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胡狀鎮史馬羨村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胡狀鎮史馬羨村


(厚重濮陽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孫慧軍題寫)

咱老家在哪裡?村名咋來的?有多少姓氏?出過多少名人?有啥傳說故事?一切盡在《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胡狀鎮史馬羨村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胡狀鎮史馬羨村


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

胡狀鎮史馬羨村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胡狀鎮史馬羨村

【地理位置】

史馬羨村,位於濮陽縣城東南14公里,距胡狀鎮政府駐地西4公里。東與董樓村接壤,南連谷馬羨村,西接張馬羨村,北與老王莊村相望。

【村名來歷】

史馬羨歷史悠久,距今約有六七百年曆史。據傳,明永樂年間,史氏自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村名史家莊,因當地出一名武貢生,騎馬回鄉,村民羨慕,取村名叫史馬羨。

【民族人口】

史馬羨現有史、張、週三姓,以前曾有賈姓居住,現已絕,史姓為望族。史、張、週三姓均於明朝永樂年間自山西洪洞縣遷至此處定居,全村191戶819人,耕地1170畝。

【歷史沿革】

土地改革時期,歸五星六區管轄;1950年至1957年,歸胡馬羨“金星農莊”管轄;1958年取消鄉建制,成立人民公社,史馬羨歸胡狀公社管轄;1958年至1960年成立了史馬羨、張馬羨、老王莊聯合大隊;1960年至1970年成立了史馬羨、張馬羨、谷馬羨、胡馬羨聯合“四新”大隊;1971年至1980年成立了史馬羨、張馬羨聯合“張史馬羨大隊”;1981年與張馬羨分開,成立“史馬羨大隊”;1983年恢復鄉鎮建制,稱胡狀鄉史馬羨村委會;2013年,胡狀撤鄉建鎮,改稱胡狀鎮史馬羨村民委員會至今。

【經濟發展】

20世紀60年代,生產力低下,群眾溫飽問題難以解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群眾經濟收入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村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999年,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從安徽碭山縣引進碭山梨,種植面積約300餘畝,大大提高了農民的收入。2008年,全村打井15眼,修路1500米,埋電纜3500米,做到了井井用電抽水,便利了交通,改善了灌溉條件,2010年小麥、玉米畝產分別達到550公斤、600公斤,村民的收入得到了穩步提高。

【教育文化衛生】

清代時期,史懷錦考中秀才,在村裡創辦了學堂;新中國成立後,成立了史馬羨小學。自恢復高考以來,全村本科以上大學生20餘人。1966年成立了村衛生所,村民一般疾病不出村便可診治。2016年參加新農合人數達800多人,參合率98%。

2012年村委舉辦了“好媳婦”、“好婆婆”評選活動,弘揚“尊老愛幼、和睦鄉鄰”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精神文明建設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土特產】

史馬羨碭山梨

碭山梨原產安徽碭山縣,只所以胡狀史馬羨碭山梨在濮陽一帶十分有名,要感謝本村村民史承文。史承文在安徽碭山縣當幹部時,發明了自然通風窖,使碭山梨得以長期存放。史承文退休後,為了發展本村經濟,於1999年將碭山梨引到史馬羨村,種植成功後,史馬羨碭山梨十分暢銷,提高了農民收入,幫助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古今名人】

史克允(1900—1947),曾就讀於燕京大學(即北大前身),在校期間參加了“五四”愛國運動,民國期間曾任大名府稅務局局長。

張應清(1906—1990),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隨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先後在昆吾縣、濮陽縣區常莊擔任黨支部書記。

史承文(1930—2003),中共黨員,解放戰爭期間,曾在陳毅部隊任保衛人員,大比武期間曾拿軍體全能冠軍。解放後,任碭山縣政協主席、科技站長,發明自然通風窖,使碭山梨得以長期存放,另有多項發明申請國家專利。晚年將碭山梨種植技術引進家鄉,帶領鄉親走向了致富路。

