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只當了不到一年皇帝,為何在歷史上卻有著極高的評價?

crewyor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一共有494位皇帝,但死後享有“仁宗”廟號的只有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四位,但四位中名副其實的只有前三位。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間雖只有十個月,但其功勞及影響上達永樂盛世,下至仁宣之治及此後更久,可謂“十月天子,影響百年”,且隨我從其繼位前、在位時和離位後三個時間緯度來看看這位仁宗的具體表現。

守王城,監國理徵,永樂盛世他功不可沒

朱高熾打小好靜喜讀,所以身體肥胖,甚至胖得走路都有點困難,可這絲毫不影響他成為一個能人、好人。而這種潛質在他父親發起的靖難之役時就表現突出。

“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

當年還是燕王的朱棣舉兵南下“清君側”,在家守衛北平大本營的就是長子朱高熾。南軍李景隆瞅著這機會,率50萬大軍偷襲燕王老巢。誰知道平時不善軍武的世子朱高熾硬是憑萬餘守軍,聚全城之力,粉碎了李景隆的傾巢行動。

這功勞和隨父出征、屢解父危的弟弟朱高煦不相上下。試想,如果燕王府北平丟失的話,靖難之役完全有流產的可能。

朱棣成功後,依然是常年征戰在外,光北征蒙古就有五次。所以在永樂期間,朱高熾依然鎮守後方,為父皇打理朝政,監國執事,且已經顯現出一代仁君的風采。

“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

一個國家的興盛武功文治兩者皆不可少,朱棣是軍事天才,朱高熾仁治能手,這父子倆配合得天衣無縫,“永樂盛世”就這樣在父子倆的配合下載於史冊。

所以說,早在朱高熾繼位之前,他的卓越貢獻和仁治天下的作風就已經有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位十月,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看看明史對一個在位不足十月短命皇帝的評價有多高。不到一年時間裡,朱高熾改組內閣,削汰冗官,朝中一派清風正氣;停止大規模用兵,發展生產,與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

朱棣時期,北伐蒙古、南征安南,遷都北京、大興土木……盛世中頗有詬病,百姓生活艱苦、國家經濟實力不濟這些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所以知道底細的朱高熾自己當家後就開始為大明對症下藥,以求強身健體。這些不僅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更為兒子朱瞻基打下了基礎,為“仁宣之治”開了個好頭。

只可惜,天妒英才,胖皇帝還是早早地走了,不然個人覺得永樂盛世可能要改名為“永(樂)洪(煕)盛世”。

所以說,不能用十個月來衡量朱高熾的作為,這數月是他繼協助父皇打造出永樂盛世後,接著在施展自己的才華,努力實現自己抱負。

英年早逝,給宣宗留下不可估量的遺產

明宣宗朱瞻基從小就頗得明成祖朱棣喜愛,隨爺爺北征多次,宮內名師教輔。雖然天生一個好君王的坯子,但父皇匆匆離別給他留下的遺產也是不可忽略的。

這僅僅從“仁宣之治”這個稱號上就可略見一斑,父子倆的組合拳才打出了這個新天地,否則那就是“宣德之治”了。

宣宗繼位,基本變革已經完成,欣欣向榮的局面已經形成,而且朱高熾還為兒子留下了文有“三楊”、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這樣一幫精忠衛國且能力突出的精英團隊。

朝中政治清明,人才濟濟;社會百姓安居樂業;就這樣踩在爺爺和父親為他奠定的牢固根基之上,聰明、敬業、仁愛的朱瞻基使明朝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打造出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助父皇打造出“永樂盛世”,和兒子一起拼出一個“仁宣之治”,所以說,朱高熾在位十月影響百年,他的貢獻應該得到歷史的公正評價和正面肯定,這也是“十月天子”獲得好評如潮”原因。


古今說史


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是個大胖子,有多胖呢,應該在300斤左右。因為身體肥胖,所以行動不便,床鋪,門口都要大一號,穿衣服費布料,因此,朱棣不大喜歡他,曾多次打算立二兒子朱高煦為皇儲。

這事兒一直讓朱棣十分糾結,後來是大明才子解縉給他下定決心立儲的,解縉說:皇帝有個好孫子啊。因為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卻生的英武雄偉,有帝王之氣。

除了肥胖,朱高熾的才能一點也不比朱高熙差,靖難之役中,朱高熾堅守北京城,以一萬之眾兵士,發動北京城軍民一起守住了北京,李景隆號稱五十萬大軍也沒有打開北京城門(雖然其中有水分)。朱棣稱帝之後,屢次北伐,朱高熾坐鎮監國,朝政不亂,井然有序,充分說明了朱高熾的治國才能。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朱棣時代以嚴猛治國,其間又發生了靖難之役,人心思安,朱高熾一改朱棣的嚴酷和朱元璋時代的“重典治國”理念,施以平和仁政,由此,文官士人得以“身心解放”,百姓得以休息,朱高熾不同於父親祖父的執政風格得到官民一致擁護。

朱高熾雖然在位僅僅兩百餘天,但是有幾件事卻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擁護,故而讓後世之人給予高評價。

一是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譽為明初讀書人的“種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廣孝的懇求下,朱棣開始並沒有打算殺死時為帝師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寫詔告國。方孝孺不從,說:即使誅滅我十族,我也不會給亂臣賊子寫。朱棣便怒誅方孝孺十族,歷史只有滅九族的例制,朱棣將方孝孺的學生門生算上,誅滅方孝孺十族。高壓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痛”。朱高熾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壓的臣子平反,爭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擁護,是得到歷史高評價的第一個原因。

二是取消朱元璋時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時代,大小官員每日上朝提心吊膽,如履薄冰,與家人訣別,能夠晚上歸來,便舉家慶賀,算是又多活了一日,這種嚴猛的氛圍讓官員們生死難耐,朱棣奪取了江山之後,沿用朱元璋的嚴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飯,是常伴官員們的“噩夢”。朱高熾即位之後,取消了這些肉刑,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評價。

三是提升內閣職權。朱元璋罷相之後,直接管理六部,組建殿閣,由殿閣學士輔助處理政務,朱棣形成內閣,但是內閣官員只有五品,缺乏實權,皇權還是相對集中。朱高熾提升內閣學士的品級,可達一品,這意味著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對於那些文官士大夫們來說,是一件絕對可以看見“希望”的好事,自然會被高評價。

