國純文學的巔峰不是《古文觀止》而是《昭明文選》


編書的目的

蕭統在做太子的時候,他一方便蒐集天下文章,一方面大肆招攬知識精英給予高位,目的就是彙編《昭明文選》。凡是在中國南北對立的時候,都比較發生一件事情就是“正統之爭”,這時候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兩座城池—長安和洛陽,全在胡人的手裡,想要證明“正統”最直接的辦法只有弘揚文化。

無論是南北朝還是南北兩宋,其實都是一樣的。這兩個時期也是中國進入帝制以來文化事業最為蓬勃的時代。南朝的時候以玄學、清談、駢文、陰陽學、術數學為主,儒家的力量非常薄弱,而宋朝的時候則是以儒學為主,還迸發了儒學中的“理學”與“心學”。

還有後世朱棣下令編撰的《永樂大典》,乾隆下令編撰的《四庫全書》其實作用都是一樣,用文化工程在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

《昭明文選》可以算是中國第一部文學總集,總共收了七百多篇文章和詩歌,作者有一百三餘名。《昭明文選》過於龐雜,裡面的文章各家有各家的觀點,我不可能全部講完,只能偶爾選取其中的一兩篇進行講解,之前講過的嵇康《養生論》其實就是《昭明文選》當中的代表作之一。


中國純文學的巔峰不是《古文觀止》而是《昭明文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