史緒勤(1930—2010),中共黨員,1953年參軍,曾任濮陽市電業局局長。

史愛欣,1951年生,畢業於洛陽工學院,曾任安陽市北關區檢察院檢察長。

史秀豔,1963年生,女,畢業於洛陽工學院,碩士研究生。

史海博,1968年生,中共黨員,現任濮陽市供電局變電工區書記。

史院壘,1969年生,2008年5月,自辦陽光小學,吸收周邊鄉村學生500餘名。

【村中故事】

家中賢妻 校裡春蠶

孟傑,1983年出生,安徽省阜陽市人,遠嫁到史馬羨。她在陽光小學任教,其愛人是鎮一中的歷史老師。他們婚後的生活雖然不富裕,但公公婆婆對待她像自己的親生女兒,她感覺很幸福。愛人有一弟一妹,都於2010年結婚。弟弟結婚後,妯娌倆也沒分家,她們仍在同一個院子生活。房屋雖然有些緊張,但一家人處得和和睦睦。

可不幸並沒有垂憐這和睦相處、守望相助的一家人。

2013年初,婆婆被診斷出食道癌。這個消息如同炸雷一般,讓這家人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公公身體一直不好,右眼也已失明,如果剛五十多歲的婆婆再……真不敢想象,以後的生活她們到底該怎麼過!2013年3月,家裡東拼西湊,湊足了給婆婆做手術的錢,並於4月初給婆婆做了手術。手術還算成功,但後續至少還要做五次化療。婆婆覺得自己拖累了家人,也難以面對死亡的恐懼,她一度陷入自責和恐慌之中。但在孟傑的不斷開導和悉心照料下,婆婆的身體狀況日漸好轉,臉上也露出了難得的笑容。看著婆婆慢慢走出心靈陰霾,孟傑也放寬了心。

她和愛人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能為婆婆多掙些醫療費。2013年8月,她的女兒出生了!孩子的降臨,讓婆婆喜憂參半。喜的是抱上孫女了,憂的是孩子由誰來帶。弟弟家的兒子比她女兒大8個月,也正是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弟媳身體也不怎麼好。為了不讓婆婆為難,她只好在課間休息時趕回家喂孩子,有時還要抱著孩子上課。2013年9月,學校剛開學,家長們帶著孩子來報名,而她作為班主任,必須負責接待工作。那時,女兒還不滿月,她用車推著孩子,在校園裡來回穿梭……孟傑始終明白並遵循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個道理,她不能置那些渴望入學的孩子於不顧,更不能因為自己的家事而耽誤工作。

日子一天天地過著,忙碌的生活使她變得更加堅強。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看著婆婆的病一天天好轉,她覺得再苦、再累,都值!

俗話說“屋漏偏逢連陰雨”,這話在她家算是徹底應驗了。2014年8月,弟媳去市醫院檢查,竟然被診斷為淋巴癌,真是禍不單行,全家人重新陷入了絕望之中。婆婆知道真相後整日愁眉不展,以淚洗面。

為了給弟媳治病,弟弟帶著弟媳奔走於鄭州、濮陽之間,弟弟家的兩個孩子就落在她身上。由於沒離開過媽媽,孩子們天天哭至半夜,她每天12點多才能睡覺,第二天還得早起上班……

2015年農曆四月,對於孟傑一家來說,可謂是黑色的一個月。初二那天,婆婆帶著無盡的遺憾與牽掛,永遠地離開了他們;兩週後的十六那天,弟媳也永遠地閉上了雙眼。兩個星期內一下子走了兩位至親,使這一家人都悲痛無比。但是日子還得過。人不能只活在過去,要對未來充滿信心。面對年幼的孩子們,她必須盡她所能,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把他們都撫養成人。

有夢想,就會有希望,有壓力,才會有動力。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會對你報以微笑。常言說“忠孝難兩全”。可孟傑“巾幗不讓鬚眉”,在照顧家庭的同時,工作上加倍努力,做到工作家庭兩不誤。因為她知道,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份職業,就應該無怨無悔地忠誠於教育事業,無愧於學生,無愧於家長,無愧於社會。

對於自己的工作,她很滿意。她愛自己的工作,更希望能把自己的畢生所學都教給那些可愛的孩子們。她擔任的是五年級語文課,併兼任班主任。為了上好每一節課,她會花大量時間備課,並在電腦上觀看優秀老師的教學視頻,學習優秀的教學方法,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施教於樂。