四是休養生息。朱棣在世的時候,建北京、剿北元、開運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項目,勞民傷財,朱高熾深知這些大項目帶來的民貧國困的後果,於是出臺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國得以生養。

綜上幾件事,兩百餘天,朱高熾雖然在位只有不足九個月,但是卻順天應人,能夠得到後世的高評價,確在情理之中。


青燈問史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駕崩於北征凱旋途中的榆木川,八月二十五日,朱高熾獲悉了朱棣駕崩的消息,九月七日,朱高熾繼位,改明年為洪熙元年。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於皇宮中的欽安殿猝然駕崩,此時距離朱高熾繼位只有不到九個月。

關於朱高熾猝然駕崩的原因,《明史》、《明仁宗實錄》等史料中都是諱莫如深,後世的一些史學家根據史料中留下的一些蛛絲馬跡提出了朱高熾死於縱慾、雷擊、中毒、心臟病等幾種不同的說法。由於這幾種說法都缺乏足夠的證據,所以朱高熾猝然駕崩的原因就成了一個歷史迷案。

雖然朱高熾的死因成了一個歷史迷案,但在歷史上對他卻有著極高的評價,朱瞻基繼位後給他上的廟號是仁宗,意為“仁孝而天下歸心”,清修《明史》中也給予了他“用人行政,善不勝書”和“與文、景比隆”的評價。

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明史》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只當了不到九個月皇帝的朱高熾,在歷史上為何會有著極高的評價?

通過相關史料的記載,個人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四。

一、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的評價

從永樂二年朱棣冊立朱高熾為太子開始至永樂十四年朱高煦就藩為止,文官集團為了幫助朱高熾挫敗朱高煦爭奪太子之位的企圖,在先後發生的解縉案、耿通案、迎駕案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解縉、耿通等支持朱高熾的朝臣和十多位太子屬官被殺,楊榮、楊士奇等文官集團的骨幹力量大多都被關進監獄。

在付出瞭如此慘重的代價後,如果朱高熾被描述成為一個平庸的皇帝,文官集團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臉,所以,無論朱高熾如何,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的評價。

二、武將對朱高熾很滿意

繼位的半個月內,朱高熾先後任命武安侯鄭亨為大同鎮守總兵官、襄城伯李隆為山海關鎮守總兵官、武進伯朱榮為遼東鎮守總兵官、都督僉事譚廣為宣府鎮守總兵官、都督同知梁銘為寧夏鎮守總兵官,通過朱高熾給予鎮守總兵官常駐各鎮、負責衛所士卒的操練、統一指揮附近各衛所士卒守備邊防等權力的情況來看,朱高熾是想以鎮守總兵官取代藩王成為新的邊防核心。

命武安侯鄭亨等四人俱充總兵官,亨鎮守大同;襄城伯李隆鎮山海;武進伯朱榮鎮遼東。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譚廣為本府左都督,命鎮守宣府。命後軍都督府同知梁銘鎮守寧夏。——《明仁宗實錄》

如此一來,武將的權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加、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這對於武將來說無疑是個大大的驚喜,所以,他們對朱高熾很是滿意。

三、文官集團對朱高熾很滿意

朱高熾繼位後,為了對文官集團投桃報李,不僅恢復了永樂時期廢除的三公、三孤頭銜,還通過內閣輔臣兼任六部尚書的方式提高了內閣輔臣的品級。

這可以被看做是明代文官集團權力開始增加的標誌性事件,因為內閣輔臣通過兼任六部尚書、加封三公和三孤頭銜的方式就能將品級提升到從一品甚至是正一品。

隨著內閣輔臣品級的提升,文官集團就能以內閣為中樞不斷增加自己的權力,所以,文官集團同樣也會對朱高熾很滿意。

四、百姓對朱高熾很滿意

朱高熾繼位後立即下令停止按計劃即將開始的下西洋活動,並且在隨後又相繼下令停止採辦、對韃靼等部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此外,朱高熾還宣佈準備“還都南京,詔北京諸司悉稱行在”。

蓋京師者四方之本,世雲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所都。我太祖高皇帝定鼎於此三十餘年,宗社奠安,生民無事,且皇祖陵寢所在,宜命皇子之賢者率重兵以鎮之,外以杜覬覦之心,內以壯兩京之勢。他日迴鑾,亦可以省東南轉輸勞費。——《明仁宗實錄》

隨著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下西洋、採辦等活動的停止,百姓的負擔大大降低,並且朱高熾還同時頒佈了許多有利於百姓休養生息的撫民重農措施,所以,百姓對朱高熾同樣也很滿意。

綜上所述,有了負責編纂史料的文官集團必定會給朱高熾一個極高評價的前提,再加上武將、文官集團、百姓、士紳都對朱高熾很滿意,朱高熾在歷史上的評價怎麼會低,所以,只當了不到九個月皇帝的朱高熾必然會在歷史上有著極高的評價。


璽言春秋


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可能有肥胖症。他日常移步,需要人挽扶。且行動後就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整天一幅病豬的模樣。根本不受殺伐果斷的朱棣的喜歡。朱棣曾多次要立二兒子朱高煦為皇儲,廢了他。

大明才子解縉看出了朱棣的糾結所在,這個老縉不管不顧,在針對立儲的問題上,就一句話:成祖皇帝,您有個好孫子啊。朱高熾的兒子叫朱瞻基,生的英武雄偉,氣宇軒昂,有帝王之氣。朱棣思慮再三,沒輕舉妄動。


其實,胖歸胖,朱高熾運籌帷幄的能力不差。靖難之役中,朱高熾留守北京城,以一萬之眾,抵擋住了李景隆電秭五十萬大軍的進攻,硬是守住了北京城。在建文帝親書勸朱高熾投降時,朱高熾不為所動,派人把朱允炆的信使與未拆開的書信直接送到朱棣面精,贏得朱棣稱讚。還有,在靖難之役中,行動遲緩的高熾把後方管理得井井有條,保證了前方糧草的供應。靖難之役,朱高熾是有功的。後來,終於敲定,朱高熾當接班人。

朱棣稱帝之後,多次率軍北伐,又是朱高熾坐鎮監國,朝政依然井然有序。


朱高熾雖然在位一年不到,為何在歷史上有極高的評價?

