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經濟70年·兩彈一星|親歷者孫家棟:中國人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新中國經濟70年·兩彈一星|親歷者孫家棟:中國人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兩彈一星

1964年10月16日15時,羅布泊,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成為繼美、英、法等之後世界上又一個自行研製原子彈併成功實施核爆炸的國家。騰空而起的巨大蘑菇雲,讓歷史永久地記住了那一刻。半個世紀來,我國堅持走自主創新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道路,從原子彈、氫彈到“天宮”“蛟龍”,從“東方紅一號”到“悟空”“墨子”,從點的突破到系統性提高,我國科研事業和科技創新水平實現了開拓性進展、全局性提升。而在研製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過程中形成的“兩彈一星”精神,也成為中國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民族精神,激發億萬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勇拼搏。

新中国经济70年·两弹一星|亲历者孙家栋:中国人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新華社)

新中国经济70年·两弹一星|亲历者孙家栋:中国人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中國人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1958年,我從蘇聯茹科夫斯基軍事航空工程學院畢業,獲得斯大林金質獎章,時年29歲。同年,我即回國,投身於新中國的航天航空事業發展。

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震驚世界。同年10月13日,在中科院座談會上,錢學森、趙九章等著名科學家建議,我國也要開展人造衛星的研究工作。次年5月17日,毛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中科院在6月份召開的“大躍進”動員大會上,提出要放重型衛星,向1959年國慶10週年獻禮。同年10月,一個以人造衛星和火箭為專門研究對象的機構在中國科學院秘密成立,代號為“581”小組,意為58年第一號重大任務。錢學森任組長,趙九章任副組長。

但1959年1月21日,因國家經濟困難,衛星研製工作暫停,集中力量先研製探空火箭,由錢學森負責。當時,我們對此還不是很理解,但今天看來,就覺得這個決策無比英明。因為火箭是衛星的基礎,火箭技術不過關,導彈、衛星根本就無法上天。

1964年6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成功。同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趙九章赴西北基地參觀,感覺火箭技術比較成熟,衛星工程可以提上日程。同年12月,在全國人大會議期間,他給周總理寫了一封信,建議國家儘快制訂衛星發射計劃。錢學森也提出類似建議。

周總理看後,非常贊同。1965年1月,趙九章等寫成建議報告,經中央批准,我國人造衛星工作正式上馬,代號為“651任務”,併成立了“651”衛星設計院,趙九章任院長。

正當衛星研製順利進行之際,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趙九章被打倒,隨後不堪受辱自盡。中科院的衛星研製隊伍就此癱瘓。

四大技術目標:“上、抓、聽、看”

到了1967年,周總理和聶元帥緊急抽調錢學森來組建衛星研製隊伍。錢學森從已經非常成熟的研製火箭的團隊中抽調了一部分人,又加上中科院的部分同志,組建成了一個新團隊,我是那一年被錢學森抽調到衛星這邊,主要負責總體部技術統籌。

首先,我們要摸清家底,發現情況很糟。衛星發射是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配合。由於“文革”,全部工作陷於混亂。有的部門已經按期完成任務,有的尚未開始。怎麼辦?我們只好調整目標,簡化任務,突出重點,保障完成。

首先要把衛星送上天,最基本的功能是什麼?第一,要能送上天,這主要是火箭的功力。只要火箭技術過關,把衛星送上去即可。這即為“上得去”。

第二,衛星上天后,必須要能與地面站互動,既能向地面站發送信號,也能接收信號,也就是說,衛星在天上是一個活體,而不是一個鐵疙瘩。這就是“抓得住”。

除此以外,我們還確定了“聽得見”“看得著”的目標。如果中國發射了一顆衛星,既看不見,也聽不見,那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於是,我們就在“看”和“聽”上下功夫。“看得見”實際上是在衛星周圍加了一個“閃光體圍裙”,當脫離火箭時,“圍裙”也隨之脫落,閃閃發光。

“聽得見”怎麼實現?衛星在與地面站聯繫時,會發回來斷斷續續的音頻信號。我們要加一個什麼樣的信號呢?最後一致商定,《東方紅》樂曲就是當時紅色中國的代表。於是,就把樂曲《東方紅》送了8節上去。衛星往回發信號時,掐了兩段,一段發信號,一段發“《東方紅》樂曲”。

這時,又碰到一個技術難題。當時國內的收音機功能都比較差,接收不到。我們就和中央廣播電臺合作,讓他們利用大功率接收器先行接收,再轉播給老百姓,同時也向海外聲明,這是衛星發回的信號,如果有好的接收器,可以自行接收,頻率是20.009兆周。我們就是要讓全世界的人民都能聽到中國衛星的聲音。

這是“天大的事”,誰也不敢耽誤

當時,周總理雖然日理萬機,但衛星研製中碰到的困難,他都會親自過問和解決。譬如,衛星中的接線板的問題。

衛星諸多電子元器件所需的接線板,一個面板需要20~30條插針,這樣,插針和插孔的要求都非常高,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錯,否則插不上,就會影響衛星的運行。這對工藝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我們當時難以達到。

後來,我們將情況反映上去。周總理親自交代秘書,給上海市委掛電話。通過上海市委,我找到了當地生產電源最好的工廠——上海無線電五廠,又找到了這個廠最有經驗的老師傅,終於解決了問題。

“文革”對我們的研究工作當然有影響。當年,每個單位都在搞那種“踢開黨委鬧革命”。首先就是清理隊伍,經過審查後,我們100多人的團隊中竟有一半不合格。要麼出身不好,要麼社會關係不清楚等,於是,他們就“靠邊站”。但他們白天被迫賦閒,到了晚上就偷偷溜進實驗室,與我們一道攻關。

我們一起研究的搭檔也許在政治上剛好是兩派,討論政治問題,會吵得一塌糊塗、面紅耳赤,但吵過後,立馬又坐下來平靜地討論衛星技術問題。因為大家知道,研製衛星,是毛主席親自確定的項目,這是“天大的事”,耽誤不得。

“東方紅一號”的超重震驚國外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重量83.6公斤;美國衛星重8.2公斤;法國衛星重42公斤;日本衛星重11公斤。

1970年4月20日,中國“東方紅一號”升空,重為173公斤。

可見,中國的“東方紅一號”重量超過前4顆衛星重量之和。但這並不說明我們衛星製造水平高。從工藝的角度來說,要安裝一些儀器,在一塊大板子上安裝儀器顯然比在小板子上裝要好得多,也就是說體積越小,對機械工藝的要求就越高。而中國當時的工藝遠遠沒有達到先進水平,所以,我國的衛星就重得多了。

但中國衛星的重量又讓外國震驚,因為這恰恰說明我們火箭的威力大,能把那麼重的大傢伙送上太空,這足以對當時敵視中國的某些國家形成戰略威懾。

不過,有一項質量指標,中國的確超過了先前4國。中國衛星的電池比那些衛星運行時間都長,原定運行20天,結果實際運行了28天,而那4個國家都沒有達到20天。這也不是中國的電池質量高,而是,我們採用了一個技術技巧。電池質量不行,就用數量來彌補。在173公斤的衛星總重中,電池就高達80多公斤,這是其他國家無法想象的。

其實,當中國人在西北大漠裡豎起第一座發射架時,西方一些發達國家認為,那是開玩笑;當中國人用運行速度只有每秒幾十萬次的老式計算機編制地球同步衛星軌道程序時,洋專家又斷言:不可能!但是,中國人就是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本文為《中國經濟週刊》2009年的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9年第18期)

新中国经济70年·两弹一星|亲历者孙家栋:中国人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19年第18期《中國經濟週刊》封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