她們班住校的孩子比較多,都是十幾歲的孩子,一週才回一次家,衣服破了,沒人縫補。她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對於從前沒做過針線活的她來說,想要為孩子們縫補衣服,可真是犯了難。萬事開頭難,第一次給孩子縫外套時,她那雙拿慣粉筆的手,卻顯得異常笨拙,線怎麼也穿不進,縫起來大一針、小一針的,時不時的還把手指頭扎破。於是她常向其他老師請教,現在縫補衣服也算把好手了。

除了正常的教學之外,學校還安排她負責各種文件的打印,各項制度的彙編,以及學生學籍的錄入等工作,她都毫無怨言地認真去做。有的文件比較急,白天來不及做,就晚上做。弟媳的撒手而去,撇下一雙兒女也由她撫養。作為四個孩子的“媽媽”,她既要輔導兩個大點的孩子做功課,又要哄兩個小點的孩子洗漱、睡覺。有時孩子們比較興奮,直到十點以後才入睡,她也只好等孩子們入睡後才開始工作。

2017年8月份,也許是由於積勞成疾,她不得不住院治療。醫生告訴她,至少要休養1個月以上。想著一個多月都要躺在病床上,她心急如焚。為了不耽誤新學期孩子們上課,在住院期間,她堅持寫教案、備課,出院時,教案已經寫了兩個多單元。為了不影響一年級新生學籍的錄入,她把電腦帶到醫院,上午輸液治療,下午則忙於工作。儘管扎滿了針孔的雙手鑽心的疼,她也全然不顧。一工作起來,有時連藥也忘了吃。為此,醫生沒少責怪她,面對醫生善意的批評,她總是報以微笑。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孟傑就是春蠶,竭盡所能、無私奉獻;孟傑就像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好媳婦魏玉

常言說,百善孝為先。2015年金秋的一天,年輕漂亮的魏玉,從安徽不遠千里嫁到了濮陽縣胡狀鎮史馬羨村的一個較為貧困的家庭。婆婆董秀朵體弱多病,公公史同軍幾年前被一場車禍奪去了原本健康的身體。望著她那尚存稚氣的臉和一雙纖細的手,再看看這個沒有活力的家,她能滿意嗎?她能在這個家呆多久?鄰居們都向她投去懷疑的目光。然而,事情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她毅然決然地和丈夫撐起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家,給這個貧窮的家注入了強心劑,平添了幾分和諧。

好景不長,結婚剛剛兩個月,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這個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公公突發腦溢血,送往醫院,經及時搶救,總算挽回了生命。但因付不起昂貴的藥費,只好回家保守療養。看看臥床不起的公公,望望滿臉愁雲、面黃肌瘦的婆婆,再瞅一眼絕望的丈夫,她咬咬牙,對丈夫小杰說:“別怕!天塌不了!明天你就打工去,家裡有我在,放心吧!”

丈夫打工走後,家裡的重擔便落在了她柔弱的肩上,可她毫不畏怯。天冷了,公公弄髒的被褥必須用手搓才能洗淨,冰涼浸骨的水凍得她雙手通紅,可她毫無怨言。因婆婆身體不好,給公公換掉帶有屎尿的被褥、幫公公翻身、給公公擦身子、推拿按摩……這些活都落在她一個人身上。

冬去春來,氣溫升高,屎尿弄髒的被子令人作嘔,可她從不抱怨,依舊為公公洗涮晾曬。面對熱淚盈眶卻無奈的婆婆,她堅定地說:“媽,我爹一定能站起來!咱家會好起來的!”婆婆感動得失聲痛哭。

為了讓公公能站起來走路,她每天堅持給公公按摩,扶公公坐一會兒再躺下,躺一會兒再坐起來……日復一日。或許是她的善舉感動了上蒼,或許是她堅定的信念震懾住病魔,半年後,奇蹟果然發生了:公公站起來了!望著這一切,她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那笑中帶著苦澀,帶著疲憊,帶著欣慰,又帶著幾分自豪。

魏玉的心就像其名字一樣冰清玉潔。她用一顆善良的心,宏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向世人展示著歷山後人孝悌新風采。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胡狀鎮史馬羨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