1.執政風格受歡迎。

他的爺爺朱元璋時代以無所不用其極的酷刑制度來治理天下,達官士人每日上朝提心吊膽、如履薄冰。甚至早晨上班與家人訣別,晚上能平安歸來,就是慶幸。朱棣坐北朝南後,依然延續朱元璋的苛政。這讓大明臣民有了朝不保夕、生不如死的感覺。朱高熾即位之後,敢為天下先,取消了這些殘絕人寰的肉刑,他施政平和,能使百姓精神與肉體得到放鬆。所以,他得到了官民的一致擁護。此舉好評如潮,為後來的“仁宣之治”奠定基礎。


2.為方孝孺平反也贏得了好口碑。方孝孺因治學嚴謹、才高八斗、忠君體國,被時人稱為讀書人的“種子”。靖難之役戰功後,朱棣在自己的軍師姚廣孝的懇求與勸諫下,本沒有打算殺死他。他當時是帝師的身份,配得上寫詔告國書。朱棣有意讓他起草,方孝孺堅決不從。朱棣要滅他九族,他鐵骨錚錚地說:即使誅滅我十族,又奈我何啊?並大罵朱棣是燕賊。

朱棣暴怒,決意滅他十族,在傳統的滅九族的基礎上,朱棣將方孝孺的門生又算上一族,誅滅了方孝孺的十族。如此高壓之下,形成了極強的白色恐怖色彩,弄得廣大文人敢怒而不敢言。朱高熾上臺後,為方孝孺正名、平反,贏得了口碑。


3.憑一己之力,提升了內閣職權。朱元璋罷相之後,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朱元璋又組建殿閣,由殿閣學士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實際上是皇帝一人說了算。朱棣雖然組建了內閣,但形同虛設:內閣官員只有五品職別,根本沒有實權,中央權力仍在皇帝手中。

朱高熾提升了內閣學士的品級,規定最高可達一品。這樣,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內閣的話語權得以確認,不再是皇帝一言九鼎了。使文官士大夫們看到了希望,有了盼頭,確實是一件好事,值得頌揚。


4.體貼民眾,與民休養生息。

他停止政績工程,與民休養生息。他老爸朱棣在世時:遷都、建北京、兵鋒指北元、派鄭利多次下西洋、組織人力,編修《永樂大典》。件件都是勞民傷財的大項目。儘管可以彪柄史冊,但,卻帶來民生凋敝。

鑑此,朱高熾出臺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他政策,使民力得以休息,國家得以生養。他執政時,基本上杜絕了興師動眾、大興土木、消耗國力 民力的行為。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5.個人性格與為人處世方式容易接受。

皇帝日理萬機,有時因性情暴躁,也會受到勸諫與批評。朱高熾也有衝動的時候,說出的話也不免刺耳,叫人難以接受。但他有足夠的度量認識自己的缺點和向人道歉。他一心為公的熱誠受人待見。

朱高熾是一位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嚴以律己,效仿古代賢王,堅持儉樸、寬厚和誠摯的理想。讓人民對君主有耳目一新的認識,是不可多得的好帝王。


希望星晨58298869


為了讓朱高熾成功減肥,據說朱棣將失職多送食物的供膳官剁成肉醬······這恐怕是朱棣對朱高熾身心最大的摧殘了吧。練騎射朱高熾欲哭無淚,他胯下的戰馬也是如此。

雖然朱高熾在位不及一年,但是他自永樂中後期,就開始長期監國。時人評價,東宮監國,朝無廢事。也正是因為朱高熾在日常政務處理中所積累出諸多經驗,所以才有能力在朱棣去世後,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並撥亂反正。

甚至可以說,在朱棣主政期間,二人屬於分工合作,作為皇帝,朱棣管理的是最重要的軍國大事,而日常政務基本都由朱高熾來處理,無論是北征蒙古,還是北京籌辦遷都事宜,都造成朱棣長期不在南京,所以朱棣命令太子朱高熾監國。

朱高熾的短板

不同的人所持政治理念不可能完全相同,而朱高熾不光有自己的政治理念,還有自己的脾氣秉性,所以二人本身就有政治衝突,也存在一定積怨,這才是朱棣某些時候會考慮讓朱高煦繼位的原因,而不是因為簡單的喜歡或不喜歡某一個兒子。當然朱高熾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是一個問題。

其實,朱高熾的優勢也僅僅就是長子而已,論個人感情來說,朱棣最賞識的始終是朱高煦(後來看清其嘴臉後才淡漠下來),最寵愛的是朱高燧,而最不喜歡的恰恰是身體孱弱的朱高熾。

無須諱言,朱高熾的體型確實是肥胖,笨拙,行動遲緩,為此,朱高煦沒少調侃他,這也引起了朱高熾長子朱瞻基的不滿。也是出於身體原因,類似於騎馬打仗,都不是他所擅長的,不可能象朱棣一樣,御駕親征蒙古草原。對於朱高熾來說,上馬都是一件很費力的事,而朱高煦驍勇善戰、戰功卓越,還幾度救過朱棣的性命。對於才幹方面的賞識,朱棣肯定是傾向於朱高煦。

而對於朱高燧,朱棣很純粹的,就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寵愛甚至溺愛,沒有原因。

朱高熾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

雖然他只當了幾個月的皇帝,但總比朱標要好些吧。朱標是太子做到歸天,為什麼要提朱標呢?

二人脾性相近。這也是朱高熾的優點、超過兩個弟弟的優點,就以永樂初期向過往總結:

第一、中規中距,為人寬厚;

第二、最初作為前燕王的繼承人,他是受朱元璋親自冊封,根紅苗正;

第三、雖然朱高熾不擅長領兵打仗,但是守城方面還是有功勞的,在朱棣造反初期,朱高熾堅守北平,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僅僅率領了1萬多人守城,竟然成功抵禦了李景龍50多萬南軍的進攻,當然了,這裡面是有貓膩的,本文就不提了。

朱高熾的寬仁平和,給他帶來了極大回報。

這就體現在朱棣在繼位初期,作為首要國事,大臣們勸諫朱棣早日冊立太子,但是朱棣卻一直在猶豫。凡是這類意見,他都加以搪塞,人選雖然不定,但他卻又向群臣徵求冊立太子的意見,很明顯朱棣自己也很糾結。

其實,朱棣知道他自己最喜愛的朱高燧是沒有德行和本事繼承皇位的,他還是傾向於朱高煦能夠繼承大統,這是試探群臣對朱高煦的擁護程度。長幼之分對於朱棣來說,這都不是問題,他不但打破了立嫡立長的傳統,還把正牌的皇帝不知打到什麼地方去了,不立嫡長心理壓力也不大。

