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通過某些大腦化學物質發現:一見鍾情或許真實存在

幾十年來,研究愛情一直是一個棘手的課題。研究人員一直試圖弄清“一見鍾情”到底是不是真的,還是僅僅是一個美好的浪漫概念。1960年左右,更多的證據表明“一見鍾情”是一個迷人的神話;社會學家賈德森·提·蘭迪斯(Judson T. Landis)描述道,兩個人第一次見面時,很可能會立即產生吸引力和迷戀,但真正的愛情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發展。 1972年,伯納德·艾·默斯坦(Bernard I. Murstein)加入了駁斥流行的“一見鍾情”這一流行觀點的行列。康涅狄格學院的心理學教授同意之前的研究人員的觀點,即這種情緒的真正版本,只有在個體在一段時間內建立起一段關係之後才能產生。

科學家通過某些大腦化學物質發現:一見鍾情或許真實存在

儘管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一見鍾情”沒有科學依據,但它仍然是全世界的一個研究熱點,尤其是那些發誓自己經歷過的人。例如,愛麗卡·瓊(Erica . Jong)對愛情瞭如指掌,她聲稱,在1974年,她和一位來貝弗利山莊酒店接她的司機一見鍾情。鑑於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們所謂的愛是某種大腦化學物質的產物,現在人人們也開始認為,一個人在第一次接觸就被另一個人迷倒的想法,也並非完全不合理。比如,有研究人員發現,當對某人產生強烈的身體吸引力時,大腦中會產生大量的苯乙胺,它很有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一見鍾情生理反應,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曾經歷過這種或多或少類似的事情。

科學家通過某些大腦化學物質發現:一見鍾情或許真實存在

事實上,多年來許多人都發誓,他們在見面後一小時內就愛上了某個人。到了21世紀初,一些研究表明一見鍾情(研究人員通常稱它為LAFS)是真實的,令人驚訝的是,有很多美國人說這種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

一項針對1500名美國成年人的研究發現,近三分之二的人相信一見鍾情,超過一半的人親身經歷過。研究中的一位32歲的女性說“他的眼睛幾乎讓我神魂顛倒,我的心怦怦直跳,我感到頭暈目眩,”需要值得注意的是,這件事發生在她15歲的時候。

專家們很小心地將性衝動和性衝動區分開來,因為前者遠不止是身體上的吸引或性慾。丹佛大學婚姻與家庭研究中心的心理學家,《為什麼傻瓜墜入愛河》的共同編輯者霍華德·馬克曼(Howard Markman)指出,一見鍾情對於那些有幸經歷的幸運者來說是神奇而神聖的,他們將其視為理想的婚姻基礎。

科學家通過某些大腦化學物質發現:一見鍾情或許真實存在

與此同時,人類學家認為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生理和進化論,但前提是,它必須具備適當條件才能使其發生(人們認為,時機、神秘和某種障礙的存在都起著一定的作用)。一見鍾情的互聯網版本是愛上第一個字節(lafb love at first byt),即兩個人在一次簡單的文字交流之後,不知何故立刻就墜入了愛河,一下子就在一起了。

最近,在美國的一些流行真人秀中,一見鍾情已成為主要主題。這些節目都是基於愛情瞬間綻放為前提,而且它幾乎是在一個可控的環境下進行的(有數百萬觀眾觀看了這場盛會)。大多數專家對這樣的觀點不以為然,因為這種所謂的一見鍾情可能是由這種公開的商業(專門策劃)和人為的情況造成的,但其他人,尤其是海倫·費舍爾(Helen Fisher)認為一見鍾情的原則可以適用。費舍爾是一位生物人類學家,也是愛情研究領域的大名鼎鼎的人物,她一直是一見鍾情的概念堅定支持者。2015年,她對《華爾街日報》曾說過:浪漫的愛情是一種“情感上的痴迷”,是一種“從強烈吸引快速進入性”的過程適應機制。正如她所說一個人滿足三件事,即身體的吸引力、令人嚮往的個性、相信對方也喜歡你。那麼一見鍾情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原作者:勞倫斯·阿·塞繆爾博士。 編譯:知心大沈 | 以上文章來源於國外網站,如有翻譯錯誤或侵權,請聯繫作者修改刪除。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用,請收藏好並轉發給更多的人,讓他們一起受益!

健康心理諮詢,找心理學說!心理學說:普及健康心理學,推動全民心理健康蓬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