朱棣得到的結果卻是大部分臣子的反對,你皇帝再強也終究還是要靠踏實忠心的臣子來做事,如果是朱高煦繼位之初就君臣不合,會致令國家動盪,後果不堪想象,而且他們反對的原因,外加朱棣自身的好惡綜合來說就是:

第一、封建社會的那套傳統禮法。

第二、群臣對朱高熾的支持。

第三、朱棣非常喜歡自己的兒媳(長輩對晚輩的欣賞)。

第四、朱棣非常喜歡自己的長孫-“好聖孫”朱瞻基,傳位不是踢球,如果他把皇位傳給朱高煦,再想讓老二將皇位回傳給朱瞻基那是痴心妄想的。

第五、漸漸看清朱高煦的嘴臉和野心。

處處被掣肘的朱高熾

朱高熾被立為太子,雖然隨順了諸位大臣的心願,但卻造成了朱棣和朱高煦之間,以及朱高熾與朱高煦之間的矛盾,並隨著時間推移漸漸形成積怨,只待井噴的一天。

各有分工這種工作方式,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這讓父子二人都不自在,到底誰說了算,很顯然朱棣說了算,但是在他北征和營建北平皇城的時候,大多時間並不在南京,日常政務都由朱高熾來處理,即便是一般政務的處理,朱棣就能放心麼,同樣不行。

朱高熾的權限中有中低官員的人事權,這是朱棣特地交代的,高層官員的提拔任免都要朱棣親自做主。

一方面限制了朱高熾本就不大的權利。

另一方面也是出於擔心。怕朱高熾受人挑唆,下手過重,類似於朱允炆那個糊塗蛋一樣,做出蠢事,被利益集團左右,甚至受人挑唆搞不好趁著自己不在南京就直接“起事”。

總結來說,太子監國雖然是朱棣授權,但是朱棣本人卻並不放心。在那個時期,朱高熾也無非就是個頂級秘書,在每次朱棣出差回到南京後,都要讓朱高熾將所有處理過的政務記錄呈報上來,還有更過分的,比如說,處理一件事,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你為什麼要這麼做?最後處理的結果是怎樣的?

朱高熾雖然沒有過多抱怨,但可想而知他的內心的崩潰的,對這種放權方式也是抗拒的,即便是個臣子也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給予充分的信任和權利,我一個做兒子的,你不放心我?為啥不給我相應的權利,朱高熾在意的是這讓他很難在政治上一展抱負。

在朱棣看來,朱高熾明顯是在奪權,因此沒少對朱高熾進行過斥責。並且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每次回到南京主政的時候,總要把某些朱高熾處理過的政務,更改後作廢,理由也不是依據法度與合理性,很純粹的就是秀肌肉,讓朱高熾知道到底誰說了算。

父子二人積怨越來越深,朱棣還張榜,將朱高熾的“亂政”公諸於眾,讓朱高熾顏面掃地,這實在是不智之舉。明明有些政令,處理的非常得當,但朱棣說改就改,這遭到了一些官員的反對,朱棣大筆一揮,人頭落地,以後在朝中雖然有很多人支持朱高熾,但也僅限於暗中支持,不再有人敢替他辯護什麼了。

群臣們都在壓抑著,不經意間,朝中的勢力,漸漸涇渭分明,一方面是皇權的忠實擁護者,也就是保皇派,另一方面,就是從根本上就看不起朱棣的一些大臣,朱高熾的脾氣秉性隨和,政務處理能力尚佳,法度掌握寬嚴並濟,朝中或明或暗,讚賞他的人很多。

當然這其中也有一部分投機分子,畢竟朱棣某一天離世,那麼繼位的肯定是朱高熾,投機分子就會抓緊時間不遺餘力的在朱高熾沒有登基以前,巴結逢迎,好在他登基以後,收穫回報。

朱棣和朱高熾的積怨越來越深,逐漸爆發出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甚至心悸的衝突。其實歸根結底都是朱棣和太子的衝突。這個時候,看出苗頭的朱高煦和朱高燧指使在朝中的支持者利用朱棣對太子的猜忌和不滿,散佈流言,中傷陷害,不斷的刺激朱棣,關押處死朱高熾的東宮派系勢力。

很多與太子關係不錯的朝臣,都受到了陷害。朱棣還曾秘密下令自己的心腹,暗中調查太子,而金忠摘下官帽,叩首痛哭,他願意為朱高熾擔保,如果朱高熾是不可靠的,他本人願意連坐,朱棣才沒有進一步行動(換人監視)。

朱棣的態度,因為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挑撥離間越發冰冷強硬,而同樣是這種態度,也反過來刺激了朱高煦和朱高燧,讓他們更加肆無忌憚的打擊朱高熾的嫡系勢力,但是不懂收斂的朱高煦太過肆無忌憚,終於也引起了朱棣的警覺和震怒,將其廢為庶人,還是朱高熾流著淚求放過,才使朱高煦保住了親王爵位,但被削去兩隊護衛,發送到山東樂安。

就這樣朱高熾少了一個最有力的皇位競爭者,也少一股強勁的反對勢力,這讓心理上已經不堪重負的朱高熾暗暗鬆了口氣。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永樂後期,閒雜人等被撇除了個乾淨,純粹演變成了父子二人的鬧劇。將近20年的積怨漸漸爆發,還是因為分權問題,一方面要讓朱高熾監國,而另一方面,又絕不放權,讓朱高熾的處境非常尷尬。

朱棣一面故作姿態,親筆授權有事不必奏來,一面又事後查錯,無論對錯都要斥責,這樣的日子加上朱高熾本就孱弱的身體,能有高壽才是怪事。

在最後一次北征的途中,朱棣已經感到時日無多。他曾經說過,東宮(就是朱高熾)處理政務的時間已經夠長,而且非常熟練,我返回北京後,要把所有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他,我也該享受天倫之樂了,意思就是想提前交接,退位享福。

看來,朱棣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有很大的擔憂,否則不會突然想起放權,讓朱高熾即位。

朱棣也有舔犢之情和自己的苦衷

再怎麼樣也是自己兒子,何況還有自己喜歡的朱瞻基呢,其實他對朱高熾和東宮勢力所採取的行動,目的不過是想削弱和限制其能量,以防逐漸演變為規模龐大的太子黨,對自己的皇權造成威脅,哪怕厚道的朱高熾沒有這個心,也怕小人攛掇,朱允炆就是反面典型。所以雖然朱高熾連連遭受打擊和限權,但是很奇怪的,他的太子地位還是比較穩當。

朱棣雖然對朱高熾敲敲打打幾十年,但是下手也並不重,狠手都下在外人身上了,他也沒有把事態過於放大,這些都被朱棣控制在一定程度和範圍之內,關押和殺戮的人,也都是朱高熾的“近臣”,並沒有牽扯過甚。他的目的,只是讓朱高熾的權利繼續被籠罩在皇權之下,以免發生不可控制的事態。

朱高熾也比較聰明,以前他曾經處分過朱棣的寵臣,但在受到阻力後,他便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甚至對於朱棣安插在自己身邊的眼線,也假裝不知(已經有人告知朱高熾)再加上朱棣的寵臣金忠,以及諸如楊士奇,胡濙等人的保護,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一步步鞏固,只不過權力被限定到一定範圍和程度而已。

(幾幅畫作都是朱瞻基親筆)

時代不同責任不同

這父子倆的工作是階段性的,各有各的使命。

朱棣負責保命、鐵腕懲“奸”、開疆拓土。

朱高熾負責守成,並且撥亂反正把諸多不良現象滅除於萌芽狀態。

朱棣開疆拓土,北及蒙古,南征交趾,遠航西洋,遷都北京。這些都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些功績即便放到今天也讓後世子孫們感到振奮和欽佩。

但是這卻超出了明朝當時所能負擔的極限。這也是後來劉大夏哪怕面對皇帝的討要,也拒絕交出海航資料的原因。

朱高熾繼承皇位,是為洪熙帝。他對永樂時期的政策,從各個方面做了相應的調整,否定了朱棣以前很多並不合適做法,開創並實施了仁宣之治。

朱高熾停止了耗資巨大、耗費空前的四項鉅額經費。

看到這裡某些朋友可能會感到惋惜,覺得他應該順著他爹和他爺爺的足跡佔領俄羅斯,解放全歐洲^_^,但那只是咱們的想法,當時的條件,已經不允許朱高熾沿著他父親朱棣的老路走下去。

遷都北京後,雖然天子守國門,給北方戰事帶來了一定便利,而隨著朱高熾的國策調整,北京在當時的重要程度,尤其作為首都來說,意義不大,朱高熾也曾經想過,還都南京。

這不是個人好惡的問題,而是有著非常現實的目的,整個皇家宮廷、官僚機構、北京周邊的衛戍部隊所需消耗,每年都要從南方將大量的物資運到北方,運費本身就極其驚人,甚至超過了物質本身的價值。

更要命的是,有無數中間商賺差價,比如開支的日子到了,官員們收到了一張張白條,糧食有,但是運不過來,官員們自己去南京領?沒辦法,揮淚大甩賣,都塞給了商人,而商人逐利,沒有大好處他們也怵頭這通折騰,所以他們的利潤是非常豐厚的,這就面臨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明代的公務員工資是能逼出人命的低,再被商人盤剝一氣,就更過不下去了,一時間帝國高管們怨聲載道,這也是朱高熾打算還都南京的原因。

朱高熾還赦免了朱棣時期很多遭受迫害的官員和家屬,把他們解救出來,恢復自由,並首次平反,宣稱方孝孺等人是忠臣,承認建文帝一朝的政治地位合法有效,還原歷史本來面目。

再就是頗為遭恨的司法部門,包括朱高熾在內也深受其害,他糾正司法部門的辦事作風,不允許再惡意構陷,小題大做,從制度上廢除了誹謗罪,禁止法外用刑,隨意株連無辜。

為了防止司法亂權,他下令三法司會同內閣五府六部等機構的負責人同審罪犯。有效的制止了永樂時期的誣告成風,迭興大獄的恐怖活動。永樂時期,紫禁城工程,雖然有著很深遠的意義和影響,但是,同樣造成了國困民窮的局面,為了緩解這種情況,朱高熾免除了災區的田賦,還提供無償的救濟。

在永樂時期過多的徵用了民間的物資(無償徵用)和勞役(無償徵用),這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負擔。朱高熾上臺後,做出規定:

按市場價格購買所需物資,並大幅減免當時物料徵收數量,有效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公平的裁判制度,方便了民眾,同樣一件事,轉害民,為利民,受到民眾的歡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物資方面,各地官員的貪腐行為。

對於以前曾經關押和打擊過的東宮官屬。朱高熾一再鼓勵這些人不要回頭再擔憂朱棣時期的朝堂風氣,現在正是他們暢所欲言一展抱負的最佳時機。

前不久還是階下之囚,現在又被朱高熾提拔重用,臣子們敢不用命,一個個感動的跟什麼似的,自然而然的,朱高熾身邊緊密的圍繞著一些使用起來如臂使指的忠誠勢力。

朱高熾並不是純粹的好好先生,比如大將丘福,他是朱高煦的堅定擁護者,曾經不遺餘力的想將朱高煦推上皇位,其中恐怕也參與了對朱高熾的打壓和對其官屬的陷害,所以,幾乎所有北征戰死的將領,全部予以追封,但是,丘福卻被排除在外。

朱高熾在即位不足一年的時間內,大刀闊斧的調整和改變了永樂時期的一些弊政,鞏固和穩定了當時的社會局勢,力度之大,範圍之廣,時間之短,都是非常少有的,朱高熾的許多做法,明顯帶著否定永樂政治以及朱棣個人意願的色彩,甚至近乎偏激,所以某些事未免有些矯枉過正,他也是人,高壓幾十年總要有個宣洩口,否則人會瘋掉的。

如此看來朱高熾這種政治理念都是在他監國時期,通過對政務的熟悉和處理,而逐步產生和形成的,並不是在他即位之後,才後知後覺的下手整頓,所以他的功績在永樂中期就體現出來了,而非短短不到一年幹出曠世成就。

朱高熾穩定局勢,緩解困境,平息鬥爭,他的執政理念為後來的宣德帝朱瞻基所繼承,後世合稱為仁宣之治,如前所述,永樂時期致使國力下降,呈超負荷狀態,這在朱高熾執政的幾個月內,得到緩解和調整,而仁宣之治的成功,正是適應了社會需求,彌補修正了弊政,才使整個社會重新步入正常的軌跡。

朱棣和朱高熾兩人的矛盾和積怨也是這一轉變的重要因素,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二人的矛盾和積怨促成並加速了當時社會趨勢的轉變和發展。

有著足夠執政經驗和能力的朱高熾,在朱棣壓迫下兢兢業業幾十年,一朝得以翻身,自然在怒火的噴薄的助勢下,飛快的扭轉著朱棣曾經掌握的一切,迫不及待的以自己的政治理念來修正一條條有傷國力、民力的政策法令,這就是短期見效的原因,這是二十年的成果,而非不到一年。


古今通史


朱高熾是明朝第四個皇帝,明太祖朱棣的兒子,史稱“明仁宗”。

朱高熾47歲繼位坐了9個月的皇位,然後駕崩。雖然壽命不短,但是也算是短命皇帝

朱高熾的皇位來之不易朱棣原本就不喜歡他。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敦厚老實,略顯木訥,這都不是朱棣喜歡的類型。

朱棣特別看好二兒子朱高煦,朱高煦驍勇善戰,腦子靈活,嘴皮子還好。尤其是在“靖難”期間,是朱棣的好幫手。朱棣曾多次表示要立朱高煦為太子,朱高煦也一心將自己比作李世民,決定幹一場弒兄上位的大戲。

但是朱元璋特別看好朱高熾,曾冊封朱高熾為藩王世子,朱棣的法定繼承人。所以朱高熾的位置雖然搖搖欲墜,但是也一直沒有倒下。可朱高熾有個好兒子,就是朱瞻基朱棣雖然不喜歡朱高熾,但特別喜歡朱瞻基,想將皇位傳給朱瞻基,這下就繞不開朱高熾了。

朱高煦也是自己作死,一心想把朱高熾搞下去。就各種誣陷朱高熾,本來朱棣就不喜歡朱高熾,這下更煩他了。

本來一手好牌,讓朱高煦自己打的稀爛。這朱高煦偏偏還等不及,一心想早點上位。於是就學李世民“搞事情”朱棣可不是李淵,發現苗頭立即行動,直接將朱高煦鎮壓,並將其送出京城,終身監禁。

<strong>

這下朱高熾沒有競爭對手了,可以做安穩了。

朱棣依舊對他不滿意。朱棣常年領兵在外,加上要處理遷都北京的事情,一般都是由朱高熾主持朝政但朱棣給與朱高熾的權力並不多,只是一些中小官吏的任命、審理一些普通案件、水利工程等等。

等到朱高熾登基以後,大權在握時,將朱棣時期的許多政策直接推翻朱棣好大喜功北征蒙古、南征交趾,主持航海,遷都北京,這些都是勞民傷財的事情,百姓早已苦不堪言

朱高熾長期主持朝廷事務,對民生還是有所瞭解。所以他取消了航海計劃優待建文帝時期的臣子。為了緩解大運河的運量壓力,他甚至都有回遷南京的打算。他還大力整頓吏治,在消除貪腐方面花了大力氣。

朱高熾的這一番休養生息的改革,為後來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也展現出明主之相,所以後世對朱高熾的評價相當高。


九哥談歷史


朱高熾雖然在位僅僅兩百餘天,但是有幾件事卻深得士大夫文人的擁護,故而讓後世之人給予高評價。

一是為方孝孺平反。方孝孺被譽為明初讀書人的“種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在姚廣孝的懇求下,朱棣開始並沒有打算殺死時為帝師的方孝孺,便命令方孝孺寫詔告國。方孝孺不從,說:即使誅滅我十族,我也不會給亂臣賊子寫。朱棣便怒誅方孝孺十族,歷史只有滅九族的例制,朱棣將方孝孺的學生門生算上,誅滅方孝孺十族。高壓之下的士大夫文人敢怒不敢言,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痛”。朱高熾為方孝孺及其他被朱棣打壓的臣子平反,爭取了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和擁護,是得到歷史高評價的第一個原因。

朱高熾在位200余天,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評價這麼高?

二是取消朱元璋時代的酷刑制度。朱元璋時代,大小官員每日上朝提心吊膽,如履薄冰,與家人訣別,能夠晚上歸來,便舉家慶賀,算是又多活了一日,這種嚴猛的氛圍讓官員們生死難耐,朱棣奪取了江山之後,沿用朱元璋的嚴猛思路,而酷刑肉刑更是家常便飯,是常伴官員們的“噩夢”。朱高熾即位之後,取消了這些肉刑,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必然得到好的評價。

三是提升內閣職權。朱元璋罷相之後,直接管理六部,組建殿閣,由殿閣學士輔助處理政務,朱棣形成內閣,但是內閣官員只有五品,缺乏實權,皇權還是相對集中。朱高熾提升內閣學士的品級,可達一品,這意味著內閣的權力得到提升,對於那些文官士大夫們來說,是一件絕對可以看見“希望”的好事,自然會被高評價。

朱高熾在位200余天,為什麼在歷史上的評價這麼高?

四是休養生息。朱棣在世的時候,建北京、剿北元、開運河、下西洋,件件都是大項目,勞民傷財,朱高熾深知這些大項目帶來的民貧國困的後果,於是出臺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民得以休息,國得以生養。

綜上幾件事,兩百餘天,朱高熾雖然在位只有不足九個月,但是卻順天應人,能夠得到後世的高評價,確在情理之中。


跪射俑


“仁”是儒家的核心觀念,即在人生的動態過程之中,自覺於內在真誠,繼而引發力量走上人生的正路。朱高熾,明朝第四位皇帝。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繼位,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逝世,在位不足一年,廟號仁宗。然其是否符合“仁”呢?

深得祖父欣賞

公元1395年,冊立為燕王世子的朱高熾,連同其他叔伯的世子,被詔集於京城,集中培養。朱元璋要求諸位世子分頭檢閱皇城守衛,每次朱高熾落在最後,問其原因。朱高熾回答:清晨氣溫低,檢閱時間又正值守衛用餐時間。於是飯後,我才開始檢閱,所以遲到了。朱元璋很高興:能體恤下人是吾心也。看來老朱也有人情味的一面。此外朱元璋還將各部奏摺分發給各世子,要求提出相關的處置建議,藉此培養他們的政務能力。每次朱高熾的建議得到肯定,但朱元璋發現一些奏摺有語病,提醒朱高熾注意。朱高熾回答,不敢因為小毛病,令皇上失去了解事情的重要信息。朱元璋贊其:孫有君人之度哉。從此可以看出朱高熾待人寬容,有別於其祖父、父親。

不受父親青睞

因其幼年便熟讀儒家經典,養成仁厚、儒雅、好文的氣質,少了父輩的英武陽剛之氣,加上自己肥胖的體型,患有腿疾,走路都得倆人攙扶,(《明史記事本末》記載:體肥重,且足疾,兩人使挾之行,恆失足)形象不佳,並不得父親的青睞。朱棣更傾向於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次子朱高煦,也覺得其各方面更像自己。甚至對朱高熙說: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意思說,我不行了,好好幹,看好你哦。還帶附加動作,撫其背,令到朱高熙信心爆棚。如此,兩個弟弟便開始暗地裡活動,詆譭朱高熾。朱高熾率領老弱之兵,守衛北京城有功,卻遭宦官黃儼指控朱高熾:串通建文帝,乘著朱棣北上解永平之圍,大門緊閉,不讓其回北京。又是正值此多事之秋之時,朱棣雖然嘴上不說什麼,但心裡藏著對於長子的懷疑。而正好建文帝那邊修書一封朱高熾,藉以離間朱棣父子。幸好朱高熾洞悉,連人帶信交由朱棣處置,化解了這場風波。

風雨飄搖的太子

奪取政權後,朱高熾留守北京,給了兩個弟弟可乘之機。乘著尚未冊立太子之時,淇國公丘福等人勸說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讓本就不喜歡長子的朱棣動搖了,關鍵時刻,明朝大才子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後面還補了一句:好聖孫。朱棣,一念及世子由朱元璋所立;二則自己也非常喜歡朱高熾長子,朱瞻基,放眼望去,兩代儲君治國之才是沒問題的。假若強立朱高煦,恐怕不利於長治久安。

但冊立為太子的朱高熾,日子並沒有好過多少。朱棣還是日益寵愛次子,而朱高煦奪嫡之心猶在,乘著朱棣北巡,太子監國期間,讓底下人廣佈謠言,說太子暗地裡結黨營私(陰結帝左右為讒間),朱棣又動了更換太子的念頭。解縉再次挺身而出,維護太子。不想引起朱棣的反感,在其授意下,解縉被活活凍死在雪地之中,這也是因奪嫡引發的一起大案。此後,一是經由楊士奇、楊溥等人中間斡旋,二則多行不義必自斃,朱高熙在永樂十四年,被揭露私募3000人軍隊,在兵部並無記錄,且放縱護衛劫掠。事畢,貶為庶人,朱高熾太子之位才算穩固。需要指出的是,二弟謀反之時,朱高熾念及骨肉之情,多次寫信規勸,而不是落井下石,絲毫不念二弟的曾經陷害,真是彌足珍貴。

撥亂反正的皇帝

在父親統治的22年裡,朱高熾監國時間長達八年又八個月,將近一半,可以說這段時間,其積累了豐富的政務經驗。繼位後迅速上手,勵精圖治,在多方面一改父輩的做法:1、1425年,朱高熾繼位後,頒佈詔令:處理案件要依據事實、法理。嚴禁鞭打囚犯,不得使用宮刑,不許以誹謗朝政壓制民間言論,除了謀反罪,其他一律不得株連。還平反了建文、永樂兩朝冤假錯案,如方孝孺、解縉的冤案,赦免了連坐流放的官員家屬,啟用永樂末年被罷免的重臣黃淮、楊溥、夏原吉等人。

2、停止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出使西洋;停止建造寶船、皇家採辦(寶石、紗羅等)、西域採購馬匹,減輕人民負擔。同時還規定,對於那些不是太緊急的徭役,一律放在秋收農閒之時進行。並對主管的戶部官員說:前代蓋有不恤農事以徭役妨耕作召亂亡者矣,不可不謹。意思是說歷史上發生過不體恤農民,在農忙時節徵召徭役,致使發生暴亂,這個要謹慎對待。

3、早在監國時期路過鄒縣(今山東鄒城),朱高熾看見當地人遍拾草籽。得知草籽為充飢之用時,朱高熾心裡很難過。繼位後聽說山東、淮徐地區缺糧,當地依舊徵稅後,馬上讓楊士奇減免當地一半賦稅。之後隆平地區饑荒,戶部請示:動用官糧借貸給災民。朱高熾說:即賑之,何貸為(還貸什麼,救人要緊)?下詔免除當年稅糧。

後記

縱觀朱高熾一生,還在世子期間就能善待下人;受到弟弟陷害,也不計前嫌,規勸其回頭是岸。即便在位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節制物質享受,撥亂反正,平反了很多冤案,又能體恤老百姓,可以算得上“仁”的標準。清朝修的《明史》稱讚其:“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甚至有人評價: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顯然是希望朱高熾多活幾年,期望能再現“西漢文景之治”的盛世,也是對其英年早逝的嘆息。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朱高熾這個名字在明朝皇帝群體中可謂是籍籍無名,大家對他的熟悉程度都不高,那是因為他在位時間太短了,只當過不到一年的皇帝。

別看在位時間短,但是在史料中,卻對朱高熾有著極高的評價,至於其中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在永樂一朝中,朱高熾就開始協助父親朱棣的執政生涯,而且在朱高熾所執政的洪熙時期結束了明朝永樂時期一直維持的超負荷運載狀態,開創了"仁宣之治",給當時的百姓一個穩定安康的生活環境。

雖說朱高熾僅僅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但是他實際參政執政的時間可確實是算不上短,自從朱棣將自己的侄兒從皇帝位置上趕了下來,朱棣就一直熱衷於做一些"大活動",北征蒙古,南擊交趾,遠航西洋,遷都北京。

種種的一切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當這一系列大事情集中在某一時間段的時候,不僅僅是勞民傷財,皇帝自己要處理的政事也會急劇增加。

朱棣再雄才大略,也分身無術,只得抓大放小,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軍事上面,尤其是當朱棣御駕親征的時候,朝中所主持大局的正是太子朱高熾,可以說在永樂一朝二十二年的歷史中,朱高熾代為執政的時間至少超過了一半。

別看朱高熾僅僅以一個太子的身份監國,但是在他的手中,繁冗政事是處理的井井有條。

史料讚譽道:"東宮監國,朝無費事",治大國如烹小鮮,用來形容朱高熾,再也合適不過。

更有記載稱:"名則監國,實則御宇",足可見朱高熾在永樂朝當時朝堂中所起到的作用。

因為朱棣在永樂一朝耗費國力過大,朱高熾自是深知此舉的危害,但是由於自己僅僅只是作為太子身份監國,大政方略方面還不敢越俎代庖,並且朱高熾因為個人身體等原因,並不十分受朱棣喜歡。

而且當朱高熾監國的時間越來越長,朱棣也對朱高熾越發有了猜忌之心,所以朱高熾只能在一些力所能及的方面使重負下的大明緩緩氣。可以說永樂朝能夠安穩的發展,朱高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永樂二十二年,永樂皇帝朱棣死在了出征的路上,同年八月,朱高熾登基稱帝,年號洪熙。

當朱高熾成為皇帝之後,他深知永樂朝一系列龐大工程對整個明朝所帶來的負擔有多麼嚴重,所以他在執政之後,便立刻下令停止這一切超負荷行動——從安南撤兵,停止對蒙古的軍事活動,並且不再對民間徵收各種物資,最重要的是因為遷都北京導致了各種其他開銷巨大,所以朱高熾乾脆做出決定,還都南京。

在國策上面,朱高熾對農事給予鼓勵政策,恢復農業經濟,在他短短不到一年的執政時間裡,他將永樂年間大明的隱患幾乎全部給予了修復。

而朱高熾能夠得到史書很高的評價,不僅僅是在對國事的處理上,在自身的道德品質上面,也受人尊重與讚歎。

皇家內部爭鬥,本就殘忍無情,畢竟當上天下之主的誘惑不是人人都能夠抵擋的,而在朱高熾從太子到成為皇帝的這段期間,就曾遇到過這種皇室爭鬥。

雖然朱高熾是長子,但是由於自己身體和性格的原因,朱高熾並不太受父親朱棣的喜歡,由於朱高熾不喜歡運動,他逐漸長成為一個大胖子,而崇尚武力的朱棣也就更加厭惡,反倒是喜歡朱高煦,一度想過立朱高煦為太子。

幸虧大臣們比較明辨事理,大家知道明王朝更需要一個能夠讓國家安定下來的君主,所以在大臣的一致推薦下,再加上朱棣比較認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父憑子貴,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

而後朱高煦可就懷恨在心了,便在各種方面挑朱高熾的刺,再後來當朱高煦惹怒朱棣,將要被貶為庶人的時候,朱高熾卻站出來為兄弟求情。

朱高熾自己登基後,仍然不記舊仇,給自己的幾個兄弟封王。不僅僅如此,因為朱棣的皇帝位置是篡自己侄兒朱允炆的,朱棣登基之後,更是不承認朱允炆的皇帝名分,將建文帝的皇位廢除,年號併入洪武年。而當朱高熾執政後,將建文帝的身份合法化,承認了建文一朝的存在。

因為朱高熾的不愛鍛鍊,體型非常龐大,雖說沒有關於體重的準確記載,但是史料稱他出行需要兩個人攙扶,可見其肥胖到了何等樣的程度,這種情況下的朱高熾,從養生健康這角度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存在一些三高四高的心腦血管病。

終於,在登基不到一年之際,還沒來得及一展宏圖的明仁宗朱高熾就不幸病逝。

縱覽整個明朝,朱高熾可以說是一個十分稱職的皇帝,在他的短短執政生涯中定下了很多治國方略的基調,雖然時間所限,他沒有來得及完成這一些,但是他的兒子朱瞻基將這一切繼承了下來,朱瞻基和朱高熾執政時期,合稱仁宣之治。後人將其稱之為明朝的"黃金時代"。


歷來現實


朱高熾是個好皇帝,仁厚睿智,可惜縱慾過度,在位不到一年就死了。可就是這麼個“短命天子”,卻留下了“一代明君”的美名。為什麼呢?



01

二十年皇太子生涯,熟悉朝政

由於朱棣“超長待機”,朱高熾即位之時已經47歲。而在之前,他已經當了二十年的太子,而且也已經有了十幾年的監國經驗。

在他當太子期間,就已經有不少賢臣支持,這其中就有楊士奇、楊榮兩位大學士。朱高熾當了那麼久的太子,閱人無數,哪個大臣有能力,他一眼就能看出來。

所以,朱高熾知人善用,提拔了不少賢臣,還順便給朱瞻基留下了一個好班子。

02

宅心仁厚,推行仁政

  • 善待兄弟

朱高熾是嫡長子,生來仁厚,不過他自小不好動,所以身體肥胖,走路都需要人攙扶。這和能征善戰的朱棣大為不符,因此朱棣甚至起了廢太子之心。



朱棣的另一個兒子朱高熙,有勇有謀,在靖難之役中多次解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覺得朱高熙很像他,便想立朱高熙為太子。

我在另一篇問答裡也說過,朱高熾溫文爾雅,深得文臣喜愛,而且在靖難之役中也有成功保護大本營的成績。朱高熾威望極高,再加上是嫡長子,朱高熙和他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

不過,朱高熙並沒有因此放棄。在朱高熾當監國期間,朱高熙多次設計謀害朱高熾(甚至曾下毒想殺死朱高熾),可惜都沒有成功。

按理說,朱高熙做到這個程度了,朱高熙應該奮力反擊,報復朱高熙。可是朱高熾沒有這麼做,他只是一味地防禦,企圖以這種方式來感化朱高熙。在當皇帝以後,他還不計前嫌,多次賞賜朱高熙。



  • 施行仁政,得到士大夫認同

朱棣當上皇帝以後,與前朝朱允炆的為政舉措大相徑庭。朱允炆中庸柔弱,不過也想施行仁政,這倒是被文臣所認可。不過一到朱棣上位以後,建文帝那些“仁政”都被廢除,取而代之的便是嚴政。



於是,無數大臣冤枉致死。朱高熾正是明白這一點。在他一上位以後,就開始施行仁政。他這麼做,當然是受到大量文臣喜愛的,這是他的一個加分點,當然會被史官稱讚。

03

具體措施

  • 政治上

朱高熾平反了朱棣時期的冤假錯案,釋放了許多受到迫害的大臣。同時,在朝政上,朱高熾任用三楊輔政,廣開言路。古代的刑法向來嚴苛,朱高熾覺得太殘忍,也將諸如宮刑的懲罰廢除。

  • 經濟思想上

朱高熾主張輕徭薄稅,同時也出臺了一系列刺激經濟復甦的政策。在他的治理下,國泰民安,人民生活富足。同時,他還為了照顧北方學子,特意規定了“南六北四”的制度。

總的來說,朱高熾雖然僅僅在位八個月,卻做了一切明君該做的事。明仁宗的廟號,朱高熾實在是名副其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